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8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8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

附子:、大熱○主寒溼踒躄,拘攣,膝痛。

烏頭:、大熱○除寒溼痹。

細辛:****溫○主風溼痹痛,死肌。

蜀椒:、大熱○逐骨節皮膚死肌,寒溼痹痛。

牛膝:****平○主寒溼踒痹。

天虋冬:、大寒○主諸暴風溼偏痹。

朮:****溫○主風寒溼痹。

丹薓:****微寒○除風邪,畱熱。

石龍芮:****平○主風寒溼痹,心煩,邪氣。

茵陳蒿:、微寒○主風溼,寒熱,邪氣。

松葉:溫○主風溼,瘡,生毛髮。

松節:溫○主百節久風。

側子:大熱○主風痹,歷節。

《藥對》

薏苡仁:微寒。主中風,溼痹,筋攣,君。

躑躅:溫。治風,使○主賊風在皮膚中,淫淫痛。

柏子仁:平。主風溼痹,君○益氣,除風溼痹。

獨活:微溫。治風,四肢無力拘急,君。

《證類》

天虋冬:平、大寒。

葈耳實:溫,葉微寒○主風溼周痹,四肢拘攣痛。

蔓荊子:微寒、微溫○主溼痹拘攣。

痹之訓為「冷疾」《荀子》〈解蔽篇〉注,為「溼病」《說文》,則風者,其冷溼之所化歟?是蓋不然。若本無風,而風為冷溼所化,則〈痹論〉不得云有「風氣勝」者矣。然則此篇,但云風溼,而不云寒,則寒者,得無風溼之所化歟?是又不然。〈痹論〉云「風寒溼三氣雜至,合而成痹」,則為病之由,固三者兼受矣。

曰「雜至」,謂錯雜而至,不拘孰先孰後也。曰「勝」,謂其氣較之他氣為盛也。曰「行」、曰「痛」、曰「著」,則病之情狀已該其中矣。然則篇中以緩急、淫淫周痹為風勝;以拘攣、歷節、偏痹為溼勝;以痛為寒勝。而治風以散,治寒以熱,治溼以滲,可矣。何為乎寒熱雜陳,通補互用?豈痹亦有屬虛、屬熱者哉?夫風為陽,寒為陰,溼為陽中之陰,則邪旣有陰陽矣。

何況人身亦有體質之不齊,陰陽之偏旺,氣候之勝復,而感觸動盪於其間,豈能執一以為則,而無臟腑之違從,氣血之消長耶?故曰痛者,寒氣多也。病久入深,營衛之行澀,經絡不疏則不通,皮膚不營則為不仁。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為痹寒。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痹熱。

其逢溼甚者,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又曰「痹在於骨,則重。在於衇,則血凝不流。在於筋,則屈不伸。在於肉,則不仁。在於皮,則寒。具此五者,則不痛」。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

據此,則又豈得按其始,以定治乎?然則何以不及五臟諸痹之治?夫篇中,除煩、平喘、通利血衇、養營定驚、伸引筋骨、下氣止嘔之物,亦何嘗闕,顧謂不治五臟痹耶?或謂仲景云「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為痹」,其辨嚴矣。何以篇中治痹之物,盡治風之物?夫此,則邪之力有大有小耳。

白話文:

