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93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93)

1. 本經續疏第六卷

溫本生發而能運水,自應腎之用。此後人所以察其幾微,而謂為補腎,以除耳鳴、齒病,皆可以是義推之矣。

白附子:主心痛,血痹,面上百病,行藥勢。生蜀郡。三月采。

白附子,生沙中,獨莖,似鼠尾草,穗細,葉周帀,生於穗間帀,環繞。根形似天雄,長寸許。乾者,皺文有節,如竹。參《唐本》、《蜀本》、《綱目》

白附子所主,其旨在節。節之為物,以體象論,則為陰陽之限。以變動論,則為用陽布陰。而其威之所竟,力之所加,又為在下者厚,愈上乃愈微也。在下者厚,則主心痛、血痹之謂。愈上愈微,則為面上百病行藥勢存焉。蓋血痹,由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,因疲勞汗出,臥不時動搖,加被微風,而為身體不仁,如風痹狀,則其始病於血衇,以漸內應於主血衇之心,乃為痛矣。

當未痛時,原不妨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可愈,旣至心痛,則不得不藉白附子之陽氣,布散血衇中陰邪,仍有限制,不相侵越,徧檢《千金方》用白附子,惟〈堅癥積聚篇〉小狼毒圓一方可服,餘則盡係外敷。外敷之中,除一齲齒、蟲痛方外,餘則盡為面藥。夫䵟皰黶𪒟,皆溼熱滯氣之所為。

氣旣滯而不生光華,澤復澀而反增晦黯,則行氣宣澤之中,斷不能不有用陽布陰之物,駕馭其間,以行藥勢。其為治,固甚精微,而其功力亦云微矣。以是二義而擴充之,則在上用之,以氣行津。在下用之,以氣行血與痰溼,皆可無微不入矣。

夏枯草:味苦、辛,寒,**無毒。**主寒熱,瘰癧,鼠瘻,頭瘡,破癥,散癭結氣,腳腫,溼痹,輕身。一名夕句,一名乃東,一名燕面。生蜀郡山谷。四月采。土瓜為之使

夏枯草,冬至後生苗,至春,高一、二尺,莖微方,葉對節生,似旋覆葉而長大,有細齒,背白。三、四月,於莖端作穗,長一、二寸,穗中開淡紫小花,似丹薓花。結子亦作穗,一穗四子,交夏至便枯,於未枯前釆之。《綱目》參《唐本》

劉潛江曰「人身之陽,在上則化陰,在下則化於陰。人身之陰,在下則生陽,在上則生於陽」。夏枯之種在地陰也,而遇一陽則生苗焉。由是以漸,挺莖發葉,結穗,開花成實,皆為陽效其用矣。而遇一陰則枯瘁,猶不可謂「陰在下能生陽,陽在上能化陰」乎?「結癥,腳腫,溼痹」,皆陰陷於下,不生陽也。「瘰癧、癭氣、鼠瘻、頭瘡」,皆陽極於上,不化陰也。

得此,又烏能不愈乎?況有陰以成陽,則陽之用不窮;用陽以化陰,則陰之源遂裕。陽用窮,則無以生血;陰源裕,則有以化氣,故古人稱其「治目珠疼,至夜輒甚,及點苦寒藥劇」者,苦寒止能折陽,此竝能化血也。又稱其治失血後不寐,仿半夏湯意,代以夏枯草。半夏僅能導陽入陰,此又能使陽從陰化也。

白話文:

溫熱的藥性可以生發並運化水液,這本來就是腎的功能。後人因此觀察到它的細微作用,認為它能補腎,進而可以用來治療耳鳴、牙齒疾病,這些都是可以依此推論出來的。

白附子:主要治療心痛、血脈不通暢,以及臉上的各種疾病,能引導藥效發揮作用。產於蜀郡,三月採摘。

白附子,生長在沙土中,單莖,像鼠尾草,穗細,葉子環繞莖生長,在穗間也環繞生長。根的形狀像天雄,長一寸左右。乾燥後,表面有皺紋和節,像竹子一樣。參考《唐本草》、《蜀本草》、《本草綱目》。

