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42)
本經序疏要 (42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三
嘔啘餘十五味而九物之用在氣香薷、雞舌香、小蒜、高良薑、桂、麝、肉豆蔻、丁香、朮,皆用其氣。嘔吐餘十味而七物之用在味半夏、麥冬、生薑、鉛丹、雞子、甘竹葉、旋覆花等,皆用其味。若然,則合之者,以其相類;分之者,以其相差。循軌以導其行,溯流以求其本,務欲後人識顛末,知嚮方,則一也。
乾嘔與停飲而吐恰相反對,蓋乾嘔有火,卻係虛火;停飲有水,全非實水,故「服白通湯後,厥逆,無衇,乾嘔,煩者,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」。通衇四逆湯證,乾嘔者,加生薑。「乾嘔,吐涎沫,頭痛者,吳茱萸湯」、「乾嘔,吐逆,吐涎沫,半夏乾薑散」、「乾嘔,噦,手足厥者,橘皮湯」、「中風,六七日不解而煩,有表裏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五苓散」、「欬而嘔,渴,心煩不得眠者,豬苓湯」、「胃反,吐而渴欲飲水者,茯苓澤藛湯」、「吐後,渴欲得水者,文蛤湯」、「卒嘔吐,心下痞,膈間有水氣,悸眩者,小半夏加茯苓湯」、「嘔吐,穀不得下者,小半夏湯」、「嘔吐,病在膈上,後思水者,豬苓散」、「胃反,嘔吐者,大半夏湯」,夫火不能卻陰,而反被陰迫逐;氣不能化水,而反任水停瀦。是陰陽之悖亂,水火之相射矣,則不得以治嘔常法治之。
故破其陰,即以助其陽;降其火,即以和其陰;化其水,即以調其氣;降其氣,即以逐其水,迥與篇中之義不相符矣。雖然篇中亦何嘗不計及此,凡橘皮、生薑、附子者果何為列哉?即水氣一面,篇中亦未嘗不思行水下氣。第吐本因水,自不應濫列多品,占水飲地步,故將旋覆花、半夏二味,微逗端倪,使人觸類引伸,推尋有法,庶無越畔之嫌,仍得兼濟之益耳。識得虛者為真,實者是偽,則嘔吐之為嘔吐,全局大抵屬虛。
間有大黃甘草湯、十棗湯、大茈胡湯數證,自是絕無僅有,故曰「傷寒,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」,吁可畏哉!
大黃:寒、大寒○除痰實,腸間結熱,心腹脹滿。
甘遂:寒、大寒○主畱飲,宿食。
芒消:大寒○腹中痰實結搏。
茯苓:****平○膈中痰水。
茈胡:平、微寒○除諸痰熱結實。
芫花:溫、微溫○消胷中痰水,喜唾。
前胡:微寒○療痰滿,胷脅中痞。
朮:****溫○消痰水。
細辛:****溫○溫中下氣,破痰。
旋覆花:****溫○消胷上痰結,吐如膠漆,心脅痰水。
厚朴:溫、大溫○消痰,下氣。
人薓:微寒、微溫。
枳實:寒、微寒○主胷脅痰癖。
橘皮:溫。
白話文:
嘔吐藥物的分類與應用
治療嘔吐的藥物,大約有十五種,其中有九種藥物主要取其氣味,包括香薷、雞舌香、小蒜、高良薑、桂枝、麝香、肉豆蔻、丁香、白朮,這些藥物主要利用它們的氣味來發揮作用。另外十種藥物,其中有七種主要取其味道,包括半夏、麥冬、生薑、鉛丹、雞蛋(雞子)、甘竹葉、旋覆花等,這些藥物主要利用它們的味道來發揮作用。 因此,將藥物歸類時,會把性質相似的放在一起,而性質差異大的則分開。這樣的分類方法是為了追溯藥物的作用原理和根本,希望後人能清楚了解用藥的來龍去脈,明白用藥的方向,這就是分類的意義所在。
