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91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91)

1. 本經續疏第六卷

味苦氣溫,火也,而生於早春,釆於深冬,將毋假火之性氣,能伸木之屈曲,泮水之冰凝歟?不惟是也。其釆,後於眾草,效則捷於眾草。非效捷也,百卉未萌,是先挺發,似風之播揚鼓蕩,驅馳獨疾,故曰「主諸風」也。遇木而莖爭先,歸水而根稠密,乃屆火令,反不花不實,濡滯畱連。

非濡滯畱連也,不浪作葉,必六、七葉排比齊生,周圍四出,狀如車輪,是為一層。層出不已,至於六、七,似臟腑間結壅,非止一處,故曰「宣通五臟」也。是豈徒伸木泮冰而已哉?夫曰諸風,則其發必驟,曰宣通五臟,則其因必久,況五臟之待宣者,非他,即所謂「腹內冷滯,心膈痰水久積,癥瘕,痃癖,氣塊,膀胱宿膿、惡水,腰膝冷痛」者是。是五臟者,不得率爾宣通;諸風者,又難遲遲責效。

惟威靈仙,旣具賁育之勇,復有慶忌之捷,而不為揚干之亂行,甚嫻不識之部伍,皆緣其根荄色本為黑,形復似鬚,稠密而長,年深轉茂,無非水象。倚於水而行氣,以行氣為化水,層層決排,縷縷疏瀹。使陰不化而陽淫為風者,息。則陽不和而陰淤為淀者,通。是主諸風,即所以宣五臟。

宣五臟,即所以主諸風。而不即不離,不疾不徐,頓然脫釋。惟其能息,是以能通,若諸風緣五臟乾澀不通而成者,得此立貽殃禍。

萹蓄:味苦,平,**無毒。**主浸淫,疥瘙,疽,痔,殺三蟲,療女子陰蝕。生東萊山谷。五月采,陰乾。

萹蓄,春中布地,生道旁,苗似瞿麥,葉細綠如竹,赤莖如釵股,節間開花,甚微細,青黃色,根如蒿根。《圖經》

劉潛江曰「浸淫,疥瘙,疽,痔及蟲,皆溼熱病也。萹蓄類能治者,得弗為通利之劑乎」?然盧子繇謂其「引蔓促節,節節開花,若封而闢,闢而封,復不得目以通利,似有逐節以為通,能通而必循其節者,不失之駛疾,不致有遺慝,更為搜微抉隱之善劑哉!抑當為血分之氣藥,即其多主殺蟲而言。

蟲從風化,卻本於溼不化而從風,如斯所長,不使血分聚溼而風自平,此所以能治自溼化之風熱而殺蟲也」。予謂「蓄,聚也。天子升車之石,貌之曰扁《詩》〈白華〉「有扁斯石」傳,則自卑斯高之階也。然積少致多之文,類从扁。篇,編是也。充狹致廣之文,亦从扁。偏,徧是也,此其中有浸淫之義焉。

從浸淫而疥瘙、疽、痔,與蟲生焉,則以聚為患,自卑而高,自少而多,自狹而廣,匪節莫駐,歷階不愆者,此能治之,故號曰萹蓄」。

馬兜鈴:味苦,寒,無毒。主肺熱咳嗽、痰結、喘促,血痔,瘻瘡。生關中。藤繞樹而生,子狀如鈴,作四、五瓣。宋附

馬兜鈴,春生苗,如藤蔓,葉如山芋葉。六月開黃紫花,頗類枸杞花。七月結實,棗許大如鈴,作四、五瓣,其根名雲南,根似木香,小指大,赤黃色。七月、八月釆實,暴乾。《圖經》

白話文:

威靈仙:

味道苦澀,藥性溫熱,屬火性,但卻在早春時節生長,甚至在寒冬時節就可以採集。這不就如同它自身帶著火的性質,能夠伸展彎曲的木頭,融化凝結的水冰嗎? 不僅如此,它的發芽時間晚於其他草木,但藥效卻比它們更快顯著。 說它藥效快,不如說是因為在其他草木都還沒發芽時,它就已經率先挺出,就像風在吹拂鼓動一樣,驅馳而獨自快速,所以說它「主治各種風症」。 它遇到木頭就會爭先攀援向上,歸於水邊則根系茂密。然而當到了火令的時節,反而不開花不結果,顯得滯留遲緩。

