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25)
本經序疏要 (25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柏葉:微溫。主血利,君。
蒲黃:平。主下血,臣。
小豆花:平。主下利,使。
麴:溫。主腹脹,冷積,下利,臣○消穀,止利。
豬懸蹄:微寒。主下漏洩,使。
雞子:平。主下利○卵白,主小兒下洩。
貝子:平。主下血。
白蘘荷:微溫。主赤白利,臣。
葛穀:平。主十年赤白利,臣。
赤羊脂:溫。主下血,臣○合腎為羹,療勞利《唐本》。
蓯蓉:微溫。主赤白下利,臣○除膀胱邪氣,腰痛,止利。
赤白花鼠尾草:微寒。主赤白下利,使○下利膿血不止。白花者,主白。赤花者,主赤。
《證類》
赤地利:平○赤白冷熱諸利。
桃花石:溫○大腸中冷,膿血利。
腸澼、下利,顯不同科,《釋名》云「洩利」,言其出「漏洩而利」也。下重而赤白,曰「䐭」䐭,赤白痢也《玉篇》,言「厲䐭而難」也。是一病於通,一病夫塞,烏得以一物兩綰之耶綰,貫也,繫也?殊不知塞與通,皆由於結。陰結而陽不足以破之,是以病乎通;陽結而陰不足以入之,是以病乎塞,故治利治澼,不容苟同;解結闢途,仍歸一轍。此篇中,用溫劑燠寒滯,洩劑逐水停,所以旣堪挽其過通,即得開其蔽塞也。
而其批郤導窾,卻又別有經緯,蓋讀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而知其部署分析,各有區域焉,曰「久利」,曰「暴利」而已矣。治久利者,烏梅丸是也。暴利者,復宜分上中下三停,所謂「傷寒,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
復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是也」。合四方一法,而本篇原所載藥,已十得八九矣。再覈之以熱利、氣利、清穀利、厥逆利、旣吐且利、實結利,此中豈復更有餘蘊哉?惟一篇之中,別有所因,一證之內,更有罅隙,故不得不窮其流而指以歸束,如病在血者及開闔之不遂者、食物之不化者、徑道之枯濇者,自當各有的對之治焉。其他兼外邪者,解其表而利自寧;因勞乏者,補其虛而漏自止,則又不待言而可識矣。
水利、久水利、赤利、久赤利、血利、久血利、赤白利、久赤白利、疳利,久疳利,此《外臺秘要》方條目也。熱利、冷利、疳溼利,此《千金方》條目也。「太陽病,桂枝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」、「太陽中風,下利,嘔逆」、「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自下利」、「太陽與少陽合病,下利」、「傷寒,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中痞硬,嘔吐,下利」、「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」、「太陰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甚益,時腹自痛」、「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」、「少陰病,衇微,下利」、「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裏寒外熱」、「厥陰病,下之,利不止」、「傷寒,先厥後發熱而利者,必自止,見厥復利」、「傷寒,始發熱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,後三日衇之,其熱續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」,此《傷寒論》條目也。統而繹之,一言新久,一言冷熱,一言表裏。
白話文:
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- 柏葉: 性質稍微溫和,主要作用是止血,是重要的藥物。
- 蒲黃: 性質平和,主要作用是止下血,是輔助的藥物。
- 小豆花: 性質平和,主要作用是止腹瀉,是引導的藥物。
- 麴: 性質溫和,主要作用是治療腹脹、寒積、腹瀉,是輔助的藥物。還能幫助消化食物,止瀉。
- 豬懸蹄: 性質稍微寒涼,主要作用是止瀉漏,是引導的藥物。
