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40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疏證 (40)

1. 本經疏證第二卷

致骨節酸痛,機關不得屈伸,且拘攣矣。其脊痛項強,不可回顧,腰似折,項似拔,又皆由溼以化風。蓋真陽不暢,水鬱即溼生,溼鬱又能化風。獨活,暢水中之陽,以杜溼之根;防風,通陽中之陰,即除溼,以絕風之源。此所以無問久新之百節痛風,及骨節痛煩滿,由於風行周身者,均可分析治之矣。

獨活,暢陰以達陽;防風,散陽以畜陰。暢陰以達陽者,俾陽出陰中,以上際。其升之機,藉於肝。散陽以畜陰者,俾陽依陰中,以下蟠。其降之機,舉在肺。故曰「金木者,生成之終始」,是獨活之用在肝,防風之用在肺,不可胥於是見耶?

在上之氣,上主之;在下之氣,下主之。獨衛氣出於下焦,而偏為肺所主,此其間則有故。而獨活、防風功能,因可得其慨矣。蓋衛氣者,非他,乃水穀入胃,旣已致其精微,淫於五臟矣。其麤者,更順流,下抵小腸,濟泌別汁,分入大腸、膀胱。復有氣出於外而上行,其氣最悍,又最疾,頃刻周徧一身。

〈營衛生會篇〉旣以「酒之後穀而入,先穀而液出」,喻其質矣。其俄頃,頭面手足徧身盡赤,獨不可喻其慓悍滑疾耶?是氣有所畱住,則隨地皆著為疾。〈衛氣失常篇〉「黃帝曰『衛氣之畱於腹中,蓄積不行,莞蘊不得常所,使人支脅胃中滿,喘呼,逆息』、伯高曰『其氣積於胷者,上取之;積於腹者,下取之』」。

今之「賁豚,癇,痓,女子疝瘕」,非積於下者耶?「大風,頭眩痛,惡風,風邪,目盲無所見」,非積於上者耶?「風寒所擊、金瘡」,洩其一處,諸處護衛皆疏也。濬其源,使來者自盛,則護衛仍密矣。故其功,係之獨活。「風行周身,骨節疼痛,煩滿」,諸處皆有阻,非一處之病也。

若更濬其源,使來者益甚,不更慮其阻亦益甚耶?故必導其流,使之暢行無閡。其功,不得不屬防風矣。更覈之《金匱要略》侯氏黑散、桂枝芍藥知母湯、薯蕷丸、竹葉湯之用防風,《千金》三黃湯之用獨活,其義不益可明哉!曰「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」、曰「支節疼痛,身體尪羸,腳腫如脫,頭眩短氣,溫溫欲吐」、曰「虛勞,諸不足,風氣百疾」、曰「產後中風,發熱,面正赤,喘而頭痛」,其病皆弛,其本皆虛。虛者宜益,弛者宜張,宜益宜張,則有合乎防風辛甘之陽。

曰「中風,手足拘急,百節疼痛,煩熱,心亂,惡寒,經日不欲飲食」,其病頗急,其本不虛。不虛而急者,宜追逐擊散之,則有合乎獨活之苦辛,自陰及陽矣。大率,獨活氣峻,防風氣緩。緩者,比於補益;峻者,比於攻伐。補劑多自下及上,防風者,偏自上而至下,是以得為補劑之佐。

獨活者,偏自下而及上,是以專為攻劑之佐。體相似而用不同,職此故耳。

白話文:

骨頭關節會痠痛,導致肢體彎曲伸展不順暢,甚至會抽筋攣縮。脊椎疼痛,脖子僵硬難以轉頭,腰好像要斷掉,脖子像被拔掉一樣,這些都是因為體內濕氣轉化為風邪引起的。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運行不順暢,水液鬱積就會產生濕氣,而濕氣鬱積又會轉化為風邪。獨活這味藥,能疏通體內水濕中的陽氣,從根本上消除濕氣;防風這味藥,能疏通陽氣中的陰氣,去除濕氣,從而斷絕風邪的來源。所以無論是新病舊病導致的各種關節疼痛,以及因風邪在全身遊走引起的骨節疼痛、煩躁不安等症狀,都可以用這兩種藥來辨證治療。

