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50)
本經序疏要 (50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四
武進鄒澍學
茯苓:****平○心下結痛。
枳實:寒、微寒○心下急,痞痛,逆氣。
半夏:平,生微寒,熟溫○心下急痛堅痞。
朮:****溫○除心下急滿。
生薑:微溫○和半夏主心下急痛《藥性論》。
百合:****平○除心下急滿痛《藥性論》。
橘皮:溫○和杏仁蜜丸,主心下結鞕孟詵。
《藥對》
菴閭子:微寒○主心下堅,療心下堅,膈中寒熱。
杏仁:溫。主心下急滿,臣○消心下急。
石膏:大寒。主心下急,臣○心下熱氣驚喘。
心下滿急,即胷痹之類歟?不然,何以篇中有橘枳生薑湯、茯苓杏仁甘草湯也。心下滿急,即水飲之所為歟?不然,何以篇中有枳朮湯、小半夏湯、小半夏加茯苓湯也。夫心下滿急之氣結不行,固有類於胷痹,其為病之根,固不出於水飲。第言其處,則曰心下;言其狀,則曰滿急,能不推求其故,混同胷痹、水飲治之乎?夫曰心下,則其處狹於胷中;曰滿急,則其狀甚於脹痛。蓋貯物充盛,毫無空隙,謂之滿;急如弦張,謂之急〈通評虛實論〉王註。
非特不波及於腹,且不徧於胷。以為胷痹,則胷痹有緩有急,此則但急不緩;以為支飲,則支飲在傍,此則在中,所據之地甚微,所憑之勢甚猛,自是胷中之氣,為水飲所格,急切不能升降。
《金匱要略》曰「病人,胷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」,彼則言其所欲不能之跡,此則言其為病之根,若生薑半夏湯,則正煌煌列於篇中者也。更詳篇中之義,此證係以陰困陽,特其陽有盛有衰。其最衰者,宜化陰以伸之;其次,則導陰以舒之百合、菴閭子;其最盛者,雖困於中,仍能劫陰以助陽,卻宜通陽,以救陰者石膏,其等限不可紊也。篇中僅臚藥十味,與〈腹脹滿篇〉同者,四。
與〈痰飲篇〉同者,六。與〈上氣咳嗽篇〉同者,四。祇石膏一味,無同焉,以其病,固與腹脹滿同狀,而部位異;與痰飲同體,而動靜異;與上氣咳嗽同源,而趨向異耳。
石膏:微寒、大寒○止消渴,煩逆。
滑石:寒、大寒○除煩熱,心躁。
杏仁:****溫○心下煩熱。
梔子:寒、大寒○心中煩悶。
茯苓:****平○心下結痛,寒熱,煩滿。
𦮷母:平、微寒○傷寒煩熱,咳嗽,上氣,止煩熱渴。
通草:****平○療脾疸,常欲眠,心煩。
李根:大寒○止心煩逆,奔氣。
竹瀝:大寒○暴中風,風瘴,胷中大熱,止煩悶。
烏梅:平○主下氣,除熱煩滿。
雞子:微寒○除心下伏熱,煩滿,欬逆。
白話文:
本經序疏要卷之四 武進鄒澍學
茯苓:性平,能治心下結痛。
枳實:性寒,略寒,能治心下急痛、痞痛、逆氣。
半夏:性平,生半夏略寒,熟半夏溫熱,能治心下急痛堅痞。
蒼朮:性溫,能去除心下急滿。
生薑:性微溫,與半夏同用,主治心下急痛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百合:性平,能去除心下急滿痛(出自《藥性論》)。
橘皮:性溫,與杏仁、蜂蜜製成丸藥,主治心下結塊(出自孟詵)。
藥物對照:
菴閭子:性微寒,主治心下堅硬,治療心下堅硬、膈中寒熱。
杏仁:性溫,主治心下急滿,輔助藥物,能消除心下急痛。
石膏:性大寒,主治心下急痛,輔助藥物,能治療心下熱氣、驚喘。
心下滿急,是不是胸痹一類的疾病呢?如果不是,為什麼篇章中會有橘皮枳實生薑湯、茯苓杏仁甘草湯呢?心下滿急,是不是水飲導致的呢?如果不是,為什麼篇章中會有枳朮湯、小半夏湯、小半夏加茯苓湯呢?心下滿急,氣機阻滯不通,固然類似胸痹,但其病根,始終脫離不了水飲。只是說其位置,在心下;說其症狀,則為滿急,難道能不追究其原因,而混淆胸痹、水飲,一概而治之嗎?所謂心下,其位置比胸中更狹窄;所謂滿急,其症狀比脹痛更甚。物體積聚充盈,毫無空隙,稱為滿;急迫如弦弓拉滿,稱為急(引自《通評虛實論》王註)。
不僅不波及腹部,而且不遍及整個胸部。如果說是胸痹,胸痹有緩有急,而這個症狀只是急而不緩;如果說是支飲,支飲位於身體側面,而這個症狀位於中間,其佔據的部位很小,但其勢力卻很猛烈,顯然是胸中之氣被水飲阻礙,急迫難以升降。
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病人胸中好像喘息又不是喘息,好像嘔吐又不是嘔吐,好像呃逆又不是呃逆,心中昏沉茫然無奈的,用生薑半夏湯治療。」那裡是說其症狀表現,這裡是說其病因。像生薑半夏湯,就光明正大地列在篇章之中。更詳細地闡述篇章中的意義,此症狀是由於陰寒困遏陽氣,只是陽氣盛衰不同。陽氣最衰弱者,應當化陰以伸張陽氣;其次,則應該疏導陰寒以舒暢陽氣(如百合、菴閭子);陽氣最盛者,雖然困於其中,仍然能夠劫奪陰氣以助陽氣,則應該通暢陽氣,以救濟陰寒(如石膏),其輕重緩急的順序不可混亂。篇章中只列舉了十味藥物,與《腹脹滿篇》相同的,有四味;與《痰飲篇》相同的,有六味;與《上氣咳嗽篇》相同的,有四味。只有石膏一味沒有相同的,因為此病,固然與腹脹滿症狀相同,但部位不同;與痰飲同屬一類,但動靜不同;與上氣咳嗽同源,但趨向不同而已。
石膏:性微寒、大寒,能止渴,治療煩躁逆氣。
滑石:性寒、大寒,能去除煩熱,治療心煩躁。
杏仁:性溫,能治心下煩熱。
梔子:性寒、大寒,能治心中煩悶。
茯苓:性平,能治心下結痛、寒熱、煩滿。
麥冬:性平、微寒,能治療傷寒煩熱、咳嗽、上氣,能止煩熱口渴。
通草:性平,能治療脾疸,經常想睡覺,心煩。
李根:性大寒,能止心煩躁、奔氣。
竹瀝:性大寒,能治療暴中風、風瘴、胸中大熱,能止煩悶。
烏梅:性平,主治下氣,去除熱煩滿。
雞子:性微寒,能去除心下伏熱、煩滿、咳嗽逆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