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16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16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

莽草:溫。

目標溫瘧,舉痎瘧、瘴瘧、鬼瘧、瘧寒熱而胥附焉,何也?夫痎瘧、瘴瘧、鬼瘧、瘧寒熱之混於溫瘧,猶時行、瘟疫、瘴熱之混於傷寒矣。古人別病極嚴,凡相似而析者,不徒析也,必其同中有異;不相似而合者,不徒合也,必其異中有同。是故傷寒、時行、瘟疫、瘴熱之合,以其皆屬陰陽相拒;溫瘧、痎瘧、瘴瘧、鬼瘧、瘧寒熱之合,以其皆屬陰陽相爭耳。夫陰陽相爭,則分理其陰陽,可矣。

乃劫痰、行水、利溼之物,且居其半,何者哉?不知此正分理陰陽微意所在也。《素問》〈瘧論〉大旨,邪藏骨髓之中,不與陽俱出,而隨陰偕行。出則并於陽,以與陰爭為熱,復入則并陰,以與陽爭為寒者,為溫瘧。陽加於陰,陽逐陰行者,謂之汗。則溫瘧之邪,固依水為行止者也。

淒愴寒水,藏於腠理,復感於風,兩氣相搏,伏衛氣經行之所,屆衛氣來,先受者先動,則風并於水而寒;後感者後動,則水并於風而熱者,為瘧寒熱,必得汗而熱始解。則瘧寒熱之邪,亦依水為行止者也。特溫瘧之汗,當其始;瘧寒熱之汗,當其終耳。《靈樞》〈五癃津液別篇〉謂「天暑衣厚為汗,天寒衣薄為溺與氣」,則汗與小水,本係一氣所化,而翕張於外,則有去有來;通輸於下,則往而不反。是治瘧者,多半以劫痰、行水、利溼,又何疑焉。

觀篇中,即非劫痰、行水、利溼者,其旋轉陰陽,每於闔闢翕張之處,緩其陽之怒,以撓陰,而於結聚痞滿之中,洩其陰之阻,以激陽。其使外達者,又每跬步設防,俾能出,不能復入,以就其徹底畢達之功。

其與他外感為寒熱者,界劃分明,無少混淆,是其綱舉目張,有條不紊,為何如哉?若夫瘴瘧、鬼瘧,即瘧寒熱之偶兼他癘者;痎瘧,即瘧寒熱之久而不已者,皆陰陽相爭者之支流餘派。如癉瘧,雖亦起落有時,即不入焉,則以其單熱無寒,非陰陽相爭耳,故斥之。

然則明人所創治瘧方,謂「使邪離於陰陽」者,非極善之法歟?夫其所謂「用風藥之甘辛氣清者,以升陽氣,使離於陰而寒已;用苦甘寒,引陰氣下降,使離於陽而熱已」者,是使陰陽相離,非使邪與陰陽相離也。使邪與陰陽相離,猶可,言人身陰陽可使之相離乎?且〈瘧論〉明言,瘧由暑熱氣藏於營氣之舍,寒水氣舍於皮膚之內。

而其所用甘辛氣清風藥,茈胡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,果可使藏於營氣之舍者離乎?其所用苦甘寒,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稉米,果可使舍於皮膚之內者離乎?吾正恐其在外之陰邪,愈加蔽痼,在內之陽邪,益難升發,兩氣互阻,馴至寒不成寒,熱不成熱,決裂潰敗耳。烏得云極善之法哉?嗟嗟!土苴古法,芻狗經方,非一日矣。

白話文:

莽草:性味溫熱。

治療的目標是溫瘧,其他像是痎瘧、瘴瘧、鬼瘧、瘧疾引起的寒熱症狀,都被歸類為溫瘧的範疇,這是為什麼呢?痎瘧、瘴瘧、鬼瘧、瘧疾寒熱這些症狀會跟溫瘧混淆,就像時行病、瘟疫、瘴熱會跟傷寒混淆一樣。古人區分疾病非常嚴謹,凡是相似而加以區分的,不是隨便區分,一定是因為它們在相同之處有不同;凡是不相似而合併的,也不是隨便合併,一定是因為它們在不同之處有相同。所以,傷寒、時行病、瘟疫、瘴熱會合併在一起,是因為它們都屬於陰陽互相抵抗;溫瘧、痎瘧、瘴瘧、鬼瘧、瘧疾寒熱會合併在一起,是因為它們都屬於陰陽互相爭鬥。陰陽互相爭鬥,那麼只要分清楚陰陽來調理就可以了。

