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48)
本經序疏要 (48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三
脹滿痛、絞痛,猶間有因寒者,惟胷脅痛,則絕不因寒矣。所以然者,寒託氣於水,故就下則不傍撓,歸壑則不上激。況篇中,凡治寒者,勢皆向下,惟芎藭一味,兼寓升提,則血分之寒,固應出就氣分而解,無從與泛治寒者竝論,且凡入血之物,偏能兼主疝瘕、堅積,在篇中可稽也。
惟「本太陽病,下之,因爾腹滿時痛者,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」,則芍藥應止滿痛,今乃言痛不言滿;「霍亂,寒多,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吐多者,去朮」,今乃以嘔吐而用朮,似與仲景相悖。不知「吐多」云者,原未嘗不利,特較之吐為少也。凡兩面奔馳之證,欲其止,則俱止,作則相稱,如一面止一面加,則證益危矣。
朮本止利,今旣利少於吐而更止之,是使為全吐之敗證矣,是以去之,非為有礙於吐也,故下文曰「下多者,還用朮」。下多云者,見吐雖多,而下亦多,勢不偏重也。勢不偏重,則無須去朮矣。況嘔吐而用朮者,甚多,奚啻如右。然證之以五苓散、茯苓澤藛湯、豬苓散,則皆為有水,則今之治痛而嘔吐,亦為水,非為痛也。本太陽病,因下,轉入太陰,部位雖易,卻未易邪,自還當以太陽之治,治之矣。
無如桂枝證所受之邪,陽邪也;桂枝證所據之地,軀幹也。以軀幹之邪而移入腹中,為陽邪陷於陰位。陽邪據於陽,自宜治以寒熱停勻之法,旣已入陰,陰將蔽之而不使出,此腹所以滿,陽又不甘為蔽而與相支持,此所以時痛,故必以比於陰,而不附陰、不助陰者,使之入陰,以操同室之戈,拔陷入之陽邪,仍使從表出耳!倘陰不欲蔽陽,僅為陽入陰中而與陰角,則但痛而不滿矣。勿拘拘於滿而不痛,不滿而痛,此猶脹滿、冷痛,分為兩篇之旨也。
丹薓:****微寒○主心腹邪氣,腸鳴幽幽,如走水。
桔梗:****微寒○腹滿,腸鳴幽幽。
海藻:****寒○腹中上下鳴。
昆布:寒。
《證類》
半夏:生微寒,熟溫○胷脹,欬逆,腸鳴。
「傷寒,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」、「傷寒,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故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」、「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」、「腹中寒氣,雷鳴,切痛,胷脅逆滿,嘔吐,附子稉米湯主之」,可見水火不相激,不為腸鳴;陰陽能相交,腸鳴自已。然此皆因他病中有腸鳴,不得以腸鳴為病本也。
惟此數味者所主之腸鳴,乃為病之本,然亦同為陰陽不交,水火激射。所異者,竝無他病,乃水為氣束而難行,氣為痰格而難達,淹蹇抑鬱,莫名其狀,而惟腸自鳴耳。雖然還宜察其聲,以求其故也。
白話文:
腹部脹滿疼痛、絞痛,偶爾有因為寒冷引起的,但胸脅疼痛,就絕對不是因為寒冷了。原因是因為寒氣依附於水,所以往下走就不會到處亂竄,回歸低處就不會往上衝。況且書中,所有治療寒症的藥方,藥性都是往下走的,只有川芎這一味藥,兼具升提的作用,這是針對血分中的寒症,它會把寒氣引到氣分而解除,所以不能和一般治療寒症的藥方相提並論。而且所有入血的藥物,通常也能治療疝氣、腫塊、積聚等症狀,這在書中可以找到佐證。
像是「本來是太陽病的,誤用了瀉下的方法,導致腹部脹滿、時而疼痛的,可以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」,這裡提到芍藥應該能止住脹滿疼痛,但這裡卻只說疼痛而沒提到脹滿;「霍亂,以寒邪為主,不需要用水來治療的,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。如果嘔吐嚴重,就去掉白朮」,但現在反而因為嘔吐而用白朮,這似乎和張仲景的說法相矛盾。其實「嘔吐多」的意思,並不是說嘔吐沒有好處,只是相比於其他症狀,嘔吐稍微少一點。凡是出現正反兩面都在作用的症狀,想要它停止,就應該兩邊都停止,如果要有所作為,也應該兩邊都兼顧,如果只止住一面,另一面反而加重,那病情就會更加危險了。
