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30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30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
以此權衡藥之緩急,即以此料度病之虛實,則為癃、為淋之差別自明,而三焦、膀胱之通塞順逆自見矣。

《素問》〈六節藏象論〉、《靈樞》〈終始篇〉〈禁服篇〉咸謂「人迎衇大四倍曰格,寸口衇大四倍曰關,關為溢陰,格為溢陽,人迎氣口衇竝大四倍曰關格,關格之衇,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,則死」,皆言衇而不言證。《難經》〈三難〉曰「關以前者,陽之動,遂上魚為溢,為外關內格,此陰乘之衇也。

關以後者,陰之動,遂入尺為覆,為內關外格,此陽乘之衇也」,〈三十七難〉曰「邪在六腑,則陽衇不和,陽衇不和,則氣畱之,氣畱之,則陽衇盛矣。邪在五臟,則陰衇不和,陰衇不和,則血畱之,血畱之,則陰衇盛矣。陰氣太盛,則陽氣不得相營,故曰格。陽氣太盛,則陰氣不得相營,故曰關。

關格者,不能盡其命而死」,此則明其理而猶未言其證。仲景曰「寸口衇浮而大,浮為虛,大為實,在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趺陽衇伏而濇,伏則吐逆,水穀不化,濇則食不得入,名曰關格」,則言其證矣,而與本篇所治,尚未盡符。巢元方曰「關格者,大小便不通也。

大便不通,謂之內關。小便不通,謂之外格。二便俱不通,為關格。由於陰陽氣不和,營衛不通,故關格則陰陽氣痞結,腹內脹滿,氣不行於大小腸,則大小便不通。又風邪在三焦,三焦約,則小腸痛、內閉、大小便不通,日不得前後」,《外臺秘要》曰「《集驗》云『關格之病,腸中轉痛,不得大小便』。葛氏云『卒關格,大小便不通,支滿欲死,二三日,則殺人』。

姚氏云『風寒冷氣入腸,忽痛堅急,如吹狀,大小便不通,或小腸有氣結,如升大脹起,名為關格』。」,則詳於證,且與本篇之治合矣。卻又不及乎衇,紛紛諸說,遂可聯衇證為一貫耶?自其淺而言,則衇較大四倍為何如狀?不能極天地之精為何如候?豈得以大小便不通一節概之。

殊不知由大小便不通而脹滿,由脹滿而大小便益不通,上不得入,下不得出,又安能呼吸天地精氣以為生,即葛氏亦謂二三日則殺人,又何能更盡其期以死。若是猶以為輕渺,必立斃之證乃得為甚耶?雖然此非篇中瞿麥、亂髮所治之關格也,欲求瞿麥、亂髮所治之關格,則仲景所論其庶乎!蓋寸口之衇浮為氣虛,大為陽實。在上則陽越,而氣無以攝。

在下則氣餒,而陽無以洩,所謂「陽實而不能化氣」者也,故曰「在尺為關,在寸為格,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」。觀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薓之治格,即可以悟治關之法矣。而不曰不大便,自固與衇偏大四倍以上者異也。跗陽之衇伏,為陽鬱。濇,為絡虛。陽鬱而欲達不得達,則吐。

白話文:

用這個方法來衡量藥物的緩急,就能夠藉此判斷病情的虛實,這樣一來,癃(小便不暢)和淋(小便疼痛)的區別自然就清楚了,而三焦(身體中的一個區域)和膀胱的通暢與否也就顯而易見了。

