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92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92)

1. 本經續疏第六卷

肺熱咳嗽、痰結、喘促,厥由甚多,堪以馬兜鈴治者,將必有據。如劉潛江所述「因於寒溼,久而痰滯,氣道迫隘,亦痰結喘促者,固無人不知,非所可用矣」,即其所引楊氏云「虛勞少血,津液內耗,心火自焚,遂使燥熱乘肺,咯唾膿血,上氣痰潮,嗽連續不已」者,亦豈有必用是之理乎?予以謂「其於春夏,布蔓發葉,由於木火以達者,必繞樹而升。其於秋冬,繫鈴成實,由於金水以成者,必象金而降。

則其所治之熱,為緣木而升之熱。其所治之痰,為附金而壅之痰」。木者,金所侮也。由木之熱至能傷金,則所謂侮反受邪。侮而受邪,寡於畏也。木以無道,侵凌所畏,亦必已外強中乾。其氣升,其血亦必動。於是,肺受其熱,遂失職於治節,而壅結於痰涎。痰以火而膠黏,血緣痰而乖錯,謂此為「肺熱咳嗽、痰結、喘促」,然乎?否乎?若血不乖錯,何以下為血痔;痰不壅結,何以上為瘻瘡。觀其匪能自立,偏出高巔,如鐸如鈴,率皆下向。

下向者,即他日上出之發蹤;上出者,即後時下向之根柢。而苗春花夏,結實非晚,偏至霜降已後,葉已盡脫,鈴已四裂,纍纍駢懸,猶傲睨寒風,浸淫霜雪而不墜,此其苦寒為何如苦寒,亦可見其雖下向,而用不在降洩。不在降洩,則痰結何由解,喘促何由平?殊不知痰之所以結者,因乎火。

火緣木而升者,因乎鬱。鬱極,斯升之火。譬之荏弱者,聲素難高,行素難遠,一旦受侮彌深,情極激發,有不自知其聲之高、行之遠者。鬱固由此而伸,結亦由此而解矣。故似此象形之物,先理其鬱發之源,次解其浮越之火,而因火壅結之痰,自隨氣而化津液;因痰逼迫之喘促,自隨火而下歸。烏在其藉降洩而痰結得解,喘促得平,肺熱罷,咳嗽遂不作耶?

骨碎補:味苦,溫,無毒。主破血,止血,補傷折。生江南。根寄樹上、石上,有毛葉,如庵䕡,江西人呼為胡孫薑。一名石庵䕡,一名骨碎布。宋附

骨碎補,生木上或石上,多在背陰處,引根成條,扁長略似薑形,上有黃赤毛及短葉附之。又抽大葉成枝,有椏缺,頗似貫眾,面青綠色,上有黃點,背青白色,上有赤紫點。春生葉,至冬乾黃,無花實。《圖經》

折之不死,插之輒生,翦枝移續,劚根重栽,皆草木恆性,詎足為異,未可以療傷折也。然則倒插亦生,橫埋亦生,雖切之成塊,暴之至枯,摘其一葉,分其一瓣,無不可生者,遂可以療傷折乎?此不過水與土正相媾,草木偶得之,遂乘此生發耳!又烏足以療傷折。且傷之為傷,豈無差別,在皮肉曰「傷破」,在筋衇曰「傷斷」,惟在骨,乃曰「傷折」。

傷旣在骨,而遠望水土之滋凝,草木之聯屬,其傷處敗壞,久矣。惟骨碎補者,寸寸折之,寸寸皆生,處處折之,處處有汁,無藉根株之係,不致血液之漏,故曰「主破血,止血,補傷折」,言能不使瘀結者畱滯,不使流動者妄行,而補苴傷折,如未嘗傷折也。所以然者,苦本堅裏而內含水,自應腎之體。

白話文:

本經續疏第六卷

關於肺熱咳嗽、痰液凝結、呼吸急促,這些病症的成因非常多,能用馬兜鈴治療的,一定有其依據。如同劉潛江所說:「因寒濕導致痰液積滯,氣道狹窄,同樣會造成痰結喘促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,馬兜鈴並不適用於此。」又如楊氏所說:「虛勞導致血少,津液耗損,心火旺盛,導致燥熱侵襲肺部,咳出膿血,氣喘痰多,咳嗽不止。」這樣的狀況,怎麼會有非用馬兜鈴不可的道理呢?我認為,馬兜鈴在春夏生長,枝葉蔓延,是借助木火之氣向上生發,所以會攀繞樹木向上生長;在秋冬結實,果實如鈴鐺,是借助金水之氣向下收斂,所以果實會像金屬一樣垂掛。

