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39)
本經疏證 (39)
1. 本經疏證第二卷
防風:味甘、**辛,**溫,**無毒。**主大風,頭眩痛,惡風,風邪,目盲無所見,風行周身,骨節痛痹,煩滿,**脅痛,脅風,頭面去來,四肢攣急,字乳,金瘡,內痙。**久服,輕身。葉,主中風,熱汗出。一名銅芸,一名茴草,一名百枝,一名屏風,一名簡根,一名百蜚。生沙苑川澤及邯鄲、瑯琊、上蔡。二月、十月採根,暴乾。得澤藛、藁本,療風。得當歸、芍藥、陽起石、禹餘糧,療婦人子臟風。殺附子毒,惡乾薑、藜蘆、白蘞、芫花
獨活,春生苗,葉如青麻。六月開花作叢,或黃或紫。結實時,葉青黃不等。防風,莖葉俱青綠色,莖深而葉淡,似青蒿而短小。春初時,嫩紫紅色。五月開細白花,中心攢聚作房。實似胡荽子而大。根土黃色。《圖經》
劉潛江云「《易》曰『本乎天者親上,本乎地者親下』,《素問》曰「辛甘發散為陽,酸苦湧洩為陰」,先哲曰「非辛無以至天,非苦無以至地」。防風、獨活,氣味俱薄,性浮以升。而防風,先辛後甘,辛勝於甘。故其為義,本於辛以上升,乃合甘而還中土,以暢其散發之用。
獨活,先苦次辛,苦多辛少,辛後有甘。故其為義,本於苦以入陰,變為辛以上行,得甘之助而氣乃暢。故防風,自上達於周身;獨活,則自下達於周身矣。夫「大風,頭眩痛,惡風,風邪,目盲無所見」,是在上之病。在上之病,其治應降,升則一往不返矣。「賁豚,癇,痓,女子疝瘕」,是在下之病。
在下之病,其治應升,降則順流而下矣。惟防風,具升之體,得降之用;獨活,具降之體,得升之用。所謂「升中有降,降中有升」,是以獨活,能達氣於水中,而散陰之結;防風,能暢氣於火中,而散陽之結。上行極而下,下行極而上,斯陰陽得交,愈後無餘患也。雖然風行周身,骨節疼痛及百節痛風,非特風病,亦必兼溼。
茲二味者,固亦能兼治溼歟!蓋風,非溼不生;溼,非風不化。譬之長夏鬱蒸,旋起大風。鬱蒸者,本由風而成;大風者,亦由鬱蒸而起。故獨活能治風。然其所治之風,是溼化風,本於陰者也。防風亦能治溼,然其所治之溼,是風化溼,本於陽者也。獨活,散溼以化風,然時與防風,合奏散風之功;防風,袪風以行溼,然時與獨活,協為除溼之助。若僅以謂「風能勝溼,風能燥溼」者,亦淺之乎二味之治矣。
「金瘡痛」者,經衇以血去而濇。「四肢攣」者,經衇以溼釀而拘。經曰「經衇者,所以行血氣,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」。夫營行衇中,每患於溼,以為血病。血病,則邪氣惡血住畱。住畱,則傷經絡。經絡傷,則不能行血氣,營陰陽,故患為諸痹。甚者,且不得濡筋骨,利關節。
白話文:
防風:
味道甘甜、辛辣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大風病(類似中風)、頭暈頭痛、怕風、各種風邪引起的疾病、眼睛看不見東西、風邪在全身遊走、骨節疼痛麻木、胸腹煩悶、肋骨疼痛、肋部受風、頭面部遊走性疼痛、四肢拘攣抽搐、產後乳汁不通、外傷金屬創傷、內在痙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。防風的葉子,主要治療中風,以及發熱出汗的情況。它又名銅芸、茴草、百枝、屏風、簡根、百蜚。生長在沙苑、川澤及邯鄲、瑯琊、上蔡等地。二月和十月採挖根部,曬乾使用。與澤瀉、藁本同用,可以治療風病;與當歸、芍藥、陽起石、禹餘糧同用,可以治療婦女子宮風病。可以解除附子的毒性,但忌諱與乾薑、藜蘆、白蘞、芫花一同使用。