白附子所主治的病症,重點在於“節”這個概念。“節”這種東西,從形體來看,是陰陽的界限;從變化來說,則是陽氣布散陰氣的過程。而它發揮作用的強弱,也是在下部較強,越往上則越弱。在下部較強,所以能治療心痛、血脈不通暢;越往上越弱,所以能治療臉上的各種疾病並引導藥效發揮作用。血脈不通暢,是因為生活富貴的人骨骼脆弱、肌肉肥厚,因疲勞出汗,臥床時不經常活動,又吹到微風,導致身體麻木不仁,像風痹一樣。這種情況最初是血脈生病,然後逐漸影響到主管血脈的心臟,於是就產生疼痛了。

當還沒有心痛的時候,或許可以用黃芪桂枝五物湯來治好,一旦到了心痛的程度,就不得不藉助白附子的陽氣,來疏散血脈中的陰邪,但仍有限制,不會互相侵犯。翻遍《千金方》,使用白附子的,只有〈堅癥積聚篇〉中的小狼毒丸這一方可以內服,其餘都是外敷。在外敷的方劑中,除了治療蛀牙、蟲牙疼痛的方子外,其餘都是治療面部疾病的藥。像面部出現的黑斑、雀斑等,都是濕熱、氣滯所導致。

氣滯而不產生光澤,皮膚因乾燥而變得暗沉,所以在行氣、潤澤的過程中,必須使用具有陽性、能布散陰邪的藥物來引導藥效發揮作用。這種治療方法非常精微,但藥力也較弱。如果將這兩個道理擴展開來,那麼在上方使用,可以用來行氣輸津液;在下方使用,可以用來行氣、運行血液以及化解痰濕,都可以發揮細微的作用。

**夏枯草:味苦、辛,性寒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寒熱病、瘰癧、鼠瘻、頭瘡,破除積聚,散結氣,治療腳腫、濕痹,使身體輕健。又名夕句、乃東、燕面。**產於蜀郡山谷,四月採摘,土瓜是它的使藥。

夏枯草,冬至後生苗,到春天,長到一、二尺高,莖呈方形,葉子對生,像旋覆花葉但更長更大,邊緣有細齒,背面是白色的。三、四月時,在莖的頂端長出穗,長一、二寸,穗中開淡紫色的小花,像丹參花。結出的果實也呈穗狀,一穗有四個果實,到夏至時就枯萎了,要在枯萎前採摘。《本草綱目》參考《唐本草》。

劉潛江說:「人體的陽氣,在上方則化為陰氣,在下方則化為陰氣。人體的陰氣,在下方則產生陽氣,在上方則產生陽氣」。夏枯草的種子在地下是陰性的,遇到陽氣就生出苗來。由此漸漸地,長出莖、發出葉,結出穗,開花結果,這些都是陽氣發揮作用的結果。而一旦遇到陰氣就枯萎了,這難道不能說明「陰氣在下能生陽氣,陽氣在上方能化陰氣」嗎?「結癥、腳腫、濕痹」,都是陰邪陷於下,不能產生陽氣。「瘰癧、癭氣、鼠瘻、頭瘡」,都是陽氣過盛於上,不能化為陰氣。

用了夏枯草,怎麼可能不好呢?何況有陰氣才能成就陽氣,那麼陽氣的作用就會無窮無盡;用陽氣來化解陰氣,那麼陰氣的來源就會充足。陽氣用盡,就無法產生血液;陰氣來源充足,就能化生氣,所以古人說它「治療眼睛疼痛,到晚上更厲害,用苦寒藥治療反而加重」的情況,是因為苦寒藥只能壓制陽氣,而夏枯草卻能化生血液。又說它治療失血後失眠,仿照半夏湯的思路,用夏枯草代替半夏。半夏只能引導陽氣入於陰,而夏枯草還能使陽氣從陰而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