但這並非真的是滯留遲緩,而是它不輕易長出葉子,而是長出六、七片葉子,彼此排列整齊,向四周伸展,形狀像車輪一樣,這算一層。一層接一層地長出,直到六、七層,就像臟腑之間有結塊阻塞,而且不止一處,所以說它能「疏通五臟」。 這難道只是單純的伸展木頭、融化冰塊而已嗎? 說它能「主治各種風症」,那麼它的發病一定會很快;說它能「疏通五臟」,那麼它的病因一定存在很久。更何況五臟需要疏通的原因,不是別的,正是那些「腹內寒冷停滯、心膈之間痰水久積、癥瘕、痃癖、氣塊、膀胱積存膿水惡水、腰膝寒冷疼痛」等症狀。 五臟的疏通不是能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;各種風症,也不能慢慢的才見效。

只有威靈仙,既有賁育那樣的勇猛,又有慶忌那樣的敏捷,但卻不會像揚干那樣胡作非為,而且非常熟悉醫理。 這些都因為它的根莖顏色本來是黑色的,形狀又像鬍鬚一樣,稠密而長,越久越茂盛,都是水的象徵。它依賴水來運行氣,又通過行氣來化解水液,一層一層地疏導,一縷一縷地清潔。 這樣就能使陰氣不化而陽氣過盛形成的風症,得以平息;也能使陽氣不調和而陰氣淤積形成的停滯,得以疏通。 所以說它主治各種風症,也正是它能疏通五臟的原因;而它能疏通五臟,也正是它能主治各種風症的原因。兩者不即不離,不快不慢,一下子就能解除病痛。 因為它能夠平息,所以才能疏通;如果各種風症是因為五臟乾澀不通而形成的,那麼使用威靈仙就會立即招致禍患。

萹蓄:

味道苦澀,藥性平和,沒有毒性。 主治皮膚浸淫瘡、疥瘡瘙癢、疔瘡、痔瘡,並能殺死三種蟲,還能治療女性陰部潰瘍。生長在東萊山谷。在五月採集,陰乾。

萹蓄在春天時蔓延鋪地,生長在路旁,它的幼苗像瞿麥,葉子細長翠綠像竹葉,紅色的莖像髮釵的股,節與節之間開著非常細小的青黃色花朵,根部像蒿草的根。《圖經》

劉潛江說:「浸淫瘡、疥瘡瘙癢、疔瘡、痔瘡以及蟲症,都是濕熱引起的疾病。萹蓄能夠治療這些疾病,難道不是因為它有通利的作用嗎?」 然而盧子繇認為萹蓄「藤蔓生長時會縮短節距,每節都會開花,好像封閉後又開啟,開啟後又封閉,不能把它看作一般的通利藥。 而是它能逐節疏通,而且疏通時必定會遵循節理,不會過於快速,也不會遺漏病邪,更能深入搜索隱藏的病因,是很好的藥劑! 應該把它歸為血分的氣藥,這從它多用於殺蟲就可以看出來。

蟲從風而來,但其根本原因在於濕邪無法化解,而後轉化為風。 萹蓄之所以能治療濕熱化風的疾病,是因為它能防止血分積聚濕氣,而風自然就會平息,所以才能治療因濕熱所化的風而引起的疾病,並且能夠殺蟲。」我認為:「蓄,是積聚的意思。天子登車的石頭,被稱為扁石,《詩經·白華》中說『有扁斯石』,注釋說這是從低處通往高處的台階。 然而積少成多的文字,都帶有「扁」字。如篇、編等字就是這樣。而把狹窄擴充為廣闊的文字,也帶有「扁」字。如偏、徧等字就是這樣。這裡面就蘊含著浸淫的含義。

從浸淫瘡到疥瘡瘙癢、疔瘡、痔瘡,以及蟲症的產生,都是因為積聚而成患,從低到高,從小到多,從窄到寬,非節點不能停留,經歷台階而不會有偏差,這些萹蓄都能治療,所以稱它為「萹蓄」。

馬兜鈴:

味道苦澀,藥性寒涼,沒有毒性。 主要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、痰結、喘促,以及血痔、瘻瘡。生長在關中地區。它的藤蔓纏繞樹木而生,果實形狀像鈴鐺,有四、五個瓣。 (宋朝補充記錄)

馬兜鈴在春天生出藤蔓幼苗,葉子像山芋葉。六月開黃紫色花朵,很像枸杞花。七月結出果實,像棗子一樣大,形狀像鈴鐺,有四、五個瓣,它的根被稱為雲南,根部像木香,和小指頭一樣大,呈赤黃色。在七月、八月採集果實,曬乾。《圖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