獨活:
春天生長出幼苗,葉子像青麻。六月開花,花朵叢生,顏色有黃色或紫色。結果實的時候,葉子呈現青色和黃色不等。防風的莖葉都是青綠色,莖部顏色較深,葉子顏色較淡,像青蒿但比較短小。早春時呈現嫩紫色紅色。五月開細小的白色花,花心聚集在一起像一個個小房間。果實像胡荽子,但比較大。根部呈現土黃色。這些資訊來自《圖經》的記載。
劉潛江說:「《易經》說『根源於天的就親近於上,根源於地的就親近於下』,《素問》說『辛甘發散屬於陽,酸苦湧洩屬於陰』,前人又說『不是辛味就不能到達天上,不是苦味就不能到達地下』。防風和獨活,氣味都比較淡薄,藥性漂浮而向上升。但是防風,是先辛後甘,而且辛味大於甘味。所以它的藥性,根本是從辛味而上升,之後與甘味結合回歸中土,來暢通它的發散作用。
獨活,是先苦後辛,而且苦味大於辛味,辛味之後又有甘味。所以它的藥性,根本是從苦味而進入陰,轉變為辛味而向上走,得到甘味的輔助而使藥氣暢通。所以防風,是從上到達全身;獨活,則是從下到達全身。像『大風、頭暈頭痛、怕風、風邪、眼睛看不見』,這些是發生在身體上部的疾病。對於上部的疾病,治療應該以降為主,如果使用升藥,那就會一去不復返了。而像『奔豚(氣往上衝)、癲癇、抽搐、女子疝氣腫塊』,這些是發生在身體下部的疾病。
對於下部的疾病,治療應該以升為主,如果使用降藥,那就順著病勢往下走了。只有防風,具有升的藥性,但可以產生降的效果;獨活,具有降的藥性,但可以產生升的效果。這就是所謂的『升中有降,降中有升』。因此獨活,可以使藥氣到達水中,而消散陰邪之結聚;防風,可以使藥氣暢通於火中,而消散陽邪之結聚。向上走到極點就會向下,向下走到極點就會向上,這樣陰陽才能交合,病癒後才能不留後患。雖然說風邪會在全身遊走,引起骨節疼痛及百節風痛,但這不單單是風邪引起的疾病,也一定是兼有濕邪。
這兩味藥,難道也能兼治濕邪嗎?這是因為風邪,沒有濕邪就不會產生;濕邪,沒有風邪就不能化解。這好比長夏悶熱潮濕,會突然刮起大風。悶熱潮濕,本來是由風邪形成的;大風,也是由悶熱潮濕引起的。所以獨活能治療風邪。但它治療的風邪,是濕邪化成的風,根源於陰的。防風也能治療濕邪,但它治療的濕邪,是風邪化成的濕,根源於陽的。獨活,是通過散濕來化解風邪,但有時也會與防風一起,來發揮驅散風邪的功效;防風,是通過祛風來運行濕邪,但有時也會與獨活一起,來協助去除濕邪。如果僅僅認為『風能戰勝濕邪,風能使濕邪乾燥』,那就太膚淺地理解這兩味藥的治療作用了。
『金瘡痛』,是因為經脈中血液流失而變得澀滯。『四肢拘攣』,是因為經脈中濕邪釀生而導致的拘束。經書上說『經脈,是運行血氣、營養陰陽、濡養筋骨、疏通關節的通道』。運行於經脈中的營血,常常會因為濕邪而患病,被當作是血病來治療。血病,就會使邪氣和瘀血停留不散。停留不散,就會損傷經絡。經絡損傷,就不能運行血氣,營養陰陽,因此會患上各種痺症。嚴重的話,甚至會不能濡養筋骨,疏通關節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