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27)
本經序疏要 (27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飲養,陽氣也」,不可互相發明耶?土之於水也,能浥而後布;水之於土也,就範而後流,猶江河必行於地,設使地不足以隄水,為害者,固水也。受害者,其誰耶?土卑靡,則水為窪積,而至盈必潰,捨培土,何以使之相和。土剛磽,則水不沾,洩而無畱,必燥,捨撥土,何以使之相入。
大寒凝沍,凌結於上,土燥於下,捨溫煦,無從就和。大暑溽潤,土旣饜飫,水遂漫溢,捨涼肅,決難消落。此篇中用寒用溫,厚土疏土,所以竝行不悖。至若土之高下驟殊,水之奔駛莫挽,宜於置閘以蓄之;水之衝激所向,土之抵禦難周,宜於加堤以護之,此篇中用濇、用固之旨。
更若土平水漫,待涸無期,何能不鑿渠,以導水;若土燥,盼澤維艱,何能不抑戽為資,此篇中用疏洩、用滋柔之方也。他如緣蟲聚而水礙流,因食滯而水被阻。血結,亦能致氣濇;氣濇,遂足離水土之交。氣漓,亦能致血漓;血漓,儘足解鍵鐍而潰,烏能不一一涉及脾腎哉?
大黃:寒、大寒○蕩滌腸胃,推陳致新,通利水穀。
巴豆:溫,生溫,熟寒○蕩練五藏六府,開通閉塞,利水穀道。
石蜜:平、微溫。
麻子:****平○初食利大小腸,久食則否。陳士良
牛膽:****大寒○利大小腸《藥性論》。
豬膽:微寒。
《證類》
朴消:寒、大寒○逐六府積聚、結固、畱癖。
芒消:大寒○五臟積聚,久熱胃閉。
大㦸:寒、大寒○利大小腸。
檳榔:溫○逐水,除痰癖。
牽牛子:寒○治痃癖,氣塊,利大小便《藥性論》。
郁李仁:平○治腸中結氣,關格不通《藥性論》。
以大便不通而用篇中諸味,皆可無藉思索,立得成驗者。豈遂徑情直行,竟投之乎?抑猶當瞻顧詳審,乃用之也。予則謂「下藥終不可浪投,觀仲景諄諄於不可下,至反覆煩碎,而所謂『當下之、急下之』者,脫口而出,又若斷不容遲,則其故必有在矣」。夫當下之證,莫多於〈陽明篇〉,以陽明之病為胃家實,正大便不通之謂也。
然猶「汗出多者,不可下」、「小便多者,不可下」、「不能食者,不可下」、「衇緩弱者,不可下」,何況「咽中閉塞者,不可下」、「諸外實者,不可下」、「衇浮大者,不可下」、「病欲吐者,不可下」、、「諸四逆厥者,下可下」、「面合赤色者,不可下」、「心下硬滿者,不可下」,又疊載於〈不可下篇〉耶?雖然旣已識其不可用,即不失其所當用,故夫大便不通而無以上諸證旁見側出者,遂徑情直行而用之,何患焉?以是觀之,則篇中所載,已覺其「謹嚴不苟」甚矣。
夫推寒蕩熱,兩物之雄爽峻健,旣已竝峙於前,餘非潤以滑之,則血肉之品,苦以洩之而已,下藥何限?豈獨此區區哉!即唐氏所續,軟堅逐水,導氣開結,又豈無功相似?性相近者,可以羅列備採耶?「太陽病,寸緩,關浮,尺弱,其人發熱,汗出,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,十日無所苦也。
白話文:
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「飲養」指的是陽氣的運行,它和滋養身體的陰液,兩者之間的關係難道不能互相啟發嗎?就像土壤對於水,必須先吸收水分才能將其散布開來;而水對於土壤,必須藉由土壤的規範才能流動,就像江河必定在地面上流淌一樣。假設土地無法築堤來阻擋水流,那麼造成災害的,必定是水,而受害的又是誰呢?如果土壤低窪鬆軟,水就會積聚成窪地,等到積水過多必定潰堤,如果不加固土壤,要如何使水土調和呢?如果土壤堅硬乾燥,水就無法滲透,直接流失而無法停留,必定會更加乾燥,如果不疏鬆土壤,要如何使水滲入呢?