獨活,能疏通陰氣以達到陽氣;防風,能散發陽氣以蓄養陰氣。疏通陰氣以達到陽氣,是讓陽氣從陰氣中升發出來,向上到達體表。這種上升的機制,要依靠肝的功能。散發陽氣以蓄養陰氣,是讓陽氣依附於陰氣之中,向下潛藏。這種下降的機制,主要在於肺的功能。所以說「金和木,是萬物生成終始的關鍵」,這表示獨活的作用在肝,防風的作用在肺,難道不是這樣嗎?

在上面的氣,由上部主導;在下面的氣,由下部主導。衛氣雖然出自下焦,但卻偏由肺所主,這裡面是有原因的。而獨活、防風的功能,由此可以了解其大概了。衛氣,其實就是飲食進入胃後,經過消化吸收得到的精微物質,它會輸送到五臟。而比較粗糙的物質,會順流而下,到達小腸,經過泌別之後,分別進入大腸和膀胱。還有氣會從體內發散到體外,向上運行,這種氣最為強悍迅猛,能夠在頃刻之間運行到全身各處。

《營衛生會篇》裡說「酒食進入體內,先進入的飲食會變成津液」,這是在比喻它的性質。它能在短時間內讓頭面手足全身都變紅,難道不足以形容它的慓悍和滑利嗎?這種氣如果停留在某個地方,就會隨處引發疾病。《衛氣失常篇》中說:「黃帝問,衛氣停留在腹中,積聚不散,不能正常運行,導致胸脅胃部脹滿、氣喘、呼吸急促。」伯高回答說:「如果氣積聚在胸部,就向上疏導;如果積聚在腹部,就向下疏導。」

現在說的「奔豚、癲癇、抽搐、婦女的疝氣」,不都是因為氣積聚在下部嗎?「中風、頭暈頭痛、怕風、風邪、眼睛看不見」,不都是因為氣積聚在上部嗎?「風寒侵襲、刀傷」,都只洩露了一個地方,導致其他地方的防禦都鬆懈了。如果疏通它的源頭,使氣血源源不斷地產生,那麼防禦就會再次嚴密起來。所以獨活的作用就在於此。「風邪在全身遊走、關節疼痛、煩躁不安」,是因為很多地方都有阻礙,而不是單一的病症。

如果更加疏通它的源頭,使氣血更加旺盛,難道不更會擔心阻礙也更加嚴重嗎?所以必須引導氣血的運行,使它暢通無阻。因此防風的作用就在於此。再考察一下《金匱要略》中的侯氏黑散、桂枝芍藥知母湯、薯蕷丸、竹葉湯都用了防風,以及《千金方》中的三黃湯用了獨活,它們的意義不是更加明確了嗎?例如,有的說「大風病,四肢煩躁沉重,心中畏寒不足」,有的說「肢節疼痛,身體虛弱,腳腫得像要脫落,頭暈氣短,感到噁心想吐」,有的說「虛勞,各種不足,以及風邪引起的各種疾病」,有的說「產後中風,發熱,臉色通紅,氣喘頭痛」,這些病症都是鬆弛無力的,本質都是虛弱。虛弱的應該補益,鬆弛的應該張揚,既要補益又要張揚,就符合防風這種辛甘的陽藥的特性。

有的說「中風,手腳拘攣,關節疼痛,煩躁發熱,心緒紊亂,怕冷,整天不想吃飯」,這種病症很急,本質不是虛弱。對於不虛弱又急迫的,應該追逐擊散它,就符合獨活這種苦辛,能從陰氣引導到陽氣的藥性。總的來說,獨活的藥性比較峻猛,防風的藥性比較緩和。緩和的,可以比作補益;峻猛的,可以比作攻伐。補益藥多是從下向上運行,防風的藥性偏向於從上向下運行,所以可以用作補藥的輔助。

獨活的藥性偏向於從下向上運行,所以專門用作攻伐藥的輔助。它們的性質相似,但作用不同,原因就在這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