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40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40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三

其該甚博,其變甚煩,不僅肺痿、肺癰、肺脹、支飲、風水已也,就其初傷在氣,久乃涉血,筋骸之牽引,身體之疼痛,甚者為嘔逆、吐蚘,為遺矢、遺溺,是其再變而為膈噎、胃反,為下利、洞洩,為霍亂、轉筋不難矣。特他病則自陽入陰,而此獨以臟傳腑,所宜體究焉,蓋論中所謂「臟病皆經病,腑病則入內矣」。

所以然者,論中固言之曰「皮毛者,肺之合,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隨從其合,此病從外受者也。其寒飲食入胃,從肺衇,上至於肺,則肺寒,肺寒則外內合邪,此病從內受者也」,兩皆歸竝於肺,故為肺欬。非特此耳,其心值夏、脾值長夏、腎值冬、肝值春,受邪而肺家適有內受之寒,如向所云者,當其邪乘衇絡以朝肺,因之外內合邪,亦能為欬,則心欬、脾欬、腎欬、肝欬作矣。故病必關肺,病因不必關肺;病因必由寒,病不盡寒。

不然,欬之淺者,惟肺與心,宜乎病入未深,變化未定,寒氣應仍在者,而胡為乎反見唾血及咽腫、喉痹,諸不盡屬寒之證耶?至臟欬不已,反移於腑者,以臟主藏而不瀉,其守堅;腑主瀉而不藏,其罅疏。病在經絡,久而不愈,勢必內入。內入之始,未有不從疏而從堅者。

故久欬不已,至移於三焦,則腹滿不欲食飲,遂將移於臟矣。不然,欬久而成癆瘵者,亦豈在經在腑之病哉?此篇雖無治臟腑諸欬明文,然有可以意會而得其旨者,如降氣者,皆治上之劑也。守中者,皆治中之劑也。攝氣者,皆治下之劑也。散結者,皆治心肺之物也。聚飲者,皆治肝腎之物也。

通利者,皆治小腸膀胱之物也。醒豁者,皆治胃與大腸之物也。即是以推,能謂其與經旨,絕不相涉耶?

厚朴:、大溫○胷中嘔不止。

橘皮:****溫○下氣,止嘔欬。

人薓:微寒、微溫。

半夏:,生微寒,熟溫○時氣,嘔逆。

麥冬:、微寒○止嘔吐。

白芷:****溫○療風邪,久渴,吐嘔,兩脅滿。

生薑:微溫○止嘔吐。

鉛丹:****微寒○主吐逆,反胃。

雞子:微寒○鍊之,主嘔逆《藥性論》。

薤白:

甘竹葉:大寒○除嘔吐。

《蜀本》

旋覆花:溫○開胃,止嘔逆,不下食。《藥性論》

白豆蔻:大溫○主積冷氣,止吐逆,反胃。

《藥對》

附子:大熱。主嘔逆,使。

竹筎:微寒。主乾嘔,臣。

同為水穀逆出也,吐可植躬,嘔須曲脊。《釋名》嘔,傴也。將有所吐,脊曲傴也吐,猶器滿而溢,毋庸勉強。嘔,已沸騰於中,出反不易,故吐如棄物,可隨手拋擲《一切經音義》引〈倉頡篇〉,吐,棄也。嘔遭迫脅,必聲揚物先《山海經》〈東山經〉膏水,其中多薄魚,其音如嘔。

白話文:

這段文字探討的病症範圍非常廣泛,變化多端,不僅僅是肺痿、肺癰、肺脹、支飲、風水這些疾病。疾病初期可能只是氣的損傷,久了會影響到血,進而導致筋骨牽引、身體疼痛,嚴重時會出現嘔吐、吐蛔蟲、大小便失禁等症狀。這些症狀進一步惡化,可能導致食道阻塞、胃酸逆流、腹瀉、痢疾,甚至是霍亂、抽筋等嚴重疾病。

一般的疾病通常是從陽入陰,而肺部疾病卻是從臟傳到腑,這是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。正如醫書所說,「臟病皆經病,腑病則入內」,表示臟腑的病變有不同的傳導路徑。

