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17)
本經序疏要 (17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
「太陽病,得之,八九日,如瘧狀,發熱,惡寒,熱多寒少,一日二、三度發,身癢者,與桂枝麻黃各半湯。服桂枝湯後,形如瘧,日再發者,汗出必解,宜桂枝二麻黃一湯」之文,何嘗不在《傷寒論》,何嘗不使邪氣與陰陽相離。茈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,治瘧病發渴,亦治勞瘧。
茈胡桂枝乾薑湯,治瘧多寒微有熱,或但寒不熱之文,何嘗不在《金匱要略》,亦何嘗不使邪與陰陽相離。擴而充之,則皮膚之內,邪氣盛者,大小茈胡、茈胡桂枝、小茈胡加芒消、小茈胡加龍骨牡蠣,亦何者不可用。予每於瘧來時,先嘔者,用半夏瀉心;吐瀉交作者,用生薑瀉心;胷痞,下痢者,用甘草瀉心;汗多腹脹滿者,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薓;腹滿痛者,用桂枝加芍藥,皆應如桴鼓。
若更參此篇,以逗引其陰陽,抉摘其巢窟,當益便利如指,而必杜撰成方,以示古法經方之可唾棄耶?且夫邪之陰陽與人身之陰陽不能不相從,猶水之必流溼,火之必就燥,不能強之使達也。況邪能與陰陽相并,而為旋轉之樞耶?相并者,能相入也。能相入,原係人身陰陽生化之機,故瘧雖久,多不致死。
特能相入,而不能相和,故每連月浹旬,不能驟解。以其開者自為開,闔者自為闔,而不能相顧耳。倘使闔中有開,能拒邪而不拒正;開中有闔,能入正而不入邪。斯開闔之間,陰陽日相聯絡,邪氣日益零落,愈病之機,遂可把握,故本篇之用介類,實皆取意於翕闢之中,以挫其邪,較之取意於使邪與陰陽相離者,明眼觀之,自有以知其不侔矣。
白話文:
太陽病在發病後七八天,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,發熱、怕冷,但發熱時間長,怕冷時間短,一天發作兩三次,並且身上發癢,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治療。服用桂枝湯後,如果症狀像瘧疾一樣,一天發作兩次,流汗後會好轉,應該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。這些條文,哪一處不是在《傷寒論》中呢?哪一處不是在讓邪氣與體內的陰陽分離呢?
使用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根湯,治療瘧疾發作時口渴的症狀,也治療因勞累引起的瘧疾。
柴胡桂枝乾薑湯,治療瘧疾發作時怕冷比較嚴重,稍微發熱,或者只是怕冷不發熱的症狀,這些條文哪一處不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呢?哪一處不是在讓邪氣與體內的陰陽分離呢?進一步擴展開來運用,那麼皮膚內部邪氣盛的時候,無論是大柴胡湯、小柴胡湯、柴胡桂枝湯、小柴胡湯加芒硝、小柴胡湯加龍骨牡蠣,哪一個不可以使用呢?我常常遇到瘧疾發作時,先出現嘔吐的,就使用半夏瀉心湯;如果又是吐又是拉的,就使用生薑瀉心湯;如果胸口悶、腹瀉的,就使用甘草瀉心湯;如果汗多、腹脹滿的,就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;如果肚子脹痛的,就使用桂枝加芍藥湯,這些治療效果都像敲鼓一樣,很快就能見效。
如果再參考這篇文章的內容,來引導體內的陰陽調和,找出邪氣的所在,那治療就會更加方便快捷,如同指著東西一樣明確,何必自己杜撰出新的藥方,來表示古法經方可以拋棄呢?而且邪氣的陰陽與人體的陰陽是不能不互相影響的,就像水必然流向潮濕的地方,火必然向乾燥的地方靠攏一樣,不能強迫它們改變方向。況且,邪氣難道能與體內的陰陽並在一起,成為旋轉的樞紐嗎?所謂的並在一起,是指能夠進入體內。能夠進入體內,原本就是人體陰陽轉化的機制,所以瘧疾即使很久了,大多也不會致命。
正是因為邪氣雖然能進入體內,卻不能與體內的陰陽協調,所以常常會持續好幾個月,不能馬上痊癒。因為體內的開合功能各自為政,不能相互照應。如果能夠讓體內的閉合功能中有開放,可以抵禦邪氣而不排斥正氣;體內的開放功能中有閉合,可以讓正氣進入而不讓邪氣進入,這樣在開合之間,陰陽就能夠日漸協調,邪氣就會逐漸消散,治癒疾病的機會就能掌握在手了。所以,這篇文章中使用介殼類藥物,實際上都是取義於開合之間,來挫敗邪氣,比起那些讓邪氣與體內陰陽分離的治療方法,明眼人一看,自然就知道它們之間的不同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