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序疏要 (4)
本經序疏要 (4)
1. 本經序疏要卷之一
萆薢:平○主冷風𢂽痹,腰腿不遂,手足驚掣。《藥性論》
躑躅:溫○主賊風在皮膚中,淫淫痛。
欒荊:溫○主大風,頭面手足諸風。
辛夷:溫○主風頭腦痛。
小天蓼:溫○主一切風虛羸冷,手足痹疼,無論老幼輕重,浸酒及煮汁服之。
乾蝎:溫○療諸風癮疹,及中風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語澀,手足抽掣。
烏蛇:溫○主諸風瘙,癮疹,皮膚不仁,頑痹。
天南星:溫○主中風,除痰,麻痹,下氣,破堅積。
烏頭:溫、大熱○主中風,惡風,洗洗出汗,除寒溼痹。
白花蛇:溫○主中風,溼痹不仁,筋衇拘急。
酸棗仁:平○主筋骨風,研末,作湯服之。《藥性論》
鼠黏子:平○除風傷。
牛黃:平○療中風失音,口噤。《日華》
枳殼:微寒○主風癢,麻痹,通利關節。
牡刑子:微寒、平○根,主心風,頭風,肢體諸風,解肌發表。《唐本》引《別錄》
風之病人也,大率有三。有感而即發者。有旣入人身,盤旋氣血間,久乃成病者。有人身陽氣,自應風化為患者,感而即發,如傷寒、溫熱、時氣等類,是已。旣入人身,盤旋氣血間,久乃成病,如風眩、頭面風等類,是已。此篇大旨,為諸病提綱挈領。獨於人身陽氣,自應風化為病者加詳,何謂?人身陽氣,自應風化,蓋陰性凝聚,陽性發散。陰聚之,陽必散之,則陰陽固互相為用矣。
然不有陰氣凝聚,陽在內不得出,奮擊為雷霆者乎?不又有陰氣凝聚,陽在外不得入,周旋不舍而為風者乎?是故,風者,陽氣之變眚也。其卦,為巽。巽者,陰初凝而完聚,陽始退而嬌強。強者,力不能散聚之紉密。聚者,偏不受強之提撕。於是相搖相曳,相摩相盪,而周旋不舍焉,而抑揚飄驟焉,必得雨而風乃息,雨固陰陽之旣翕而化焉者也。故夫人身之陽,在上,則欲其與陰化而下歸。
在下,則欲其化陰而上出。設使在上,不與陰化;在下,不能化陰,斯陽亢無以升降,於是為出柙之虎,失繫之猿,而窮,而無歸,咆哮狡獪,百變不已。窺篇中大意,陽之鬱者,伸之;陽之勁者,緩之;陰之結者,破之;陰之竭者,濡之,隨其所在而澤陽,因其所近而招陰。增膏,以定火之炧;溉水,以拯木之枯,總不出「用陰和陽」一語。
就病以徵藥,即藥以審病,紛紜膠擾之中,未始不可隨處洞徹源委也。
菊花:****平○主風頭眩,腫痛,目欲脫,淚出。
飛廉:****平○主頭眩,頂重。
躑躅:溫。
虎掌:****溫微寒○主風眩○主風眩目轉《藥性論》。
杜若:****微溫○主風入腦戶,頭腫痛,多涕淚出,眩倒,目䀮䀮。
茯神:平○療風眩,風虛。
茯苓:平。
白話文:
**萆薢:**性平和,主要治療因寒冷引起的風濕麻痺、腰腿不靈活、手腳抽搐。《藥性論》記載。
**躑躅:**性溫,主要治療風邪侵入皮膚,引起的隱隱作痛。
**欒荊:**性溫,主要治療各種大風病,引起的頭面、手腳等部位的風邪。
**辛夷:**性溫,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頭部、腦部疼痛。
**小天蓼:**性溫,主要治療各種因風邪引起的虛弱、寒冷、手腳麻痛等症狀,無論老人或小孩、病情輕重,都可以用藥酒浸泡或煎煮藥汁服用。
**乾蝎:**性溫,主要治療各種風疹、皮膚瘙癢,以及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說話困難、手腳抽搐。
**烏蛇:**性溫,主要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皮膚瘙癢、風疹、皮膚麻木不仁、頑固麻痹。
