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21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21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
丁香:溫。

朮:溫。

《說文》、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皆無「啘」字,啘字始於《難經》〈第十六難〉,曰「其病煩心,心痛,掌中熱而啘,有是者,心也」,滑氏注云「啘,乾嘔也」。夫啘之義為乾嘔,而此篇之目,曰嘔啘,若合為一貫,則嘔啘連稱,於義不可通。若分作兩層剖,嘔與乾嘔為二項,則嘔又與下文嘔吐條,犯複矣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嘔之目有六,曰乾嘔,曰嘔噦,曰噦,曰嘔吐,曰噫酢,曰惡心。是乾嘔不能與嘔同稱之證,其諸為嘔噦之譌歟?《廣韻》噦字,讀呼會切者,其義為鳥聲,於此無涉。讀於月切者,其義為逆氣。而凡宛傍之黦菀字,讀於月紆物於歇等切,則啘噦以聲相近而為省體,稔矣。

況本篇通草下,《藥對》云主啘,而《別錄》則謂「心煩噦,出音聲」,非確不可移之證耶?嘔噦云何?巢氏曰「胃受邪氣則嘔,脾受邪氣則脹而氣逆,遇冷折之,氣不通則噦」,《靈樞》〈口問篇〉曰「穀入於胃,胃氣上注於肺,今有故寒氣,與新穀氣,俱還入胃,新故相亂,其邪相攻,氣竝相逆,復出於胃,故為噦」。是嘔者,氣上逆而有物。

噦者,氣上逆而有聲,或先有聲,而繼之以物,或旣有物,而復續之以聲者,命曰嘔噦,何為不可乎?以是知嘔噦,有因氣者,有因寒者,有因火者,有因水者,有因虛者。導氣,更橫開直降、散洩通順之不同;逐寒,又溫中煖下、開結通陽之各異。至於益津調中,以退火;開解滲利,以驅水;益氣洩溼,以補虛。

篇中莫不隨事而制宜,因利而乘便。要之,皆直揭其原而濬其流,斯無盛盛虛虛之弊耳。《傷寒論》云「傷寒,大吐大下之,極虛,復極汗出者,以其人外氣怫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。

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,故也」,云「傷寒,噦而腹滿,視其前後,知何部不利,利之則愈」,《金匱要略》云「病人胷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,生薑半夏湯主之」,云「乾嘔,噦,若手足厥者,橘皮湯主之。噦逆者,橘皮竹筎湯主之」。夫以水火相軋而病,以陰開陽入而愈,其常也。

而不知縷析條分,源同派異,有如本篇者,又焉得不揣切本篇義旨,而為仲景擴充微蘊耶?

大㦸:、大寒○十二水,腹滿急痛。

甘遂:、大寒○大腹,疝瘕,腹滿,面目浮腫。

澤漆:****微寒○皮膚熱,大腹,水氣,四支面目浮腫。

葶藶:、大寒○邪水上出,面目浮腫,下膀胱水。

芫花:、微溫○消胷中痰水,喜唾。

巴豆:,生溫,熟寒○畱飲,痰癖,大腹水脹。

白話文:

丁香:性味溫熱。

白朮:性味溫和。

《說文解字》、《玉篇》、《廣韻》等書都沒有「啘」這個字。「啘」字最早出現在《難經》的第十六難,說:「病人心煩,心痛,手掌發熱而且乾嘔,有這種情況,病在於心。」滑氏的註解說:「啘,就是乾嘔。」乾嘔的意思是想吐卻吐不出來,但這篇的題目是「嘔啘」,如果把嘔和啘連在一起講,就意義不通。如果分開來看,把嘔和乾嘔視為兩件事,那麼嘔又和後面嘔吐條的內容重複了。

