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14)
本經序疏要 (14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
乃篇中病因,有緣溼而熱盛者,治法有利水而熱除者。豈溼與水,非但不足以息火之怒,而反足以資火之燃耶?夫水火之相濟也,必其相和,而後能相受。不和,則兩相拒而不相下;不受,則兩相賊而適相殘。故病本不盛,以相拒而增,以相賊而劇,惟導去其相拒相賊者,而病於以減焉。
非反也,所謂適事為故耳,然則均之溼熱也。水自行而火自盛,如身熱洩澼者,此又何說哉?夫身熱洩澼者,垢汙因熱而積於中也。垢汙因熱而積於中,則澼者,非特可滌垢,亦且可洩熱。乃垢不去,熱又不減,則其故,不在流行之水火,而在畱著之形質。陽無所入而轉盛,陰無所交而自行。
故其治,必使形質能隨氣化,而後氣化得行焉,又不可與尋常溼熱竝論也。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固經訓也,第以謂「如火之熯水,水之沃火」,則非矣,何以言之?夫人身之陰陽,相須以為生,相違而致病。設病乎水者,以火熯之。水未竭,則離火,而水仍病;水已竭,則死矣。
病乎火者,以水沃之。火未熄,則水乾,而火仍燃;火已熄,則亦死矣。故治病之道,貴乎能使陰陽相入而相濟,以成和。相入之道無他,在乎能巽順耳,故《易大傳》曰「巽,入也」。試覈此篇之旨,或全陰以配陽,或化陰以從陽,或浥水以滋火,或迎火以致水。陰格陽而陽怒者,抉其陰,而陽自暢;陽蝕陰而陰消者,裕其陰,而陽自飫。
甚且引其至故所經行之道,而陽通;導其至故所舒散之化,而陽泰,而無一味逆折之意於其間。對待而觀之,則以熱治寒之道,可知矣。推而廣之,則宜補而用填塞之方,宜洩而行罄盡之計,救涸轍之鮒而抉西江之水,療七年之病而求三年之艾,均可謂「不識時宜,鹵莽滅裂」者矣。奈何從事於此者,不思絲絲入蔻耶?或謂「陰陽必相入而後得成和,是固然矣。
第相入,不徒恃巽順也,如《易大傳》雖以巽為入,《春秋傳》之入,猶可以順釋之歟」?是何不可之與有。夫外之師而克入,必其內有釁;內之人旣出而復得入,必其內有應。今試以篇中實證,附之外師之入;虛證,附之出者之入,焉有無釁而可攻,無應而得還者歟?釁者,民心之不順其上而固結焉者也;應者,民心之不忘於我而繫戀焉者也。
因其不順而損之,因其不忘而益者,非巽順以入之之謂歟?說者謂「堯舜是順民之心,湯武是逆取順守」,然《易大傳》不又曰「湯武革命,順天而應人」乎?是知,成和必以相入,相入必以順也。
鼠糞:微寒○時行,勞復。
豉:寒。
竹瀝:大寒○胷中大熱,煩悶。
人糞汁:寒○時行,大熱,狂走,解諸毒。
《蜀本》
大黃:大寒。
蔥白:平。
犀角:寒。
防己:平。
白話文:
這篇醫學文獻探討疾病的成因與治療方法,認為單純的「熱則寒之,寒則熱之」的觀念並不全面。
文章首先指出,有些疾病是由於濕氣與熱邪過盛所致,但治療上若只用利水的方式,不僅無法消除熱邪,反而可能助長熱勢。這是因為水與火必須和諧才能相互滋養,否則就會互相排斥、傷害。疾病之所以加重,往往是因為體內水火不和所致,所以治療的關鍵在於消除這種不和。
接著,文章提到另一種情況,即身體發熱且腹瀉,這並非單純的水火失調,而是因體內積聚了污垢,這些污垢因熱而積聚。此時,腹瀉雖然能排出污垢和熱,但如果污垢沒有完全清除,熱勢也不會消退,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流動的水火,而在於積聚的實質性污垢。陽氣無法進入,反而更加旺盛,陰液無法交流,反而自行耗散。因此,治療方法必須讓這些積聚的物質能夠隨著氣的變化而消散,氣才能正常運行。這種情況不能與普通的濕熱病相提並論。
文章進一步闡述,雖然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是醫學的準則,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水滅火、用火烘乾水。因為人體陰陽是相互依存的,一方過盛,另一方就會衰敗,反之亦然。如果只是單純地治療水病而用火烘乾,水沒有徹底消除,病就會復發;如果水都沒了,人也會死亡。同樣地,治療火病而用水澆滅,火沒有徹底熄滅,水就會被蒸乾,而火還會繼續燃燒;如果火完全熄滅了,人也活不成了。
因此,治病的關鍵在於使陰陽能夠相互融合、相互滋養,達到和諧狀態。要做到這一點,必須懂得「順應」的道理,就像《易經》說的「巽,入也」,就是說順著就能夠進入。文章提到,治療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,或用陰來調和陽,或使陰轉化為陽,或用水滋養火,或引火來幫助水。如果陰氣阻礙陽氣,導致陽氣過盛,就要疏通陰氣,讓陽氣暢通;如果陽氣侵蝕陰氣,導致陰氣虛弱,就要補養陰氣,使陽氣得到滿足。
治療時,還要注意引導氣血運行到正確的通道,疏導體內積聚的物質,使陽氣充盈。總而言之,治療過程中不能有任何強硬對抗的思想。文章以熱病治寒病來類比,說明治療方法不能只追求徹底解決,而應考慮到實際情況。例如,如果一個人快要渴死了,不能直接引用大量的水,要循序漸進的給予;如果一個人生了多年的重病,不能只用幾年時間就求得徹底治癒,這都說明了治療要考慮時間和病情的發展。
文章最後提出,陰陽雖然需要相合才能達到和諧,但相合並非只是單純的順應,還需要有內應。比如,外面的軍隊想要攻入城池,一定是因為城內有內奸;城裡的人出去後還能再回來,一定是因為城內有人接應。文章用這個例子來說明,病邪之所以能入侵,是因為體內有「空隙」(就像城牆的裂縫),病邪能得到恢復,是因為體內有「內應」(就像城內的人民)。所謂的「空隙」,是指人的身體內部的機能不順暢;所謂的「內應」,是指身體對於病邪的執著,也就是沒有完全忘記病邪。治療時,要根據身體的情況,如果身體不順,就要疏通;如果身體還掛念著病邪,就要補養。這是順應身體的變化,讓陰陽相合,並非簡單的順從。
文章最後引用古語,說明了順應的重要性,並提出了幾個藥物及其藥性,分別為鼠糞:微寒;豉:寒;竹瀝:大寒;人糞汁:寒;大黃:大寒;蔥白:平;犀角:寒;防己: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