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37)
本經疏證 (37)
1. 本經疏證第二卷
癥瘕病,皆屬肝。鼈甲煎丸,攻堅消積,飛走靈動,已略具矣。其拔本塞源,則係於茈胡。以是知,茈胡仍為氣結用也。曰「婦人中風,七八日,續得寒熱,發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。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」。夫血去,則熱隨血行。血止,則熱與血結。結之久,則為癥為瘕。
其暫者,亦不過適與相聚,原未根深蒂固也。拔去其邪,熱與誰結。此仲景治病,不異庖丁解牛,批郤導窾,兩無所傷。不必泥於治血,血分之病,自無不愈矣。
麥虋冬:味甘,平、**微寒,無毒。**主心腹結氣,傷中,傷飽,胃絡血絕,羸瘦,短氣,**身重,目黃,心下支滿,虛勞,客熱,口乾,燥渴,止嘔吐,愈痿蹷,強陰益精,消穀,調中,保神,定肺氣,安五臟,令人肥健,美顏色,有子。**久服,輕身,不老,不飢。秦名羊韭,齊名愛韭,楚名馬韭,越名羊蓍。一名禹葭,一名禹餘糧。葉如韭,冬夏長生。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間久廢處。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地黃、車前為之使,惡薿冬、苦瓠,畏苦薓、青蘘
麥虋冬,凌冬不彫,葉似莎草,長及尺餘。四月開淡紅花,如紅蓼花。實圓而碧,如青珠。根黃白色,有鬚在根,如連珠形。《圖經》
人之有生,全恃納穀。穀入於胃,為之敷布一身,使徧而不狥。常而有制,則藉乎肺。〈經衇別論〉曰「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衇。衇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。肺朝百衇,輸精於皮毛。毛衇合精,行氣於腑。腑精神明,畱於四臟。氣歸於權衡,權衡以平。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」,但胃之為腑,多氣多血,凡有變動,每患其實,不比於虛。
設使胃氣偏盛,所納遂多,轉輸稍不循序,則氣之壅結所不能免。是「心腹結氣、傷中、傷飽」,所由來也。胃絡衇絕,當以仲景「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」為解。蓋心腹旣有結氣,則輸送之機更滯。是以中氣無權,不患傷饑,每為飽困。由是胃氣益盛,孤陽生熱,漸致衇絡不與心肺相通,則食入不得為榮,形羸氣短,諸恙叢生矣。
麥虋冬,質柔而韌,色兼黃白,衇絡貫心,恰合胃之形象。其一本間,根株纍纍,四旁橫出,自十二至十六之多。則有似夫與他臟腑衇絡貫注之義。其葉,隆冬愈茂,青蔥潤澤,鑑之有光。則其吸土中精氣,上滋莖葉,絕勝他物可知。且其味甘,甘中帶苦,又合從胃至心之妙。
是以胃得之,而能輸精上行,自不與他臟腑絕。肺得之,而能敷布四臟,灑陳五腑,結氣自爾消鎔,衇絡自爾聯續,飲食得為肌膚,穀神旺而氣隨之充也。是證也,農、皇、軒、岐唱之於前,仲景、思邈和之於後,旣已彰彰顯著矣。乃金元以來,凡遇此者,不曰「補中消運」,則曰「清火洩熱」,夢夢者,幾五百年。
白話文:
癥瘕病,大多屬於肝臟的問題。鱉甲煎丸這藥方,能攻破堅硬的腫塊、消除積聚,藥性運行迅速且靈活,這點已經很明顯了。但要徹底根除病因,還得靠柴胡。由此可知,柴胡主要還是用來治療氣結的。就像說的「婦人中風,七八天後,持續出現忽冷忽熱,發作時間不固定,月經也剛好停止,這是熱邪進入血室。血一定會凝結,所以才像瘧疾一樣。」因為血離開了原本的脈道,熱邪就會跟著血一起走。血停止流動,熱邪就跟著血凝結。凝結時間久了,就會變成癥瘕。
