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94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94)

1. 本經續疏第六卷

後世擴充其旨,如用以補肝明目,治女子血崩、產後血暈,當識此義。

馬勃:味辛,平,無毒。主惡瘡,馬疥。一名馬庀。生園中久腐處。

馬勃,生溼地及腐木上,於五、六月,卒然而發紫色,虛輭,狀如狗肺,彈之粉出。夏秋釆之,有大如斗者,衡之,不過錢許。參隱居《蜀本》

劉潛江曰「五、六月時,火土極盛,百昌踴躍,旣傾盡底裏矣。即已腐已化者,偶有生氣遺畱其間,亦乘之以成形。彈之粉出,可知偶然假聚,不久仍歸消化耳。故藉以對待浮而在上,偶寄而未即化之證,使歸於無何有也」,斯為妙於取裁。

海金沙:主通利小腸,得梔子、馬牙硝、硼沙,共療傷寒狂熱。出黔中郡。七月收采,生作小株,才高一、二尺,收時全科於日中暴之,令小乾,紙襯,以杖擊之,有細沙落紙上,旋收之。且暴且擊,以沙盡為度,用之或丸或散。宋附

劉潛江曰「海金沙無花實,其氣專鍾於葉而成沙,則不同於吐其華而凝其元。惟得氣之流散者,以致其自然之化機而已」。然如蒲黃而色黃赤,則有可參者。夫腎主水,而脾主溼。是腎水之用,寄於脾也。此其治,必在於色黃者。小腸行水而合於心,心主血,血乃水之化,血和而水化自行,此其治必在於色赤者。

方書但知其治「血淋、膏淋、石淋」等證,詎知其種種所患,皆本於溼土之氣不能運也,而又有火以合之。乃結聚於水道,有如是乎?要知此物,是於土中,布其流散之用,而并達火之麗於土,以病於水者,則可以思其功之所在,固不徒在行水之臟腑而已。

棟實:味苦,寒,**有小毒。**主溫疾,傷寒,大熱,煩狂,殺三蟲、疥瘍,利小便水道。根,微寒,療蚘蟲,利大腸。生荊山山谷。

楝實,木高丈餘,其長甚速,葉密如槐而長。三、四月開花,紅紫色,芬香滿庭,實如彈丸,生青,熟黃,十二月釆。《圖經》參《綱目》

凡物耐寒者,必畏熱;耐熱者,必畏寒。惟楝實,屆夏已生,迄冬在樹,故世俗之訕不甚長進,不易傾覆者,曰「楝樹子」。整年如此,是則其遇暑而不浥爛,逢寒而不拆裂,擬定守正,遂可謂「堅持元氣之補劑」歟?殆非也。夫楝實在夏,則核嫩裹津,充滿於殼;在冬,則津消核斂,表裏相懸。

裹津待暑,是布陰以使陽和,即其主溫疾、傷寒、大熱、煩狂也。斂核禦寒,是戢陰以讓陽通,即其利小便水道也。溼不混於熱,熱已化於水,水逞陽通而下行,曾何蟲之不除,疥瘍之不瘳耶?即後世專以之治疝,疝獨非陰縛其陽,陽困於陰乎?陰旣戢而陽得伸,陽垂和而陰已布,亦無非賴小便之利,水道之通,與前義不相悖,即其止上下部腹痛義,亦豈能外哉?