然而,為什麼治療瘧疾的藥物,有一半都是祛痰、利水、去濕的藥物呢?這是因為人們不明白,這正是分理陰陽的關鍵所在。《素問》的〈瘧論〉主要講述,瘧邪藏在骨髓深處,不跟隨陽氣向外走,而是跟隨陰氣一起行動。當瘧邪向外發散時,就與陽氣一起爭鬥而發熱,當瘧邪退回體內時,就與陰氣一起爭鬥而發寒,這就是溫瘧。陽氣加在陰氣之上,陽氣推動陰氣行走,就會出汗。由此可知,溫瘧的邪氣,是依附著水液而行動的。

寒冷的水氣潛藏在皮膚紋理之間,又感受風邪,兩股氣互相搏鬥,阻擋在衛氣經行的地方。當衛氣到來時,先被邪氣影響的先發動,風邪與水氣結合就產生寒冷;後被影響的後發動,水氣與風邪結合就產生熱,這就是瘧疾寒熱,一定要通過發汗,熱才能解除。所以說,瘧疾寒熱的邪氣,也是依附著水液而行動的。只是溫瘧的汗,出在發病初期;瘧疾寒熱的汗,出在發病末期。《靈樞》〈五癃津液別篇〉說:「天氣炎熱穿著厚衣服會出汗,天氣寒冷穿著薄衣服會排尿和呼氣」,可見汗液和尿液本來是由同一股氣化生的,汗液開合於外,所以有去有來;尿液向下通輸,所以去了就不會回來。因此,治療瘧疾的藥物,多半使用祛痰、利水、去濕的藥物,這有什麼好懷疑的呢?

觀看篇中的內容,即使不是祛痰、利水、去濕的藥物,它們在調整陰陽時,也都在陰陽開合之處,緩解陽氣的亢奮,來制約陰氣;在結聚痞塞的地方,疏洩陰氣的阻滯,來激發陽氣。而且,對於那些讓邪氣向外發散的藥物,每走一步都設下防禦,使邪氣能夠出去,但不能再返回來,這樣才能達到徹底清除邪氣的目的。

這些治療方法,與其他外感引起的寒熱症狀,界限分明,沒有絲毫混淆,這樣綱舉目張,有條不紊,真是太好了!至於瘴瘧、鬼瘧,不過是瘧疾寒熱偶爾兼有其他疫病的表現;痎瘧,則是瘧疾寒熱久病不癒的結果,它們都是陰陽相爭的支流餘派。比如癉瘧,雖然也有發作的時間規律,卻不被歸入其中,那是因為癉瘧只有熱沒有寒,並非陰陽相爭所致,所以將其排除在外。

既然這樣,那麼明代醫家所創的治療瘧疾的方子,所謂「使邪氣離開陰陽」,難道不是非常好的方法嗎?他們說:「使用風藥中性味甘辛、氣味清揚的藥物,來提升陽氣,使邪氣離開陰氣,寒症就會停止;使用苦甘寒的藥物,引導陰氣下降,使邪氣離開陽氣,熱症就會停止」,這是使陰陽分開,不是使邪氣與陰陽分開。如果說讓邪氣與陰陽分開,還說得過去,難道能讓人體的陰陽分開嗎?而且《瘧論》明確說道,瘧疾是由於暑熱之氣藏在營氣的所在,寒水之氣藏在皮膚之內。

而他們所用的甘辛氣清的風藥,如柴胡、升麻、葛根、羌活、防風,真的能使藏在營氣中的邪氣離開嗎?他們所用的苦甘寒藥,如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,真的能使藏在皮膚中的邪氣離開嗎?我反而擔心,在外的陰邪,會更加閉塞固結,在內的陽邪,會更加難以升發,兩股氣互相阻礙,最終導致寒不像寒,熱不像熱,以至於潰敗崩解。這樣的方法怎麼能說是極好的方法呢?唉!拋棄古代經典的醫理,把經方視為毫無價值的東西,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