之所以如此,醫書中提到「皮毛是肺的表層,外邪會先侵犯皮毛,然後順著經絡進入體內,這是從外感染引起的疾病。如果寒冷的飲食進入胃部,再通過肺的經脈上達到肺部,就會導致肺寒,肺寒會使外邪與內寒結合,這就是從內感染引起的疾病。」無論是從外還是從內,最終都會導致肺部咳嗽。不僅如此,心、脾、腎、肝這四個臟器在夏季、長夏、冬季、春季這四個季節,也可能受到邪氣侵襲,如果此時肺部又正好有內寒,那麼當邪氣通過經絡侵襲肺部時,也會因為內外邪氣結合而引起咳嗽,這就是所謂的心咳、脾咳、腎咳、肝咳。因此,所有疾病都與肺部有關,但並非所有疾病的起因都與肺部有關;疾病的起因一定和寒氣有關,但並非所有疾病都只有寒邪。

如果咳嗽較輕,多半只和肺與心有關,這時病情還不深,變化不定,寒邪應該還存在。但為什麼反而會出現咳血、咽喉腫痛、喉嚨阻塞等不屬於寒邪的症狀呢?而且當臟腑的咳嗽久治不癒時,反而會傳到腑,這是因為臟主藏而不瀉,具有固守的特性;腑主瀉而不藏,具有疏鬆的特性。疾病在經絡中久治不癒,勢必會往內侵入。而內侵的開始,一定會從疏鬆的地方侵入而不是堅固的地方。

因此,如果咳嗽久治不癒,甚至傳到三焦,就會出現腹脹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接下來就會傳到臟腑。如果咳嗽久了變成癆病,難道僅僅只是經脈或腑的疾病嗎?這篇文章雖然沒有明確說明如何治療臟腑的咳嗽,但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領會其意。例如,降氣的藥物,大多是治療上焦的藥物;守中的藥物,大多是治療中焦的藥物;攝氣的藥物,大多是治療下焦的藥物;散結的藥物,大多是治療心肺的藥物;聚飲的藥物,大多是治療肝腎的藥物;通利的藥物,大多是治療小腸膀胱的藥物;醒豁的藥物,大多是治療胃與大腸的藥物。以此類推,難道能說這些治療方法與經脈的理論完全無關嗎?

**厚朴:**性溫,大溫。能止住胸腔嘔吐不止的症狀。

**橘皮:**性溫。能使氣下降,止住嘔吐咳嗽。

**人參:**性微寒、微溫。

**半夏:**性平,生的性微寒,熟的性溫。能治療時氣病,以及嘔吐。

**麥冬:**性平、微寒。能止住嘔吐。

**白芷:**性溫。能治療風邪,久渴,嘔吐,兩脅脹滿。

**生薑:**性微溫。能止住嘔吐。

**鉛丹:**性微寒。能治療嘔吐,胃酸逆流。

**雞蛋:**性微寒。煉製後,能治療嘔吐。《藥性論》

**薤白:**性溫。

**甘竹葉:**性大寒。能消除嘔吐。《蜀本》

**旋覆花:**性溫。能開胃,止住嘔吐,使食物下行。《藥性論》

**白豆蔻:**性大溫。能治療積聚的寒氣,止住嘔吐、胃酸逆流。

《藥對》

**附子:**性大熱。能治療嘔吐,輔助藥。

**竹茹:**性微寒。能治療乾嘔,主要藥。

同樣是水穀逆流而出,吐的時候可以挺直身體,嘔的時候必須彎著腰。《釋名》說,嘔,就是彎腰的意思。準備要吐的時候,脊椎彎曲,嘔吐就像是器皿滿了溢出來,不用勉強。嘔吐是體內已經沸騰,反而不容易出來,所以吐的時候就像丟棄東西一樣,可以隨手扔出去。《一切經音義》引用《倉頡篇》說,吐就是丟棄的意思。嘔吐的時候,會感到壓迫,一定會發出聲音,東西會先出來。《山海經》〈東山經〉提到膏水,其中有很多薄魚,它們的叫聲像嘔吐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