白朮本來是止瀉的,現在既然腹瀉比嘔吐少,反而要止住腹瀉,這樣就會讓嘔吐的病情惡化,所以要去掉白朮,並不是白朮對嘔吐有什麼妨礙。所以下文說「腹瀉多的,還可以用白朮」。腹瀉多,是指雖然嘔吐多,但腹瀉也多,兩者勢力不偏重。兩者勢力不偏重,就沒有必要去掉白朮了。況且治療嘔吐而使用白朮的情況很多,不只一個例子。然而,以五苓散、茯苓澤瀉湯、豬苓散這些藥方來看,它們都是因為體內有水,所以現在治療腹痛又嘔吐的情況,也是因為體內有水,而不是單純因為疼痛。本來是太陽病,因為誤用瀉下法,轉移到太陰病,雖然病邪的位置改變了,但邪氣的性質並沒有改變,自然還是應該用治療太陽病的方法來治療。
只是桂枝證所感受的邪氣,是陽邪;桂枝證所處的位置,是身體軀幹。把軀幹的陽邪移入腹部,就成了陽邪陷入陰位。陽邪停留在陽位,自然應該用寒熱平衡的方法來治療,既然已經進入陰位,陰氣就會把它遮蔽而不讓它出來,這就是腹部脹滿的原因。陽氣又不甘心被遮蔽,所以和陰氣相互抗衡,這就是時而疼痛的原因。所以必須用一種藥物,它能和陰氣相類,但不依附陰氣,也不助長陰氣,讓它進入陰位,像是同室操戈一樣,把陷入陰位的陽邪拔出來,讓它重新從體表散發出去!如果陰氣並不想遮蔽陽氣,只是因為陽氣進入陰位而與陰氣相互爭鬥,那就只會有疼痛而不會有脹滿。不要拘泥於有脹滿就一定不痛,不脹滿就一定痛,這就像是脹滿和冷痛分成兩篇來討論的道理。
丹參: 藥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心腹中的邪氣,腸鳴聲像流水一樣。
桔梗: 藥性微寒。主要治療腹部脹滿,腸鳴聲像流水一樣。
海藻: 藥性寒。主要治療腹部上下鳴響。
昆布: 藥性寒。
《證類》中記載:
半夏: 生用藥性微寒,熟用藥性溫。主要治療胸部脹滿、咳嗽、氣逆、腸鳴。
「傷寒病,發汗之後,病癒之後,胃氣不和,打嗝有腐臭味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腹瀉的,可以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」、「傷寒病或中風,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病人腹瀉,一天腹瀉十幾次,穀物無法消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脹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寧,這不是因為熱邪結聚,而是因為胃氣虛弱,客氣上逆導致的,可以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」、「嘔吐並且腸鳴,心下痞滿的,可以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」、「腹中有寒氣,雷鳴般作響,絞痛,胸脅氣逆而脹滿,嘔吐的,可以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」。由此可見,水和火不互相激盪,就不會出現腸鳴;陰陽能夠相互交合,腸鳴自然會停止。然而,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其他疾病而導致腸鳴,不能把腸鳴當作是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只有這幾味藥所主治的腸鳴,才是疾病的根本,但也同樣是因為陰陽不交,水火相互激盪所導致。不同的是,它們並沒有其他疾病,只是因為水被氣束縛而難以運行,氣被痰阻礙而難以到達,鬱積不暢,說不清道不明,只有腸鳴。雖然如此,還是應該仔細分辨腸鳴的聲音,來探究其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