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35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35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三

今以是篇,覈之渴飲而小便不多,非有所出,即有所停。寒而燥者,以治洩於下。寒而達者,以治洩於外。散而清者,以治停於上。寬而利者,以治停於下者也。隨飲即溲者,非四旁不沾,即直道無節,故凡通內痹,行衇絡,皆以使其沾厚土氣,助薰蒸,皆以使其節。至不渴而小便過利,自有〈小便利篇〉可按。

然篇中,往往列止小便利之物,不在〈小便利篇〉者,豈不可彼此參伍,求所以分,所以合耶?若夫不渴不利,善食易消,古人謂之「食」,與消渴無涉也。

《素問》〈氣厥論〉「心移熱於肺,肺消。心移熱於肺,膈消」,熱能為消,是固然矣,寒亦可為消乎?此可證之《金匱要略》者也。假使寒不能消,何得治之以八味腎氣丸耶?曰「寸口衇浮而遲,浮即為虛,遲即為勞。虛則衛氣不足,勞則營氣竭」,由是觀之,非寒,則衇何以遲。

夫心本不任受寒,心所謂寒,蓋在所主之血衇中。其移肺,亦由榮泛及衛耳,且非外中之寒,亦非卒受之寒,乃陽氣之不營於外,而直升直降於內者也。營衛旣失其樞,資稟遂不合度,故內而陽氣熾盛,常藉水以自救;外而營衛無所汲引,則其水直溜而下且曳,一身津液竝而洩焉,故曰「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」,此即前所謂「不沾」者,其於病源,實兼渴利、內消者也。

曰「趺陽衇浮而數,浮即為氣,數則消穀而大堅,氣盛則溲數,溲數則堅」,由是觀之,數,熱徵也。夫膈,以隔蔽清濁,而非匿寒藏熱之所。心肺以熱相移,清道陽氣熾盛,遂不變化取汁為赤,以分布灑陳,而一歸於三焦、膀胱焉,故曰「堅數相搏,即為消渴」,此即前所謂「不畱」,其於病源,則所謂渴利者也。統而計之,陽宗於心,陰根於腎。

心所以移寒移熱,皆由腎陰不上交於陽,而肺遂失其節宣,裒益以底於平,是則責之所攸歸耳。八味腎氣丸攝土中水氣,以濬陰之源地黃,拔土氣最力。薯蕷,入土中最深,而喜攀磚附石。山茱萸,於季春結實,至初冬乃成,亦吸土氣以濟水者。動水中火氣,以振陽之本附子、桂枝。

而使天一之水,由下以及上澤藛。由上以歸下茯苓。浮游之火,鬱結之血,藉此,遂周流而不滯焉牡丹。得非能降火升水,使兩相濟,而稱物平施者耶?有是,以通本篇之不逮,即由本篇,以通仲景之所及。如治消渴之用五苓散、豬苓湯、白虎加人薓湯、白頭翁湯,其中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豬苓、茯苓,固皆列於是矣。肺消、膈消,獨不可由彼,而更求於此篇哉?

然則食㑊,亦可以是篇之義通之乎?此則不可。〈郊特牲〉曰「食養陰,飲養陽。臟,陰也。腑,陽也」,〈氣厥篇〉論消渴之源在五臟,食㑊之源在六腑。五臟之不咸,則無以制通,而病反在陽,故本篇之藥,多主氣而輕清。六府之不調,則無以制臟,而病反在陰,故《聖濟總錄》食㑊諸方,多主味而沉著。

白話文:

現在用這篇文章來仔細分析,如果一個人喝了很多水卻小便不多,那不是水分沒有排出,就是積留在體內。因為寒冷而導致身體乾燥的人,要用藥物來治療從下方洩出的問題;因為寒冷而導致水分往外散失的人,要用藥物來治療從體外洩出的問題;因為散失而使身體感到清冷的人,要用藥物來治療停留在上方的問題;因為鬆弛而排泄過多的人,要用藥物來治療停留在下方的問題。如果喝水後馬上就小便,那不是因為身體無法吸收水分,就是因為排泄管道沒有節制。所以,凡是能疏通身體內部阻滯、運行血脈的藥物,都是為了讓身體可以充分吸收水分,幫助身體的蒸騰作用,使排泄管道有節制。至於不覺得口渴卻小便過多,可以參考《小便利篇》的內容。