因此,馬兜鈴所治療的熱,是因木氣上升所導致的熱;它所治療的痰,是因金氣被壅塞所形成的痰。木氣會剋制金氣,當木熱強盛到能損傷金氣時,就如同被欺侮者反而會受到邪氣的侵擾。當被欺侮反而受邪時,這種傷害就更加難以控制。木氣如果過度,侵凌它所畏懼的金氣,自身也會外強中乾。木氣上升,血氣也會跟著躁動。於是,肺部受到熱邪侵擾,失去正常的調節功能,導致痰液壅塞。痰液因火而變得黏稠,血液因痰液而運行失常。這就是所謂的「肺熱咳嗽、痰結、喘促」,這樣說對嗎?如果血液沒有運行失常,怎麼會產生痔瘡?如果痰液沒有壅塞,怎麼會產生瘻瘡?觀察馬兜鈴的果實,並非平地生長,而是偏向高處,形狀如鈴鐺,總是向下垂掛。

向下垂掛的果實,是日後病邪向上發作的徵兆;病邪向上發作,則是日後向下發展的根源。植物在春天發芽,夏天開花,秋天結實,時間並不算晚。但馬兜鈴卻直到霜降之後,葉子都掉光了,果實也裂開了,仍然纍纍懸掛,傲視寒風,即使經歷風霜也不會墜落。由此可見其苦寒之性有多麼強烈,也可以看出雖然向下垂掛,但其作用並不在於降泄。如果不在降泄,那麼痰液怎麼會被解除,喘促怎麼會平息?其實,痰之所以會凝結,是因為火邪所導致。

而火邪之所以會因木氣而上升,是因為鬱積所造成的。當鬱積達到極點,火氣就會上升。就像體弱的人,聲音本來就難以高亢,行動也難以遠行,一旦受到極大的欺負,情緒過於激動,就會不自覺地發出高亢的聲音、做出遠大的舉動。鬱積由此而得以伸張,痰結也會由此而解開。所以,對於這樣具有特殊形態的藥物,應該先梳理鬱積的根源,然後再解除向上浮越的火氣。如此一來,因火而壅塞的痰液,自然會隨著氣機的通暢而化為津液;因痰液壓迫而引起的喘促,自然會隨著火氣的下降而恢復正常。又何必借助降泄之法,才能使痰結得以解除,喘促得以平息,肺熱消退,咳嗽停止呢?

骨碎補

骨碎補,味苦,性溫,無毒。主要作用是破血、止血、補傷折。產於江南一帶。它的根生長在樹上或石頭上,有毛,葉子像庵䕡,江西人稱之為胡孫薑。又名石庵䕡、骨碎布。宋代記載附註。

骨碎補,生長在樹木上或石頭上,大多在背陰處,根系呈條狀,扁長略像薑的形狀,表面有黃赤色的毛和短小的葉子附著。它也會抽出大的葉子形成枝條,有分叉,頗像貫眾,正面呈青綠色,有黃色斑點,背面呈青白色,有赤紫色斑點。春天生長葉子,到冬天會乾枯變黃,沒有花和果實。《圖經》記載。

折斷後不會死亡,插土就能生長,剪下枝條就能繼續生長,挖出根部重新栽種也能成活,這些都是草木的常性,不值得大驚小怪,也不能因此就認為它能治療跌打損傷。如果倒著插也能生長,橫著埋也能生長,即使切成塊狀,曬到乾枯,摘下一片葉子,分開一瓣,都能生長,那麼就能夠治療跌打損傷嗎?這不過是水和土壤結合的自然現象,草木偶然獲得這些條件,就藉此生長而已!又怎麼能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呢?而且所謂的傷,難道沒有差別嗎?在皮肉上稱為「傷破」,在筋脈上稱為「傷斷」,只有在骨頭上才稱為「傷折」。

如果傷在骨頭,光是遠遠地觀察水土的滋潤、草木的相連,傷處早就腐壞了。只有骨碎補,即使寸寸折斷,每一段都能生長;到處折斷,到處都有汁液。它不依賴根部的連接,也不會導致血液外漏,因此說它能「破血、止血、補傷折」。意思是說,它能讓瘀血不積滯,讓流動的血液不亂行,並且修補傷折的部位,使其恢復如初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骨碎補的苦味本性堅實,內含水分,與腎臟的特性相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