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6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序疏要 (6)
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

《蜀本》

何首烏:微溫○療頭面風。

《藥對》

皂莢:溫。主風眩,使。

巴㦸天:微溫。主頭面風,君○療頭面游風。

白芷:溫。主頭面風,臣○可作面脂。

防風:溫。主頭面來去風氣,臣。

蜂子:微寒、微溫○主面目黃,久服令人光澤好顏色。

《證類》

杜若。

葈耳實:溫,葉微寒。

頭面風,亦在上之風也。其主治,多用溫升,核以陽在上,不與陰化之義,相悖否?夫豈知頭面風,固在上,其所以然,卻在下哉!《靈樞》〈邪氣臟腑病形篇〉「黃帝曰『首面與身形,屬骨連筋,同血合氣。天寒,則裂地凌冰,或手足懈惰,然而其面不衣何也』?岐伯對曰『十二經衇,三百六十五絡。其血氣,皆上於面而走空竅。

其精陽氣,上走於目而為睛。其別氣,走於耳而為聽。其宗氣,上出於鼻而為臭。其濁氣,出於胃,走脣舌而為味。其氣之津液,皆上燻於面,而皮又厚,其肉堅,故天熱甚,寒不能勝之也』」,是豈非其末在上,其本在下歟?巢氏曰「頭面風者,諸陽經衇為風所乘也。

諸陽經衇上走於頭面,運動勞役,陽氣發洩,腠理開而受風,謂之首風」,是豈非招風取中之故歟?觀篇中,一則曰「游風」,再則曰「去來」,詎非其病,旣不常在,亦不竟除;來本無期,去亦無跡。其來也,或目淚,或涕唾多,或忽忽如醉,或頭痛,或生瘡,或腫,或不光澤,或面目黃色。

其去也,倏然若失,則其陽氣暫弛而病生,稍張而病罷,猶可不使陽化在下之陰,令上出而為光澤脂緻,以長肌膚、潤顏色乎?是其於風眩,一則水乘風以上激,一則火委頓而不上炎,烏可同日語也。然機關旣在下,何以不病於下,而病於上?夫適所謂「陽不固」,而非陽衰。

陽衰,則病於下矣。然至用天雄,不可不謂陽衰。是則有說焉?夫遠行勞力,汗出於腎,經有明文,運動勞役,而至陽氣發洩,不能不謂「傷自腎始」,而陽之發洩有多端,其已發而未洩者,則因其上而越之矣。若已發已洩,繼踵而不止,慓悍而難禁者,能不按而收之乎?若發洩過甚,根柢將傾者,能不因其衰而彰之乎?夫固難以一途論也。充陽,以運陰滯;散火,以靖陽氣;息風,以奠陽位;和陰,以達陽光。

名曰「治陽」,實以治陰中之陽;名曰「治下」,實以使自下而上。推其變而會其元,古人之用意密矣哉!

石斛:****平○主腳膝疼冷痹弱。

石鍾乳:****溫○療腳弱疼冷,下焦傷竭。

殷孽:****溫○主腳冷疼弱。

孔公孽:****溫○主腰冷,膝痹,毒風《藥性論》。

石硫黃:、大熱○主腳冷疼弱無力。

附子:、大熱○腳弱冷疼,不能行步。

白話文:

《蜀本》

何首烏:性味微溫,可以治療頭面部的風邪。

《藥對》

皂莢:性味溫和,主要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眩暈,可以作為使藥使用。

巴戟天:性味微溫,主要治療頭面部的風邪,可以作為君藥使用,能治療頭面部的遊走性風邪。

白芷:性味溫和,主要治療頭面部的風邪,可以作為臣藥使用,還可以製成面脂使用。

防風:性味溫和,主要治療頭面部來來去去的風氣,可以作為臣藥使用。

蜂子:性味微寒、微溫,主要治療面色發黃,長期服用可以使人皮膚光澤、氣色紅潤。

《證類》

杜若(一種植物)。

葈耳實:性味溫和,葉子性味微寒。

頭面部的風邪,也是屬於在上的風邪。其主要的治療方法,多用溫補上升的藥物,有人質疑這是否與陽氣在上、不與陰氣轉化的道理相悖?其實要知道,頭面部的風邪,雖然病位在上方,但其根本原因,卻在下方。《靈樞》〈邪氣臟腑病形篇〉中,黃帝問:「頭面與身體,都由骨骼相連,筋脈相連,氣血相合。天氣寒冷時,大地會凍裂結冰,有時手腳也會無力,但為什麼面部卻不用穿衣服來保暖呢?」岐伯回答說:「人體有十二經脈,三百六十五絡。它們的氣血,都會上行至面部,並從空竅中散發出來。精純的陽氣,上行至眼睛,形成視覺功能;其它的氣,流向耳朵,形成聽覺功能;宗氣,從鼻孔散發,形成嗅覺功能;濁氣,從胃部出來,流向嘴唇和舌頭,形成味覺功能。這些氣的津液,都會向上熏蒸面部,而且面部皮膚又厚,肌肉又堅實,所以即使天氣很熱,寒氣也不能侵襲它。」這不正說明,頭面部的病症雖然在末端上方,但病根卻在下方嗎?巢元方說:「頭面部的風邪,是各種陽經的脈絡被風邪侵襲所致。各種陽經的脈絡上行至頭面,勞動過度、陽氣發洩,導致皮膚毛孔打開而受風,這就叫做頭風。」這不正說明頭面部的風邪是因為自身招致風邪侵入嗎?文章中,一會兒說「游風」,一會兒說「來去」,難道不是說明這種疾病既不常在,也不能完全根除嗎?它來的時候,沒有固定期限;去的時候,也沒有任何痕跡。它來的時候,可能導致眼睛流淚、多涕多唾、忽忽如醉、頭痛、生瘡、腫脹、皮膚不光澤、面色發黃。它去的時候,又會突然消失,好像從來沒有發生過。這說明是陽氣暫時鬆懈而導致疾病發生,陽氣稍稍恢復,疾病就會消退。因此,難道不應該想辦法讓下方陰氣中的陽氣上升,使之在面部產生光澤和細膩,從而滋養肌膚、潤澤容顏嗎?至於風眩,一種是水邪乘風向上衝擊,另一種是陽火衰弱而不能向上升騰,這兩種情況怎麼能相提並論呢?但是,既然病機在下方,為什麼不病在下方,反而病在上方呢?這是因為這裡所說的「陽不固」,而不是陽氣衰弱。陽氣衰弱,則會病在下方。然而,如果用到附子這類大熱藥,就不能不說是陽氣衰弱了,這其中還有更深層的原因。遠行勞累,汗液從腎臟排出,這是醫書中明確記載的。勞動過度,導致陽氣發洩,不能不說是「傷自腎始」。陽氣的發洩有很多途徑,那些已經開始發動但還未完全發洩的陽氣,就會通過向上越出的方式散發出去。如果已經開始發洩,並持續不斷,而且這種發洩又很強烈難以抑制,難道不需要按捺和收斂嗎?如果陽氣發洩過度,導致根基將要傾斜,難道不需要根據其衰弱的情況來增強它嗎?因此,不能用一種方法來概括所有的情況。應該用充養陽氣的方法來疏導陰氣的停滯,用疏散火邪的方法來安定陽氣,用平息風邪的方法來穩固陽氣的位置,用調和陰氣的方法來疏通陽光的照耀。名義上是「治療陽氣」,實際上是治療陰氣中的陽氣;名義上是「治療下方」,實際上是使陽氣從下而上升。推究其變化,才能理解其根本,古人的用心真是深遠啊!

**石斛:**性味平和,主要治療腳膝疼痛、冷痺無力。

**石鍾乳:**性味溫和,可以治療腳部虛弱、疼痛、寒冷,以及下焦虛損。

**殷孽:**性味溫和,主要治療腳部寒冷、疼痛、虛弱。

**孔公孽:**性味溫和,主要治療腰部寒冷、膝部痺痛、毒風(《藥性論》記載)。

**石硫黃:**性味溫和、大熱,主要治療腳部寒冷、疼痛、虛弱無力。

**附子:**性味溫和、大熱,主要治療腳部虛弱、寒冷、疼痛,不能行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