乾嘔與停飲引起的嘔吐,情況恰好相反。乾嘔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火,但這火屬於虛火;停飲則是因為體內有水,但這水並非實質性的水腫。所以當「服用白通湯後,出現手腳冰冷、脈搏微弱、乾嘔、煩躁等症狀時,要用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」。如果是通脈四逆湯證,出現乾嘔的,可以加入生薑。「乾嘔,吐出清稀的痰液,並伴有頭痛的,要用吳茱萸湯」、「乾嘔,想吐卻吐不出來,吐出清稀的痰液,要用半夏乾薑散」、「乾嘔,打嗝,手腳冰冷的,要用橘皮湯」。「中風六七天未好轉,出現煩躁,有表證或裡證,想喝水但喝了就吐的,要用五苓散」。「咳嗽且嘔吐,口渴心煩難以入眠的,要用豬苓湯」。「胃部不適,吐又口渴想喝水的,要用茯苓澤瀉湯」、「吐後,覺得口渴想喝水的,要用文蛤湯」。「突然嘔吐,心下痞悶,膈間有水氣,頭暈心悸的,要用小半夏加茯苓湯」。「嘔吐,吃不下東西的,要用小半夏湯」。「嘔吐,病邪在膈上,吐後想喝水的,要用豬苓散」。「胃部不適,導致嘔吐的,要用大半夏湯」。 可見,火不能夠抑制陰寒,反而被陰寒所逼迫;氣不能夠化解水濕,反而任由水濕停留在體內。這就是陰陽失調、水火不相容的現象。這種情況,不能用一般治療嘔吐的方法來處理。
所以,當要破除陰寒時,就要同時扶助陽氣;當要降泄虛火時,就要同時調和陰氣;當要化解水濕時,就要同時調暢氣機;當要降逆氣時,就要同時驅逐水濕。這些方法與一般治療嘔吐的思路是不同的。雖然這樣說,但古書中也考慮到這些特殊情況,所以才會列出橘皮、生薑、附子等藥物。即使是針對水氣的問題,書中也並非沒有考慮到行水下氣的方法。只是因為嘔吐的根本原因在於水,不應該隨意列舉過多的藥物,以免佔據水飲的地位。所以僅用旋覆花、半夏兩味藥,稍微點出問題,讓後人觸類旁通,推演出治療方法,避免偏離軌道,又能兼顧治療效果。如果能明白虛假的表現其實才是真的,真實的反而可能是虛假的,那麼就會發現嘔吐的問題,大致上都屬於虛證。
個別情況下,會出現大黃甘草湯、十棗湯、大柴胡湯等證,這些屬於極少數的例外,所以說「傷寒病,嘔吐嚴重,即使有陽明證,也不可以用攻下的方法」。實在是需要謹慎啊!
常用藥物的性味歸經與作用
- **大黃:**性寒、大寒,能消除痰液積滯,腸道結熱,腹部脹滿。
- **甘遂:**性寒、大寒,能治療體內積留的痰飲和宿食。
- **芒硝:**性大寒,能治療腹中痰液積聚,結成塊狀。
- **茯苓:**性平,能治療膈中痰水。
- **柴胡:**性平、微寒,能消除各種痰熱結實。
- **芫花:**性溫、微溫,能消除胸中的痰水,並能止唾。
- **前胡:**性微寒,能治療痰滿、胸脅部痞悶。
- **白朮:**性溫,能消除痰水。
- **細辛:**性溫,能溫中下氣、破除痰液。
- **旋覆花:**性溫,能消除胸上的痰結,治療吐出如膠漆般的黏稠痰液,以及心脅部的痰水。
- **厚朴:**性溫、大溫,能消除痰液,並能下氣。
- **人參:**性微寒、微溫。
- **枳實:**性寒、微寒,能治療胸脅部的痰癖。
- **橘皮:**性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