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26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26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
其何以合之是篇,而使有所適從乎?夫是篇者,所以盡其常;三書者,所以極其變。無是篇諸藥,不足定下利之指歸;無三書推原,不足知下利之委曲,此三書與是篇,互相發明,還相成就處也。至三書旨趣,似若猶有歧者,然《千金》不云乎「利方萬千,撮效七八,宏之在人。

陟釐丸、烏梅丸、松皮散,暴利服之,何有不瘥。溫脾湯、建脾丸,久利得之,焉能不愈」,而陟釐等法,載在熱利;溫脾等方,隸諸冷利,是已可就新久而分冷熱矣。況在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,玄機妙諦,如走盤珠,毫無窒礙,如植芎藭,逐節生根,而其歸著仍有大綱挺然對峙,則曰「自利」、「因下而利」也。自利者,不乘裏,不虛;因下而利者,不連表,難治。

何以故?曰「下利,衇沉弦者,下重也。衇大者,為未止。衇微弱數者,為欲自止,雖發熱,不死」、曰「下利,有微熱而渴,衇弱者,今自愈」、曰「下利,衇數,有微熱汗出,今自愈。設復緊,為未解」,此自利乘裏,可治之候也。曰「下利,手足厥冷,無衇,灸之,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」、曰「少陰病,惡寒,身踡而利,手足逆冷者,不治」,此自利乘裏,不可治之候也。

曰「太陽病,下之後,其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,如前法」、曰「太陽病,下之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,微痛,小便不利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」,此雖下而連表之候也。曰「動氣在下,不可下,下之則腹脹滿,卒起頭眩,食則下清穀,心下痞」、曰「咽中閉塞,不可下。

下之,則上輕下重,水漿不下,臥則欲踡,身急痛,下利,日數十行」,此因下而不連表之候也。雖然利之支流,庸詎止是,如膿血利、水飲利、寒熱錯雜利、熱利、協熱利。甚者,有應下之利,且不一端焉,何也?蓋病之情不一,病之變不一,病之遷延不一,病之駐足不一,若因乎熱、因乎實,而止者不行,行者不止,以至水不資火,火不運水,則捨下,何以使熱去而水得浥土,水旣浥土而火遂暢朗耶?夫然,故下證多矣。多不云急下,而惟下利之當下者,每稱急下,此可憬然悟也。

若夫以寒已熱,以錯雜對待錯雜,其理皆甚易明。以驅飲除水,俾水去而利自止者,更不煩言矣。

更有一言可明全局者,曰「《千金方》之以利屬脾臟也」。夫脾不為土乎?利者,水土之不膠黏也。《素問》〈經衇別論〉「食氣入胃,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。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衇。衇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。肺朝百衇,輸精於皮毛。毛衇合精,淫氣於腑。腑精神明,畱於四臟。

氣歸於權衡,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」。流轉臟氣,偏沾所合,而不及脾腎,是可證食入於陰,氣長於陽矣。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竝行,合於四時、五臟、陰陽,揆度以為常」,則獨重脾腎,夾輔以肺於三焦三焦、肺,通膀胱之道也而偏行陽道以澤陰,是可明飲入於陽,氣長於陰矣。故《小戴禮》〈郊特牲〉曰「凡食養,陰氣也。

白話文:

這篇文章主要是在解釋為什麼要把關於「下利」(腹瀉)的論述放在一起,以及說明「下利」這種症狀的複雜性。

這篇文章認為,需要將《本經》中關於藥物的論述,和另外三本醫書的內容結合起來理解。單獨看《本經》的藥物,不足以確定腹瀉的治療方向;單獨看三書的理論,又無法了解腹瀉的各種變化。只有將兩者結合,才能互相啟發,更全面的理解腹瀉的病因和治療方法。

