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44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44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三

水在肺,吐涎沫,欲飲水。水在脾,少氣身重。水在肝,脅下支滿,嚏而痛。水在腎,心下悸」、曰「心水者,其身重而少氣,不得臥,煩而躁,其人陰腫。肝水者,其腹大,不能自轉側,脅下腹痛,時時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。肺水者,其身腫,小便數,時時鴨溏。脾水者,其腹大,四支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

腎水者,其腹大,臍腫,腰痛,不得溺,陰下溼,如牛鼻上汗,其足冷,面反瘦」。合而觀之,欲飲、不欲飲、嚏、悸、少氣,病皆係於上。陰溼、陰腫、小便難,病皆係於下。其諸阻於上者,謂之飲。阻於下者,謂之水歟?夫上是水之來源,下是水之去路。來源雖阻,去路猶通,於何能不受約束,濫及他處。

若來源通而去路塞,則時有所益,日有所增,水從何往而欲其不衝溢他處,依規就範,得乎?是以治水之物,通多而化少;治飲之物,通少而化多。檢覈篇中,惟芫花、甘遂、蕘花、巴豆、朮,與〈大腹水腫篇〉同用,其餘則各有所當矣。水聚於上,而論其欲飲、不欲飲;水聚於下,而論其津液生、不生,似甚難解。

然不知阻於上者,欲其化;阻於下者,欲其通。旣化旣通,則清光來,而滓穢去,夫固曰「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矣」。是故,篇中所具,行經絡,解客感,皆引清光之物也;下畱結,濬壅淤,皆去滓穢之物也。

《內經》未嘗言及痰飲,《金匱要略》則詳論之矣,然及飲多而及痰少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則已痰飲參半,沿至後世,乃飲日少而痰日多,何哉?此又世道升降之會也。蓋維元古飲與食,庖治無不精詳。飲湯飲水,各按其時,則入陽而資氣化;荼寥稻黍,各佐其肉,則入陰而養元精。

傳曰「肉雖多,不使勝食氣」,肉中旣有食氣勝之矣,於何能入陰而成痰?經曰「漿人掌其六,飲、水、漿、醴、涼、醫馳」,水中旣有冷熱節之矣,於何能入陽而成飲?中古制御,多失其方,是以痰飲竝興,然緣烹茶之度甚精,則旣能導飲不畱,復能運食不滯,及夫近世,茶惟點啜,則未得其氣之全。肉務煎煿,則反增其味之厚,於是水入成飲,肉入生痰,駸駸乎無病,不以是棘其治矣。

況更爇澹巴菰之葉,常吸其煙,豈知此實劫飲化痰之妙劑哉?歷考經方,竝無引飲令吐之法。有之,自金元四家始。子和在前,專工劫掠;景岳繼述,稍務平和,然實為今日吸煙作俑。倘無神聖闡別痰飲界域於前,勢必將遇痰即逐。試觀今人之痰,果堪逐,否耶?篇中雖未嘗不用逐,而妙在解痰之為窟容邪,去痰之連衡瘀滯。痰隨氣結,開氣即以行痰;痰與熱壅,化痰即以清熱。

釋寒之縛痰,脫火之膠痰。補其虛,而痰自退舍聽命;攻其實,而痰自隨跡消除。化痰之法盡矣,學者更能擴充於此,而權衡其輕重焉,益可不治痰,而痰自無不順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水液停留在肺部,會導致吐口水沫,並想喝水;如果停留在脾臟,會感到氣短、身體沉重;如果停留在肝臟,會感到脅肋下脹滿,打噴嚏時會疼痛;如果停留在腎臟,會感到心下悸動。

書中又說:「心水」的症狀是身體沉重、氣短、無法躺臥、煩躁不安,而且陰部腫脹。「肝水」的症狀是腹部脹大,無法自行翻身,脅肋下腹部疼痛,時常會有少量津液產生,小便卻能持續排出。「肺水」的症狀是全身腫脹,小便頻繁,時常腹瀉如鴨糞。「脾水」的症狀是腹部脹大,四肢沉重,津液難以產生,只感到氣短,小便困難。

「腎水」的症狀是腹部脹大,肚臍腫脹,腰部疼痛,小便不出來,陰部潮濕,就像牛鼻上的汗水,腳冰冷,臉色反而消瘦。綜合來看,想喝水、不想喝水、打噴嚏、心悸、氣短等症狀,都與身體上部的問題有關;而陰部潮濕、腫脹、小便困難等症狀,都與身體下部的問題有關。這些阻滯在上部的病症,稱之為「飲」;阻滯在下部的病症,稱之為「水」嗎?

