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18)
本經序疏要 (18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二
武進鄒澍學
麝香:****溫○中惡,心腹暴痛,脹急,痞滿。
雄黃:平、寒、大溫○中惡,腹痛,鬼疰。
丹沙:****微寒○中惡,腹痛,毒氣。
升麻:平、微寒○中惡,腹痛。
乾薑:溫、大溫○中惡,霍亂,脹滿。
巴豆:溫,生溫、熟寒。
當歸:溫、大溫○中惡,客氣,虛冷。
芍藥:平、微溫○中惡,腹痛,腰痛。
吳茱萸:溫、大熱○中惡,心腹痛,逆氣。
鬼箭:****寒○中惡,腹痛。
桃梟:微溫○中惡,腹痛,殺精魅。
桃皮:平○中惡,腹痛,胃中熱。
桃膠:微溫○中惡,疰忤《唐本》。
烏頭:溫、大熱。
烏雌雞血:平○中惡,腹痛。
《蜀本》
海桐皮:平○主霍亂,中惡。
肉豆蔻:溫○主中惡,冷疰,嘔沫,冷氣。
蓬莪朮:溫○主心腹痛,中惡,疰忤,鬼氣。
《藥對》
牛黃:平,君○主卒中惡。
芎藭:溫,臣○主中惡,卒急腫痛。
苦薓:寒,君○主中惡,腹痛《藥性論》。
梔子:大寒,臣○主中惡,通小便《藥性論》。
枲耳葉:微寒,臣。
桔梗:微溫,臣○主中惡。
桃花:平,使○治惡氣《日華》。
巢氏云「中惡者,卒然心腹刺痛,悶亂欲死也」。按,此與賊風,均為卒發之病,第風係陰陽之偶愆,故鍾於音聲,發為飄驟,由腠理入筋衇,而阻人營衛。此是陰陽之偏駁,故鍾於臭味,發為激射,由口鼻入胷腹,而隔人氣血耳。其已中人也,又或為嘔吐,或為腸澼下痢,或為腹脹,或為霍亂﹙十三﹚,自當各按見證而求治。惟或著於陰而錮陽,或著於陽而逼陰,或著於血而閉氣,或著於氣而動血,種種不同。
是以投其間,抵其隙,或崇陽以化陰,或由陰以起陽,或通氣以調血,或和血以行氣,大率用苦辛溫烈為主治。間之推蕩,以開其蔽;佐之升發,以揚其遏;率之辟惡,以奪其魄;雜之調和,以緩其急。因其欲上而上之,因其欲下而下之,因其欲外而外之,因其欲行而行之,盡矣。
第此與心腹冷痛大同,不過,彼係積漸而成,此由卒暴而得。以冷原大地之正氣,惡是天地之沴氣。正氣與正氣,自能彼此相容,不久可化,乃痛而不已焉,則其人正氣之不足尤盛,故治之者,多以補而溫。沴氣與正氣,本不能相入,故隨即激而發病,而治之者,必相度其勢而疏瀹利導之也。
奈何世之診視二者,不目為急痧,即調為肝氣。急痧,則用金石開洩之劑,猶可開通閉塞,抉去穢氣。肝氣,則用骩骳利氣之物骩骳,屈曲也,不能去病,適以導病游行他所。治病貴乎先正病名,厥有旨哉!
白話文:
本經序疏要卷之二 武進鄒澍學
麝香:性溫,主治中惡、心腹劇痛、脹滿、痞塞。
雄黃:性平或寒,亦有說法為大溫,主治中惡、腹痛、鬼魅作祟。
丹砂:性微寒,主治中惡、腹痛、中毒。
升麻:性平或微寒,主治中惡、腹痛。
乾薑:性溫或大溫,主治中惡、霍亂、脹滿。
巴豆:性溫,生巴豆性溫,熟巴豆性寒。
當歸:性溫或大溫,主治中惡、外邪入侵、虛寒。
芍藥:性平或微溫,主治中惡、腹痛、腰痛。
吳茱萸:性溫或大熱,主治中惡、心腹痛、氣逆。
鬼箭:性寒,主治中惡、腹痛。
桃梟:性微溫,主治中惡、腹痛,並能殺除精魅。
桃皮:性平,主治中惡、腹痛、胃熱。
桃膠:性微溫,主治中惡、疰忤(按:唐代本草記載)。
烏頭:性溫或大熱。
烏雌雞血:性平,主治中惡、腹痛。
(蜀本草記載)
海桐皮:性平,主治霍亂、中惡。
肉豆蔻:性溫,主治中惡、寒邪入侵、嘔吐、寒氣。
蓬莪朮:性溫,主治心腹痛、中惡、疰忤、鬼氣。
(藥對記載)
牛黃:性平,為君藥,主治卒然中惡。
川芎:性溫,為臣藥,主治中惡、突然腫痛。
苦楝皮:性寒,為君藥,主治中惡、腹痛(按:藥性論記載)。
梔子:性大寒,為臣藥,主治中惡,並能通利小便(按:藥性論記載)。
枲耳葉:性微寒,為臣藥。
桔梗:性微溫,為臣藥,主治中惡。
桃花:性平,為使藥,治療惡氣(按:日華子本草記載)。
巢氏曰:「中惡者,突然心腹劇痛,昏迷欲死。」按:此症與賊風相似,都是突然發病,但賊風是陰陽失調所致,因此症狀會與聲音相關,表現為飄忽不定,由肌膚經絡入侵,阻礙營衛之氣;而中惡則是陰陽失衡所致,因此症狀會與氣味相關,表現為突然發作,由口鼻侵入胸腹,阻礙氣血運行。已發病者,可能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脹、霍亂等症狀,應根據具體症狀診治。病情可能表現為陰盛陽衰、陽盛陰虛、血瘀氣阻或氣亂血動等不同情況。
因此,治療時要針對病因,或扶陽化陰,或滋陰助陽,或理氣調血,或養血行氣,大都使用辛溫苦熱之藥為主。有時需用峻猛之藥以驅除邪氣,輔以升發之藥以解鬱滯,或用辟邪之藥以祛除邪祟,並佐以調和之藥以緩解病情。治療應遵循病情發展規律,如病邪欲上則引導其上行,欲下則使其下行,欲外則令其外出,欲行則使其運行,如此則病可痊癒。
中惡與心腹冷痛症狀相似,但前者發病迅速,後者病程較長。冷痛屬正氣不足,中惡則屬邪氣入侵。正氣與正氣相容,能自行恢復,但若疼痛持續不愈,則說明正氣不足,治療需溫補;邪氣與正氣不相容,發病迅速,治療需疏通利導。
然而,世人診治此二症,常誤診為急痧或肝氣。急痧則用金石開洩之藥,可以開通閉塞,排除邪氣;肝氣則用舒肝理氣之藥,但此法無效,反而可能導致病情擴散。治療疾病,首要正確診斷病名,此乃至關重要之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