然而,這篇文章中常常列出可以止住小便過多的藥物,這些藥物並不在《小便利篇》裡,難道不可以互相參照,找出它們之間區別和共同之處嗎?至於不口渴也不小便不順暢,而且食慾好、容易消化的人,古人稱之為「食」,這和消渴症沒有關係。

《素問》〈氣厥論〉中提到「心熱傳到肺,就會造成肺消;心熱傳到肺,就會造成膈消」,熱可以導致消渴,這是肯定的。但寒冷也可以導致消渴嗎?這個問題可以從《金匱要略》中找到答案。如果說寒冷不能導致消渴,那麼為什麼要用八味腎氣丸來治療呢?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「寸口的脈象浮而遲緩,浮代表虛弱,遲緩代表勞損。虛弱代表衛氣不足,勞損代表營氣枯竭。」由此可見,如果不是因為寒冷,脈象怎麼會遲緩呢?

心臟本身不應該受寒,所謂的心寒,應該是指在心臟主管的血脈中。心寒傳到肺,也是因為營氣影響到衛氣而已,而且這並非外來的寒冷,也不是突然受寒,而是陽氣無法在體表運行,而直接在體內上升下降。營氣和衛氣失去了平衡,身體的資質就無法協調,所以體內陽氣旺盛,常常需要借助水分來自我調節;而體外營衛無法吸收水分,水分就直接往下流失,全身的津液都跟著洩出,所以說「肺消的人,喝一口水就排出兩口,這是無法治癒的」,這就是前面所說的「不沾」,它的病因其實同時包含口渴、小便過多和內消。

又說:「趺陽的脈象浮而快,浮代表氣盛,快代表消化很快而且大便硬結,氣盛則小便頻繁,小便頻繁則大便硬結。」由此可見,快是熱的徵兆。膈膜是用來分隔清濁的,並非藏匿寒熱的地方。心肺之間熱氣相互傳遞,清道陽氣旺盛,就無法將水分轉化為紅色的血液,來分布到全身,而是直接進入三焦、膀胱,所以說「大便硬結和脈象快相互搏動,就會導致消渴」,這就是前面所說的「不留」,它的病因就是所謂的口渴、小便過多。總而言之,陽氣的根本在心,陰氣的根本在腎。

心之所以傳遞寒熱,都是因為腎陰無法上行滋養陽氣,導致肺失去了調節的功能,只能一味增加或減少,最終達到平衡。所以,責任應該歸咎於腎陰不足。八味腎氣丸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,來疏通陰氣的源頭。地黃能強勁地吸收土氣;山藥深入土壤,喜歡攀附磚石;山茱萸在春末結果,到初冬才成熟,也是吸收土氣來補充水分。啟動水中的火氣,來振奮陽氣的根本,就需要用到附子、桂枝。

使來自上天的水,從下往上滋潤全身,需要用到澤瀉;使來自上的水分,回歸到下焦,需要用到茯苓;使浮動的火氣、鬱結的血液,能夠藉此順暢運行不滯留,需要用到牡丹皮。這不就是能夠降火升水,使兩者互相調濟,而能平衡所有藥性的方法嗎?這樣做,就可以彌補這篇文章的不足,也可以藉由這篇文章,來理解張仲景所涉及的範圍。比如治療消渴時會用到五苓散、豬苓湯、白虎加人參湯、白頭翁湯,其中石膏、知母、黃連、豬苓、茯苓,都已經在這篇文章中提到。肺消、膈消,難道不能從其他地方來考慮,而要從這篇文章中尋求治療方法嗎?

那麼,「食㑊」這種病,也可以用這篇文章的道理來解釋嗎?答案是不可以的。《郊特牲》說:「吃東西是滋養陰,喝水是滋養陽。臟屬陰,腑屬陽。」〈氣厥篇〉討論消渴的根源在五臟,而「食㑊」的根源在六腑。五臟的陰液不足,就無法制約陽氣,而導致病變反而出現在陽氣方面,所以這篇文章中的藥物,大多針對氣而偏輕清。六腑功能失調,就無法制約五臟,導致病變反而出現在陰液方面,所以《聖濟總錄》中治療「食㑊」的方子,大多針對味道而偏沉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