《素問》的〈六節藏象論〉、《靈樞》的〈終始篇〉、〈禁服篇〉都說:「人迎脈(頸動脈)的脈象比寸口脈(手腕動脈)大四倍,就叫做格;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四倍,就叫做關。關是陰氣過盛,格是陽氣過盛。如果人迎脈和氣口脈(手腕動脈的一個部位)都比寸口脈大四倍,就叫做關格,關格的脈象表示身體虛弱,不能吸取天地間的精華,就會死亡。」這些都只說脈象,而沒有說到症狀。《難經》的〈三難〉說:「關脈之前,是陽氣在運行,陽氣過盛就會上行到魚際,形成溢的現象,導致外關內格,這是陰氣過盛的脈象。關脈之後,是陰氣在運行,陰氣過盛就會下行到尺部,形成覆的現象,導致內關外格,這是陽氣過盛的脈象。」〈三十七難〉說:「邪氣在六腑,就會導致陽脈不和順,陽脈不和順,就會使氣滯留,氣滯留,就會使陽脈更加強盛。邪氣在五臟,就會導致陰脈不和順,陰脈不和順,就會使血滯留,血滯留,就會使陰脈更加強盛。陰氣過於強盛,就會使得陽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叫做格。陽氣過於強盛,就會使得陰氣無法正常運行,所以叫做關。關格這種情況,是不能夠安享天年而會死亡的。」這段說明了其中的道理,但仍然沒有提到具體的症狀。張仲景說:「寸口脈浮而且大,浮是虛弱的表現,大是實熱的表現,在人體上,是關的部位;在寸口,則是格的部位。關會導致小便不暢,格會導致嘔吐。趺陽脈(足背動脈)沉伏而且澀滯,沉伏會導致嘔吐,水穀不能消化,澀滯會導致食物不能進入,這種情況叫做關格。」這就說到了症狀,但是和本書所要治療的,仍然沒有完全相符。巢元方說:「關格,就是大小便都不通暢。大便不通,叫做內關。小便不通,叫做外格。大小便都不通,叫做關格。這是由於陰陽之氣不和,營衛(氣血)不通暢,所以關格會導致陰陽之氣鬱結,腹部脹滿,氣不能在大小腸運行,就會導致大小便不通。另外,風邪侵入三焦,三焦約束,就會導致小腸疼痛、內閉、大小便不通,整天都不能排泄。」《外臺秘要》說:「《集驗》上說『關格這種病,腸中轉動疼痛,不能夠大小便』。葛氏說『突然關格,大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,快要死了,兩三天就會死人』。姚氏說『風寒冷氣進入腸道,突然疼痛劇烈,感覺像吹脹一樣,大小便不通,或是小腸有氣結,像升起來一樣脹大,叫做關格』。」這些都詳細地描述了症狀,而且和本書所要治療的相符合了。但是,這些卻又沒有提到脈象,這麼多不同的說法,難道可以把脈象和症狀聯繫在一起嗎?從比較淺顯的角度來說,脈象比正常大四倍會是什麼樣子?不能夠吸取天地精華會是什麼情況?難道可以用大小便不通這一點就概括了嗎?

殊不知,因為大小便不通而導致脹滿,又因為脹滿而使得大小便更加不通,上不能進食,下不能排泄,又怎麼能夠呼吸天地精華來維持生命呢?即使是葛氏也說兩三天就會死人,又怎麼可能再活到壽命結束才死呢?如果這樣還認為是很輕微的病症,難道要到了馬上就會死亡的程度才算是嚴重嗎?雖然如此,這並不是本書中瞿麥和亂髮所治療的關格。想要知道瞿麥和亂髮所治療的關格,可能就和張仲景所說的類似。大概是寸口脈浮是氣虛的表現,大是陽氣過於旺盛的表現。陽氣在上方就會向上越散,而氣沒有辦法收攝。陽氣在下方,則會氣虛,而陽氣沒有辦法洩出,這就是所謂的「陽氣過盛而不能化生氣」。所以說「在尺部是關,在寸部是格,關會導致小便不暢,格會導致嘔吐」。觀察用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治療格的藥方,就可以領悟治療關的方法了。但這裡不說大便不通,自然就和脈象偏大四倍以上的情況不同了。跗陽脈沉伏,是陽氣鬱結的表現。澀滯,是絡脈虛弱的表現。陽氣鬱結而想要發散卻無法發散,就會導致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