白話文:

後人擴充了它的意義,例如用來補肝明目,治療婦女血崩、產後暈眩,應該了解這個道理。

馬勃:味道辛辣,性平,沒有毒。主要治療惡瘡、馬疥。又名馬庀。生長在園中腐爛的地方。

馬勃,生長在潮濕的土地和腐爛的木頭上,在五、六月時,突然長出紫色的、柔軟的、像狗肺一樣的東西,彈一下會有粉末散出。夏天秋天採收,有的很大像斗一樣,稱起來,不過值幾個錢。參考隱居的《蜀本》。

劉潛江說:「五、六月時,火土之氣極為旺盛,各種生物都踴躍而出,已經把底層的能量都耗盡了。那些已經腐爛、已經化掉的東西,偶爾有剩餘的生氣留在其中,也藉著它來成形。彈一下就有粉末散出,可以知道這是偶然假借聚在一起,不久還是會回歸消化。所以用它來對付浮在上面,偶爾寄居而還沒有化掉的病症,讓它歸於虛無。這真是巧妙的取材。」

海金沙:主要疏通小腸,和梔子、馬牙硝、硼砂一起用,可以治療傷寒發狂發熱。產自黔中一帶。七月採收,生長時像小株,才高一、二尺,採收時整株在太陽下曝曬,稍微乾燥後,用紙墊在下面,用棍子敲打,會有細沙落在紙上,就把它收起來。邊曬邊敲打,直到沙子掉光為止,用來入藥,可以做成丸或散。宋代時被收錄。

劉潛江說:「海金沙沒有花也沒有果實,它的氣全部集中在葉子裡形成沙子,這不同於開花而凝結精元。只是因為氣的流動散發,才導致它自然的變化。」然而像蒲黃一樣是黃紅色的,則可以參考。腎臟主水,而脾臟主濕。這是腎水的作用,寄託在脾臟。用它來治療,一定是在於它呈現黃色。小腸運行水液,並且和心臟相合,心臟主管血液,血液是水的變化,血液和諧則水液的運行也會自行順暢,用它來治療,一定是在於它呈現紅色。

醫書只知道它能治療血淋、膏淋、石淋等病症,哪裡知道這些病症,都是因為濕土之氣不能運化,又加上火氣結合在一起。於是結聚在水道,才會變成這樣嗎?要知道這個東西,是在土中,發揮它流動散發的作用,並且可以達到火氣附著在土中的作用,對於因為水的問題而導致的疾病,就能夠思考它的功效所在,不僅僅是在疏通行水的臟腑而已。

**楝實:味道苦,性寒,**有小毒。**主要治療溫病、傷寒、大熱、煩躁發狂,殺死三種寄生蟲、疥瘡,疏通小便水道。**楝樹根,性微寒,治療蛔蟲,疏通大腸。生長在荊山的山谷中。

楝實,樹高一丈多,生長很快,葉子像槐樹但比較長。三、四月開花,紅紫色,芬芳滿園,果實像彈丸,剛生長時是青色,成熟時是黃色,十二月採收。《圖經》參考《綱目》。

一般來說,耐寒的物體,一定怕熱;耐熱的物體,一定怕寒。只有楝實,夏天已經生長,到了冬天還在樹上,所以世俗嘲笑那些不長進、不容易倒下的人,會說「像楝樹子一樣」。整年都這樣,這就是它遇到暑熱不會腐爛,遇到寒冷也不會開裂,這樣就像堅守正道一樣,可以說是「堅持元氣的補藥」嗎?恐怕不是。楝實在夏天,果核嫩而包裹著汁液,充滿在殼中;在冬天,汁液消散,果核收縮,表裡差異很大。

包裹汁液等待夏天,是布散陰氣以調和陽氣,這就是它能治療溫病、傷寒、大熱、煩躁發狂的原因。收斂果核抵禦寒冷,是收斂陰氣以讓陽氣暢通,這就是它能疏通小便水道的原因。濕氣不混雜於熱氣,熱氣已經化為水液,水液順著陽氣而下行,哪有寄生蟲不能消除,疥瘡不能痊癒的道理呢?即使後人專門用它來治療疝氣,疝氣不就是陰氣束縛陽氣,陽氣被困在陰氣中嗎?陰氣已經收斂而陽氣得以伸展,陽氣和調而陰氣得以布散,也無非是依靠小便的順利,水道的暢通,和之前的道理沒有衝突。也就是說它能止住上下腹部的疼痛,也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