三書中,有些論述表面上看起來有些分歧,但《千金方》說過「治療腹瀉的方法有成千上萬種,只要能選對其中七八種,效果就很好,關鍵在於醫者如何運用。」例如,陟釐丸、烏梅丸、松皮散這些藥,適合治療急性腹瀉;而溫脾湯、建脾丸適合治療慢性腹瀉,這就暗示了可以根據腹瀉的病程長短來判斷寒熱屬性。更何況在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中,治療腹瀉的原理就像走盤珠一樣靈活,又能像植物生根一樣,一步一步分析,最後都能歸結到「自利」(本身問題導致的腹瀉)和「因下而利」(使用瀉藥等導致的腹瀉)這兩大類。

「自利」指的是腹瀉不是因為外邪入侵,也沒有虛弱的情況;「因下而利」則是指腹瀉是連帶外邪,並且難以治療。文章引經據典,說明了不同情況下的腹瀉:

  • 如果腹瀉,脈象沉弦,表示下腹有滯重感;脈象洪大,表示腹瀉還沒停止;脈象微弱細數,表示腹瀉即將停止,即使發燒也不會危險。如果腹瀉微熱口渴,脈象虛弱,也會自然痊癒。如果腹瀉時脈象數快,微熱出汗,也會自然痊癒,如果脈象反而是緊繃的,就代表病還沒好。以上這些都屬於「自利」且可以治療的情況。

  • 如果腹瀉,手腳冰涼,沒有脈搏,即使灸療也無法恢復,而且還出現喘息,表示病情危急。如果少陰病,畏寒,身體蜷縮且腹瀉,手腳冰冷,那也是不可治癒的。這些都屬於「自利」且無法治療的情況。

  • 如果是太陽病,瀉藥後,氣向上衝,可以使用桂枝湯治療;如果是太陽病,瀉藥後,頭頸仍然強硬疼痛,發燒無汗,胸悶微痛,小便不利,可以使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治療。這些都是腹瀉和外邪同時存在的情況。

  • 如果是體內氣機紊亂,不應該使用瀉藥,如果使用了,就會腹脹,突然頭暈,吃東西就拉出未消化的食物,胸口感到堵塞;或是咽喉堵塞,也不應該用瀉藥,如果用了,會造成上輕下重的感覺,水也喝不下去,躺下就想蜷縮起來,全身疼痛,腹瀉一天數十次。這些都屬於使用瀉藥導致的腹瀉,但沒有連帶外邪的情況。

腹瀉的病因多種多樣,例如膿血便、水瀉、寒熱錯雜的腹瀉、熱性腹瀉、挾帶熱邪的腹瀉。有時候,必須使用瀉藥才能治療,但不能一概而論。因為每個人的病情不同,變化不同,病情遷延時間也不同,所以治療方法也會不同。如果是因為熱和實證引起的腹瀉,就不能只是單純止瀉。如果水液和火不協調,無法正常運作,就必須使用瀉藥,讓熱邪排除,讓水濕可以滋潤脾土,進而使火氣通暢。因此,腹瀉的病證很多,但並非所有腹瀉都應該立即使用瀉藥,只有當腹瀉確實需要瀉的時候,才可以使用。

如果用寒性藥物來治療熱性腹瀉,或是針對寒熱錯雜的腹瀉使用相應的方法,這些道理都很容易理解。另外,用藥物來驅除體內的水飲,使水液排出,腹瀉自然就會停止,這也是不言而喻的道理。

還有一點需要明確,就是《千金方》認為腹瀉是屬於脾臟的問題。脾臟屬土,腹瀉則是水和土無法正常融合的表現。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提到飲食進入胃,精華會輸送到肝,然後散布到全身。濁氣會歸於心,精華會進入脈絡。脈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。肺朝向所有的脈絡,再將精華傳輸到皮膚毛髮。毛髮和脈絡結合,再將精華傳輸到臟腑。臟腑精神充沛,再將精華留存在四臟。氣機的流轉會回歸到平衡,當平衡時,就可以根據氣口脈的跳動來判斷生死。這段話說明了,食物的營養是進入陰經,而氣是生長於陽經。

而《素問》又說「飲入於胃,游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竝行,合於四時、五臟、陰陽,揆度以為常」。這段話又說明了脾腎的重要性,配合肺和三焦來調節水液的代謝。這也說明,飲水進入體內是走陽經,而氣則是長於陰經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說「飲食是滋養陰氣的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