這種情況如果只是暫時的,也不過是熱邪暫時和血聚在一起,還沒有根深蒂固。把熱邪去除,熱邪就沒地方可以凝結了。張仲景治病就像庖丁解牛一樣,找對了空隙和關節,沒有絲毫損傷。不必執著於治療血,血分的問題自然就能治癒。
**麥門冬:味甘,性平、**略微寒涼,沒有毒性。**主要治療心腹氣結、身體內部損傷、飲食過飽導致的傷害,胃部脈絡血流阻絕、身體虛弱消瘦、氣短、**身體沉重、眼睛發黃、心下部位堵塞脹滿、虛勞、身體發熱、口乾、燥熱口渴、止吐、治療痿軟無力的疾病、強健陰氣、補益精氣、促進消化、調理脾胃、安定心神、平定肺氣、安和五臟、使人身體健壯、容顏美麗、能夠生育。**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不易感到飢餓。**在秦地被稱作羊韭,在齊地稱作愛韭,在楚地稱作馬韭,在越地稱作羊蓍。又名禹葭、禹餘糧。葉子像韭菜,冬夏都生長。生長在函谷川的山谷或堤岸邊肥沃的泥土或石頭縫隙間,以及荒廢已久的地方。在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收,陰乾。地黃、車前草可以作為輔助藥,忌與蘘荷、苦瓠一起使用,畏懼苦參、青蘘。
麥門冬,冬天也不會凋零,葉子像莎草,長到一尺多長。四月開淡紅色花,像紅蓼花。果實圓而青碧,像青色的珠子。根部黃白色,根上有鬚,形狀像連珠。《圖經》中記載了這些。
人的生命,完全依賴於攝取食物。食物進入胃裡,會被輸送到全身各處,使身體各部分都能得到滋養。要使這種輸布正常而有節制,就要依靠肺的功能。《經脈別論》中說:「食氣進入胃中,濁氣歸於心臟,精微物質輸送到脈中。脈氣流經全身經脈,經脈之氣歸於肺。肺朝向全身各脈,將精微物質輸送到皮毛。毛脈與精微物質結合,在腑中運行氣。腑的功能正常,精神就清明,精氣留存在四臟。氣歸於平衡,平衡才能使身體機能協調。氣口處的脈象就能決定人的生死」。但胃作為腑,氣血旺盛,一旦發生變化,通常是實證,而不像虛證那麼多。
如果胃氣偏盛,攝取的食物就會過多,食物的輸轉稍微不順暢,就會導致氣的壅塞。這就是「心腹氣結、身體內部損傷、飲食過飽導致的傷害」的原因。胃部脈絡血流阻絕,應該用張仲景說的「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」來解釋。因為心腹已經有氣結,運輸的功能就會更遲滯。因此,中氣無力,不是因為飢餓而受損,而是經常被飽食所困擾。由此,胃氣越來越旺盛,孤陽生熱,逐漸導致脈絡無法與心肺相通,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,身體變得虛弱消瘦,各種疾病接踵而至。
麥門冬,質地柔軟而有韌性,顏色黃白相間,脈絡貫通心臟,恰好符合胃的形象。同一根莖上,根株纍纍,向四周橫向伸展,多達十二到十六個。這就像各個臟腑的脈絡之間相互貫通一樣。它的葉子,在隆冬時節更加茂盛,青翠潤澤,光亮照人。可見它吸取土壤中的精氣,向上滋養莖葉的能力,遠勝過其他植物。而且它的味道甘甜,甘中帶苦,又符合從胃到心的運行規律。
所以胃得到它,就能將精微物質向上輸送,自然不會與其他臟腑隔絕。肺得到它,就能將精微物質輸送到四臟,散佈到五腑,氣結自然消散,脈絡自然連接,飲食能轉化為肌膚,穀物精氣旺盛,氣也跟著充足。這些都是農、皇、軒、岐等先賢在前闡述過的,張仲景、孫思邈等後人也跟著驗證的,已經非常明顯了。然而,金元以來,凡是遇到這種情況,不是說「補中消運」,就是說「清火洩熱」,糊里糊塗,都已經五百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