- 雞蛋: 性質平和,主要作用是止腹瀉。雞蛋白主要治療兒童腹瀉。
- 貝子: 性質平和,主要作用是止下血。
- 白蘘荷: 性質稍微溫和,主要作用是治療紅白痢,是輔助的藥物。
- 葛穀: 性質平和,主要作用是治療多年的紅白痢,是輔助的藥物。
- 赤羊脂: 性質溫和,主要作用是止下血,是輔助的藥物。與腎臟一同煮成羹湯,可以治療因勞累引起的腹瀉(出自《唐本草》)。
- 蓯蓉: 性質稍微溫和,主要作用是治療紅白痢,是輔助的藥物。還能消除膀胱的邪氣、緩解腰痛、止瀉。
- 赤白花鼠尾草: 性質稍微寒涼,主要作用是治療紅白痢,是引導的藥物。能夠止住膿血不止的腹瀉。白花鼠尾草主要治療白痢,赤花鼠尾草主要治療赤痢。
《證類》
- 赤地利: 性質平和,可以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腹瀉,包括紅痢、白痢、冷痢和熱痢。
- 桃花石: 性質溫和,可以治療大腸中因寒冷引起的膿血性腹瀉。
腸澼(指裏急後重)和腹瀉,雖然都與排泄有關,但病機不同。《釋名》中說「洩利」,是形容「漏洩而通暢」的腹瀉。而下墜感明顯且有紅白分泌物的,稱為「䐭」,也就是紅白痢(出自《玉篇》),形容「病勢嚴重且難以治癒」。腹瀉的病機是「通」,而腸澼的病機是「塞」,怎麼可以用同一種藥物來治療呢?這裡的「綰」是指貫穿、聯繫。其實,不論是「通」還是「塞」,都是因為體內的「結」造成的。陰氣鬱結,陽氣不足以疏散,就會導致腹瀉;陽氣鬱結,陰氣無法滲入,就會導致腸澼。因此,治療腹瀉和腸澼,不能一概而論。要解開這個「結」,疏通氣血,讓身體恢復正常運行,這才是治療的根本方法。所以這篇文章中,採用溫性的藥物來溫煦寒滯,用瀉下的藥物來排除水液停滯,既可以挽救過度腹瀉的情況,也可以打開閉塞的通道。
但其治療方法,卻有不同的思路。需要仔細研讀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才能了解其治療方案,它們各有側重,有「久利」和「暴利」的區別。治療久瀉,可以使用烏梅丸;治療暴發的腹瀉,則需要根據上、中、下三焦的情況來辨證施治。例如,《傷寒論》中說:「傷寒,服用湯藥後,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瀉心湯後有所改善,又用其他藥物瀉下,腹瀉仍然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治療,腹瀉有所好轉。理中湯主要是調理中焦,而此時的腹瀉病位在下焦,應當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,就應該利小便」。綜合各家之說,這篇文章中所記載的藥物,已經涵蓋了大部分的治療方法。再仔細分析,還有熱痢、氣痢、完穀不化痢、厥逆痢、既吐又瀉、實結痢等情況,但這些都可以包含在其中了。只是疾病的起因和症狀有所不同,所以必須詳細探究病因,並針對性地治療,例如病在血液的,需要考慮血分的問題;開闔功能失調的,需要考慮恢復開闔功能;食物不消化的,需要考慮健脾和胃;管道枯澀的,需要考慮滋潤。其他兼有外邪的,需要先解除表邪,腹瀉自然會停止;因勞累虛弱引起的,需要補虛,泄瀉自然會停止,這些都不需要再詳細說明了。
《外臺秘要》中列出的腹瀉類型有:水瀉、久瀉不止、赤痢、久赤痢、血痢、久血痢、紅白痢、久紅白痢、疳痢、久疳痢。《千金方》中列出的腹瀉類型有:熱痢、冷痢、疳濕痢。《傷寒論》中列出的相關條文有:「太陽病,桂枝證,醫生反而使用瀉法,導致腹瀉不止」、「太陽中風,出現腹瀉、嘔吐」、「太陽病與陽明病同時發病,一定會出現腹瀉」、「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發病,會出現腹瀉」、「傷寒,發熱,出汗但沒有緩解,心中痞硬,嘔吐,腹瀉」、「陽明病與少陽病同時發病,一定會出現腹瀉」、「太陰病,腹脹、嘔吐、食欲不振、腹瀉嚴重,有時腹痛」、「腹瀉但不口渴,屬於太陰病」、「少陰病,脈微弱,腹瀉」、「少陰病,腹瀉,大便未消化,內有寒象,外有熱象」、「厥陰病,使用瀉法後,腹瀉不止」、「傷寒,先有厥逆症狀,後發熱並腹瀉,一般會自行停止,如果出現厥逆症狀後又腹瀉」、「傷寒,開始發熱六天,出現厥逆症狀九天後又出現腹瀉,之後三天再診脈,如果仍有發熱,預計在隔天的半夜會痊癒」。總結這些,不外乎是在講腹瀉的新舊、寒熱、表裡等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