**天南星:**性溫,主要治療中風,可以化痰、緩解麻痹、降氣、破除堅硬的積塊。
**烏頭:**性溫、大熱,主要治療中風、怕風、容易出汗,可以去除寒濕引起的麻痹。
**白花蛇:**性溫,主要治療中風、濕痺導致的麻木不仁、筋脈拘攣。
**酸棗仁:**性平和,主要治療筋骨風,將其磨成粉末,用水沖服。《藥性論》記載。
**鼠黏子:**性平和,可以去除風邪引起的損傷。
**牛黃:**性平和,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失音、口噤。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。
**枳殼:**性微寒,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瘙癢、麻痹,可以疏通關節。
**牡刑子:**性微寒、平和,其根部主要治療心風、頭風、肢體各種風病,可以解肌發汗。《唐本草》引用《別錄》。
風病的原因,大致有三種:一種是感受風邪後立即發病;一種是風邪進入人體後,在氣血間盤旋,久而久之才發病;還有一種是人體自身的陽氣轉化為風邪而發病。感受風邪立即發病,像是傷寒、溫熱、時氣等疾病。風邪進入人體,在氣血間盤旋,久而久之才發病,像是風眩、頭面風等疾病。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,是為各種風病提供一個綱領性的指導。特別詳細說明了人體陽氣轉化為風病的原因。人體的陽氣轉化為風,是因為陰性凝聚,陽性發散。陰氣凝聚,陽氣必然向外發散,陰陽之間相互作用。
但是,如果沒有陰氣凝聚,陽氣在體內無法散發,就會像雷霆一樣爆發出來。或者沒有陰氣凝聚,陽氣在體外無法進入體內,就會在體表周旋而不停止,形成風。所以,風是陽氣變化失常的表現。從卦象來說,風對應巽卦。巽卦的意義是陰氣開始凝聚而完整,陽氣開始消退而柔弱。柔弱的陽氣,無法消散凝聚的陰氣。凝聚的陰氣,又不接受強盛陽氣的提拉。於是陰陽相互搖曳、摩擦,周旋而不停止,忽高忽低、飄忽不定,一定要等到陰陽結合化為雨,風才會停止。所以,人體的陽氣,在上的時候,應該與陰氣結合,然後下行。
陽氣在下的時候,應該轉化為陰氣,然後上行。如果陽氣在上不能與陰氣結合,陽氣在下不能轉化為陰氣,陽氣就會過於亢盛而無法升降,像脫韁的野馬,失去束縛的猿猴,既窮困潦倒又無處可去,就會咆哮狡猾,變化無常。從這篇文章的大意來看,陽氣鬱結的,要讓它舒展;陽氣過於剛勁的,要讓它緩和;陰氣凝聚的,要讓它破散;陰氣虧竭的,要讓它滋潤。要根據病症所在而調整陽氣,根據病症附近的部位而招引陰氣。增加膏脂,來平息火熱;灌溉水液,來解救木的枯竭,總的來說,就是要「用陰氣來調和陽氣」。
從疾病來選擇藥物,根據藥物來判斷疾病,在各種紛亂的情況中,也一樣可以隨處洞察病情的根源。
**菊花:**性平和,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頭暈目眩、腫痛、眼睛好像要脫出一樣、流淚。
**飛廉:**性平和,主要治療頭暈目眩、頭頂沉重。
**躑躅:**性溫。
**虎掌:**性溫微寒,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眩暈、眼睛轉動。《藥性論》記載。
**杜若:**性微溫,主要治療風邪進入腦戶,引起的頭部腫痛、多流涕淚、眩暈、眼睛昏花。
**茯神:**性平和,治療風邪引起的眩暈、虛弱。
**茯苓:**性平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