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34)
本經序疏要 (34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三
武進鄒澍學
白石英:****微溫○主消渴,陰痿不足。
石膏:微寒、大寒○止消渴,煩逆,口乾,舌焦,不能息。
茯神:平○風眩,風虛,五勞,口乾。
麥虋冬:平、大寒○虛勞,客熱,口乾,燥渴。
黃連:寒、微寒○止消渴。
知母:****寒○主消渴,熱中,除邪氣。
栝蔞根:****寒○主消渴,身熱,脣乾,口燥,短氣。
茅根:****寒○止渴。
枸杞根:****大寒○熱中,消渴。
小麥:微寒○止燥渴,咽乾,利小便。
䈽竹葉:大寒○根作湯,益氣,止渴,補虛,下氣。
土瓜根:寒○主消渴,內痹。
葛根:****平○主消渴,身大熱,起陰氣。
李根:大寒○主消渴,止心煩,逆奔氣。
蘆根:寒○主消渴,客熱,止小便利。
菰根:大寒○主腸胃痼熱,消渴,止小便利。
冬瓜:微寒○止渴。
馬乳:冷○止渴。
牛乳:微寒○補虛羸,止渴。
羊乳:溫潤心肺○止消渴《藥性論》。
桑根白皮:****寒○熱渴,水腫。
《藥對》
茯苓:平。主口乾,君。
理石:寒。主口乾,消熱毒,君○解煩毒,止消渴。
兔絲子:平。主口乾,消渴○口苦,燥渴。
牛膽:大寒。主渴利,中焦熱,君○口焦燥。
苧汁:寒。止渴,使○漬苧汁療渴。
古屋瓦苔:寒。主消渴。
兔骨:平。治熱中,消渴,臣。
豬苓:平。主渴利,使。
或謂石藥、肥甘、酒、鹽四者,皆致消渴。隋唐以來,巢氏、孫氏、王氏言之極詳,然咸謂其「性熱助火」已耳,其能治致水所難制之火則未及也。況《釋名》云「消渴,係腎氣不周於胷中」,腎氣不周於胷中,豈特火之所為耶?予謂「〈四十九難〉曰『腎主五液,以布五臟,在肝為泣,在心為汗,在脾為涎,在肺為涕,自在為唾』,則胷中津潤,所以溉喉舌而滋呼吸者,獨非腎之所布乎」?〈寶命全形論〉曰「鹽之味鹹者,以其氣令器津洩」。夫鹽,得水可化,得火復成。
此其令消渴,在乎「合水則行而不畱,遇火則結而不散」矣。〈營衛生會篇〉曰「酒者,熟穀之液,其氣悍以清,故能後穀而入,先穀而液出」,此其令消渴,在乎「氣係於上而不去,質傾於下而不停」矣。何況石藥者,入水不濡,入火則赤;肥甘者,遇水便浮,著火能燃。
此其蟠踞於人身,但應火而不應水,且使臟腑不浥不沾,又何論夫周?是其涸竭之患,豈但胷中,蓋將徧有焚如之害,固非特火之所為也。諸家之論雖詳,大率巢氏之消渴、渴利、內消三者,最為明爽。曰消渴者,渴而小便不多也。渴利者,隨飲即溲也。內消者,不渴而小便多也。
白話文:
本經序疏要卷之三 武進鄒澍學
白石英:性微溫,能治療消渴症和陽痿。
石膏:性微寒或大寒,能治療消渴症、煩躁、口乾舌燥、呼吸困難。
茯神:性平,能治療眩暈、體虛、過度勞累、口乾。
麥門冬:性平或大寒,能治療虛勞、內熱、口乾、口渴。
黃連:性寒或微寒,能治療消渴症。
知母:性寒,能治療消渴症、心熱、清除邪氣。
栝樓根:性寒,能治療消渴症、發熱、嘴唇乾裂、口乾、呼吸短促。
茅根:性寒,能止渴。
枸杞根:性大寒,能治療心熱、消渴症。
小麥:性微寒,能治療口乾舌燥、咽喉乾燥,並利尿。
竹葉:性大寒,其根煎湯服用,能益氣、止渴、補虛、降氣。
土瓜根:性寒,能治療消渴症和肢體痺痛。
葛根:性平,能治療消渴症、發熱、恢復陰氣。
李根:性大寒,能治療消渴症、心煩意亂、氣逆上衝。
蘆根:性寒,能治療消渴症、內熱,並止小便不利。
菰根:性大寒,能治療腸胃積熱、消渴症,並止小便不利。
冬瓜:性微寒,能止渴。
馬乳:性涼,能止渴。
牛乳:性微寒,能補虛弱,止渴。
羊乳:性溫潤,能滋養心肺,止渴(引自《藥性論》)。
桑根白皮:性寒,能治療口渴和水腫。
藥物配伍:
茯苓:性平,主治口乾,為君藥。
理石:性寒,主治口乾、消熱毒,為君藥,能解煩毒、止消渴。
兔絲子:性平,主治口乾、消渴,適用於口苦、口乾舌燥。
牛膽:性大寒,主治口渴、小便不利、中焦熱,為君藥,適用於口乾舌燥。
苧麻汁:性寒,能止渴。
古屋瓦苔:性寒,主治消渴症。
兔骨:性平,能治療心熱、消渴,為臣藥。
豬苓:性平,主治口渴、小便不利,為使藥。
有人認為石藥、肥甘厚味、酒、鹽四者,都會導致消渴症。隋唐以來,巢氏、孫氏、王氏等醫家對此已有詳盡論述,都認為它們「性熱助火」。但他們沒有深入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導致難以控制的「火」,更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。《釋名》說:「消渴,是因為腎氣不能充分佈散到胸中。」腎氣不能佈散到胸中,豈僅僅是「火」的問題?我認為,《四十九難》中說:「腎主五液,以滋養五臟,在肝為淚,在心為汗,在脾為涎,在肺為涕,在腎為唾。」胸中津液的滋潤,用以滋養喉舌、濡潤呼吸,豈不是腎氣佈散的結果?《寶命全形論》說:「鹽味鹹,因為它的氣能使體液外洩。」鹽遇水能溶解,遇火則凝結。鹽導致消渴,是因為它「遇水則流動而不停留,遇火則凝結而不散」。《營衛生會篇》說:「酒是熟穀的液體,其氣味辛辣而清冽,所以它能延遲穀物的消化吸收,卻能加速穀物液體的排出。」酒導致消渴,是因為「其氣上升而不散,其質下降而不停」。何況石藥遇水不濕,遇火則變紅;肥甘厚味遇水則漂浮,遇火則燃燒。這些東西停留在人體內,只會助長「火」而不能生津液,使臟腑乾燥,又怎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?因此,其造成的乾燥耗竭之患,豈止是胸中,恐怕會遍及全身,造成焚燒般的傷害,這絕非單純的「火」所能解釋。雖然諸家論述詳盡,但總體來說,巢氏關於消渴、渴利、內消三者的區分最為清晰:消渴是指口渴但小便不多;渴利是指喝水後立即排尿;內消是指不渴但小便很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