附子: 性質溫熱,主要治療因寒濕引起的肢體萎弱無力、關節彎曲攣縮、膝蓋疼痛等症狀。

烏頭: 性質溫熱,主要祛除寒濕引起的痹症。

細辛: 性質溫和,主要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、肌肉壞死等症狀。

蜀椒: 性質溫熱,主要祛除骨節皮膚的死肌、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等症狀。

牛膝: 性質平和,主要治療因寒濕引起的肢體萎弱無力、痹症。

天門冬: 性質平和,但藥性偏寒涼,主要治療各種突發的風濕引起的半身不遂、肢體麻木等症狀。

白朮: 性質溫和,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痹症。

丹參: 性質微寒,主要祛除風邪,但會留下熱邪。

石龍芮: 性質平和,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痹症、心煩、邪氣等症狀。

茵陳蒿: 性質平和,但藥性微寒,主要治療風濕、寒熱、邪氣等症狀。

松葉: 性質溫和,主要治療風濕引起的疾病、瘡瘍,還能促進毛髮生長。

松節: 性質溫和,主要治療各種關節長久的風濕病。

側子: 性質大熱,主要治療風痹、關節遊走性疼痛等症狀。

《藥對》

薏苡仁: 性質微寒,主要治療中風、濕痹、筋脈攣縮,為主要藥物。

躑躅: 性質溫和,主要治療風邪,能將風邪從皮膚中驅趕出來,治療皮膚深層隱隱作痛。

柏子仁: 性質平和,主要治療風濕引起的痹症,為主要藥物,可以補益氣血,祛除風濕痹症。

獨活: 性質微溫,主要治療風邪,四肢無力、拘攣等症狀,為主要藥物。

《證類》

天門冬: 性質平和,但藥性偏寒涼。

蒼耳子: 性質溫和,葉子微寒,主要治療風濕引起的全身關節疼痛、四肢拘攣等症狀。

蔓荊子: 性質微寒,但藥性也微溫,主要治療濕痹、肢體彎曲攣縮等症狀。

痹症的解釋,古書《荀子》注釋說是一種「冷疾」,《說文》說是一種「濕病」。那麼,風是否是由寒濕轉化而來的呢?其實不是這樣的。如果本來沒有風,而是由寒濕轉化而來,那麼《痹論》就不會說有「風氣盛」的情況了。所以,這篇文章只說風濕,而沒有說寒,那麼寒是否是由風濕轉化而來的呢?也不是這樣的。《痹論》說「風寒濕三種邪氣雜合而至,形成痹症」,所以病因是三種邪氣共同作用的。

說「雜至」,意思是說各種邪氣混雜而至,沒有先後順序之分。說「勝」,意思是說某種邪氣比其他邪氣更盛。說「行」、「痛」、「著」,就概括了病情的狀況。因此,文章中把病情緩慢、遊走全身的痹痛歸為風邪盛,把肢體彎曲攣縮、關節遊走性疼痛、半身不遂歸為濕邪盛,把疼痛劇烈歸為寒邪盛。治療風邪應以發散為主,治療寒邪應以溫熱為主,治療濕邪應以滲濕為主。為什麼還會出現寒熱並用、補瀉交替的情況呢?難道痹症也有虛證、熱證嗎?風屬於陽邪,寒屬於陰邪,濕屬於陽中之陰,所以邪氣本身就分陰陽。

更何況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陰陽偏盛的情況也不同,氣候也會變化,這些因素都會影響病情,難道可以只用一種方法來治療,而忽略了臟腑的協調、氣血的運行嗎?所以說,疼痛劇烈通常是寒邪較多引起的。病久了,病情深入,營衛之氣運行不暢,經絡不通就會導致疼痛,皮膚失養就會麻木。陽氣虛少,陰氣過多,與病情互相助長,所以就會出現寒性痹症。陽氣充足,陰氣虛少,邪氣強盛,陽氣被陰邪所困,就會出現熱性痹症。

如果濕邪嚴重,陽氣虛少,陰氣旺盛,陰陽兩氣相互感應,就會出現汗出不止的情況。又說「痹症在骨骼,則感覺沉重;在血脈,則血液凝滯不流;在筋脈,則屈伸不利;在肌肉,則感覺麻木;在皮膚,則感覺寒冷。如果這五種情況都有,反而不會感覺疼痛」。凡是痹症,遇到寒冷就會加重,遇到溫熱就會緩解。

根據這些情況,怎麼能按一開始的病情來確定治療方法呢?那麼為什麼沒有提到五臟痹症的治療呢?文章中,祛除煩躁、平定喘息、疏通血脈、滋養營衛、鎮靜安神、舒展筋骨、降氣止嘔的藥物,也並沒有缺少,怎麼能說沒有治療五臟痹症呢?有人說張仲景說「風邪引起的疾病,應該是半身不遂,或者只是手臂不能活動,這就是痹症」,他的辨別是很嚴謹的。為什麼這篇文章中治療痹症的藥物,都是治療風邪的藥物呢?這是因為邪氣的力量有大有小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