當天氣極度寒冷,冰凍凝結在上方,而土壤在下方卻乾燥,如果不用溫熱的方法來滋養,就無法調和陰陽。當天氣極度悶熱潮濕,土壤已經飽含水分,水就會漫溢出來,如果不用清涼的方法來疏導,就難以消退。這篇內容中,之所以寒涼和溫熱的方法都能並用,以及加厚土壤和疏鬆土壤的方法都能並行不悖,原因就在這裡。至於如果土地高低落差太大,水流奔騰難以控制,就應該設置水閘來蓄水;如果水流衝擊的方向,土壤的防禦難以周全,就應該加築堤防來保護,這就是這篇內容中使用收斂和鞏固方法的用意。
更進一步說,如果土地平坦而水漫無邊,等待自然乾涸沒有期限,怎麼能不開鑿渠道來引導水流呢?如果土地乾燥,盼望雨水滋潤卻很困難,怎麼能不使用水車來引水灌溉呢?這就是這篇內容中使用疏導和滋潤的方法。其他像是因為寄生蟲聚集而阻礙水流,或因為食物積滯而使水液受阻。血瘀也會導致氣的運行不暢;氣的運行不暢,就足以使水液和土壤的相互作用分離。氣的耗散,也會導致血的耗散;血的耗散,足以使身體組織鬆解潰散,怎麼能不一一涉及到脾和腎的功能呢?
**大黃:**性味寒涼,具有蕩滌腸胃、推陳出新、通利水穀的作用。 **巴豆:**性味溫熱,生用偏溫,熟用偏寒。具有蕩滌五臟六腑、開通閉塞、疏利水穀通道的作用。 **石蜜:**性味平和,略帶溫性。 **麻子:**性味平和。剛開始食用可以疏通大小腸,但長期食用則效果不明顯。(陳士良的觀點) **牛膽:**性味大寒。具有疏通大小腸的作用。(《藥性論》) **豬膽:**性味微寒。
《證類》
**朴消:**性味寒涼。可以驅逐六腑的積聚、結塊和滯留之物。 **芒消:**性味大寒。可以治療五臟的積聚,以及因久熱導致的胃閉症。 **大㦸:**性味寒涼。可以疏通大小腸。 **檳榔:**性味溫熱。可以驅逐水濕,消除痰癖。 **牽牛子:**性味寒涼。可以治療痃癖、氣塊,以及疏利大小便。(《藥性論》) **郁李仁:**性味平和。可以治療腸道中的氣結,以及關格不通。(《藥性論》)
運用這篇中所列舉的藥物來治療大便不通的問題,應該不需要過多思考就能見效。難道就可以直接使用,不加考慮嗎?還是應該要仔細觀察、詳加審視後再使用呢?我認為「使用瀉下藥絕對不能輕率,仲景在論述不可使用瀉下藥的情況時,反覆強調,而所謂的『當下之』或『急下之』,又像是毫不猶豫,這其中一定有原因」。凡是需要使用瀉下藥的情況,沒有比《陽明篇》更多的了,因為陽明病的病理表現是胃腸實熱,也就是大便不通。
然而,仍然有「汗出過多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小便過多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無法進食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脈象緩弱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等禁忌,更何況是在《不可下篇》中反覆提及的「咽喉閉塞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其他外感實證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脈象浮大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想要嘔吐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各種四肢逆冷的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面部潮紅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、「心下硬滿者,不可使用瀉下藥」。儘管我們已經知道不能使用瀉下藥的情況,仍然不能失去正確使用的機會。因此,對於大便不通,卻沒有上述這些其他症狀的情況,就可以直接使用瀉下藥,不用擔心。由此可見,這篇內容中所記載的,已經是非常「謹慎嚴密」了。
瀉下寒涼藥和清熱藥,這兩類藥物的藥性都非常強勁,既然已經並列在此,除了用潤滑的藥物來調和,或是用其他苦味的藥物來排洩以外,還有什麼方法呢?瀉下藥的種類很多,又豈止局限於這些呢!即使是唐代醫家所補充的,軟堅、逐水、導氣、開結的藥物,也都有相似的功效,藥性相近的,都可以羅列備用。舉例來說,「太陽病,脈象出現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同時有發熱、汗出、不惡寒而口渴的症狀,這就是病情已經轉變為陽明病了。如果小便次數多,大便必定會乾燥,如果超過十天沒有大便,雖然沒有什麼明顯的痛苦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