《諸病源候論》把嘔分為六類,分別是:乾嘔、嘔噦、噦、嘔吐、噫酢(打嗝時有酸味)、惡心。可見乾嘔不能和嘔並稱為同一種症狀。那麼,這裡的「嘔噦」可能是「噦」字的訛誤嗎?《廣韻》中,「噦」字讀作「呼會切」時,意思是鳥叫聲,和這裡的嘔吐無關。讀作「於月切」時,意思是氣往上逆。而凡是帶「宛」字旁的「黦」、「菀」等字,都讀作「於月」、「紆物」、「於歇」等切音,所以「啘」和「噦」可能因為發音相近而寫成了簡體字,這是很常見的現象。

況且本篇提到通草的功效時,《藥對》說它主治「啘」,而《別錄》則說它能「治心煩,發出聲音」,這難道不是確鑿無疑的證據嗎?那麼,什麼是「嘔噦」呢?巢元方說:「胃受到邪氣侵擾就會嘔吐,脾受到邪氣侵擾就會腹脹,氣往上逆。遇到寒冷就會使氣折斷,氣不通暢就會噦。」《靈樞》的〈口問篇〉說:「食物進入胃之後,胃氣會上升到肺。如果此時有原來的寒氣,和新食物產生的氣,一起回到胃裡,新舊之氣互相干擾,邪氣互相攻擊,氣向上逆行,又從胃裡出來,就會產生噦。」所以,「嘔」是氣往上逆而且有東西吐出來。

「噦」是氣往上逆而且有聲音,或者先有聲音,然後吐出東西,或者已經吐出東西,然後又發出聲音,這種情況就叫做「嘔噦」,為什麼不可以這樣理解呢?由此可知,嘔噦有的因為氣逆引起,有的因為寒冷引起,有的因為火氣引起,有的因為水濕引起,有的因為虛弱引起。所以疏導氣機,有橫向開散、直接下降、疏通泄瀉等不同方法;驅散寒邪,又有溫養中焦、溫暖下焦、疏通閉結、振奮陽氣等不同方法。至於滋養津液、調理中焦,來消除火氣;疏通利濕,來驅除水濕;補益氣血、泄瀉濕氣,來補虛。

本篇的內容都是根據不同的情況,採取適當的措施,因利導勢。總之,都是直接揭示病因,疏通病源,這樣就不會出現實證用補、虛證用瀉的弊端了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傷寒病,過度吐瀉之後,身體極度虛弱,又大量出汗,是因為體內陽氣鬱結,又給他喝水,想讓他發汗,結果反而導致噦。」

會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,是胃裡有寒冷。《傷寒論》又說:「傷寒病,出現噦而且腹脹,要觀察前後情況,判斷是哪個部位不暢通,疏通它就會好。」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病人胸中好像喘氣又不是喘氣,好像要嘔吐又不是嘔吐,好像要噦又不是噦,心中感到煩亂無助,這種情況用生薑半夏湯來治療。」又說:「乾嘔,噦,如果手腳冰涼,用橘皮湯來治療。噦逆,用橘皮竹茹湯來治療。」水火互相干擾而引起的疾病,利用陰陽的開闔來治癒,這是一般的規律。

但如果不知道仔細分析,區分病源相同但表現不同的情況,就像本篇這樣詳細地辨證,又怎麼能不揣摩本篇的要義,來擴充張仲景的精微之處呢?

**大戟:**性味寒涼,偏於大寒。主治:十二種水腫病,腹脹急痛。

**甘遂:**性味寒涼,偏於大寒。主治:大腹水腫,疝氣結塊,腹脹,面目浮腫。

**澤漆:**性味微寒。主治:皮膚發熱,大腹水腫,水氣,四肢面目浮腫。

**葶藶子:**性味寒涼,偏於大寒。主治:邪水上出,面目浮腫,排除膀胱積水。

**芫花:**性味溫和,偏於微溫。主治:消除胸中痰水,喜歡吐口水。

**巴豆:**性味溫熱,生的巴豆性味溫熱,熟的則性味寒涼。主治:停留的痰液,痰積形成的腫塊,大腹水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