其實,上部是水液的來源,下部是水液排出的通道。如果水液來源受阻,但排出通道仍然暢通,水液就不會受到約束,而蔓延到其他地方。反之,如果水液來源暢通,但排出通道堵塞,水液就會不斷增加,日積月累,水液從何處排出呢?因此,治療水腫的藥物,應該以疏通為主,化解為輔;治療飲邪的藥物,應該以疏通為輔,化解為主。

查看書中內容,只有芫花、甘遂、蕘花、巴豆、白朮等藥物,與「大腹水腫篇」中使用的相同,其他藥物則各有其適用的情況。水液停留在上部,卻討論想不想喝水;水液停留在下部,卻討論有沒有津液產生,這似乎很難理解。

然而,要知道阻滯在上部的水液,重點在於使其化解;阻滯在下部的水液,重點在於使其疏通。如果能既化解又疏通,清澈的水液就能恢復,而污濁的物質就能排出,自然就會出現「津液微生,小便續通」的現象了。因此,書中所記載的藥物,凡是能通行經絡、解除外感病邪的,都是能引導清氣的藥物;凡是能疏通下部瘀滯的,都是能去除污濁物質的藥物。

《內經》沒有提到痰飲,《金匱要略》則詳細論述了痰飲。然而,《金匱要略》中關於飲的論述多於痰,到了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書,痰飲的論述則各佔一半。到了後世,飲邪的論述越來越少,痰邪的論述越來越多,這是為什麼呢?這又與社會風氣的變化有關。

在古代,人們對於飲食非常講究,烹飪非常精細。喝湯喝水,都按照時辰規律,這樣就能夠進入陽氣,幫助氣化;吃茶葉、稻米等食物,搭配肉類,這樣就能夠進入陰氣,滋養精氣。古人說「肉雖然多,也不能勝過飲食的氣」,肉中已經有飲食的氣來勝過它,又怎麼會進入陰氣而形成痰呢?

《黃帝內經》說「掌管六味的漿人,要負責飲、水、漿、醴、涼、醫馳」,水中已經有冷熱的調節,又怎麼會進入陽氣而形成飲呢?中古時期,人們的飲食習慣多有偏差,所以痰飲並發。但是,由於當時烹茶的方法非常精細,既能導引水飲而不使其滯留,又能運化食物而不使其停滯。到了近代,茶只用點啜的方式飲用,沒有得到茶的全部氣味。而肉類則多用煎炸的方式烹調,反而增加了油膩厚重的味道。於是,水進入身體就形成飲邪,肉進入身體就產生痰邪,使得無病之人也生出病來,這是非常令人棘手的事情。

更何況現在人們還抽菸,經常吸入菸霧,卻不知道這其實是劫奪水飲,化解痰邪的「妙劑」!翻閱歷代醫書,並沒有引導水飲吐出的方法。這種方法從金元四大家才開始出現。劉完素在先,專門使用攻伐的藥物來治療;張景岳繼承了他的學說,並稍作緩和,但實際上,他為今日的吸菸行為開了先例。如果沒有古代聖賢闡明痰和飲的區別,勢必會導致人們見到痰就想攻逐。試問,今天人們的痰,真的可以用攻逐的方法來治療嗎?

本書中雖然也使用了攻逐的方法,但巧妙之處在於說明痰是容易藏匿邪氣的地方,攻痰的同時也要注意解決痰所引起的瘀滯。痰是隨著氣的鬱結而產生的,所以只要疏通氣機,就能夠化解痰邪;痰與熱邪相互壅塞,所以只要化解痰邪,就能夠清除熱邪。要解開寒邪所束縛的痰,要清除火邪所膠著的痰。補益身體的虛弱,痰邪自然就會退散;攻伐身體的實邪,痰邪也會隨著消失。化痰的方法已經說盡了,學者如果能夠進一步拓展,並且權衡各種方法的輕重,就可以達到不用刻意治痰,痰也能自然痊癒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