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87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87)

1. 本經續疏第六卷

武進鄒澍學

下品,草十三味,木三味,獸一味,蟲二味,菜一味。

虎掌:味苦,溫、**微寒,有大毒。**主心痛,寒熱,結氣,積聚,伏梁,傷筋,痿,拘緩,利水道,除陰下溼、風眩。生漢中山谷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采,陰乾。蜀漆為之使,惡莽草

虎掌,初生根如豆大,漸長大似半夏而扁。累年者,其根圓及寸,大者如雞卵,周回生圓芽二、三枚,或五、六枚。三月、四月生苗,高尺餘,獨莖。上有葉如爪,五、六出,分布尖而圓。

一窠生七、八莖時,出一莖作穗,直上如鼠尾,中生一葉如匙,裹莖作房,旁開一口,上下尖,中有花,微青褐色,結實如麻子大,熟即白色,自落布地,一子生一窠,九月苗殘,取根用。大者,為虎掌,又名天南星。小者,為由跋。乃一種也。《圖經》參《綱目》

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名曰伏梁,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。治之,每切按之致死。此下,則因陰,必下膿血。上,則迫胃脘,生鬲俠胃脘內癰也。居臍上為逆,居臍下為從,勿動亟奪〈腹中論〉。人有身體髀股䯒皆腫,環臍而痛,是曰伏梁,此風根也。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,肓之原,在臍下,故環臍而痛,不可動之。

動之,為水溺濇之病〈奇病論〉。心之積名,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煩心,以秋庚辛日得之。腎病傳心,心當傳肺,肺以當旺,不受邪,心復欲還腎,腎不肯受,故畱結為積五十六難。據此,則腸胃癰之類也。病始於腎,本係水液挾邪,為心所不勝,若肺能受之,則咳逆吐痰,病斯已矣。

此亦不必心為之傳,肺之職故應爾爾,乃肺不任此,欲上不得,欲下不能,逗遛腸胃之外,薰蒸水穀之氣。衝於上,則為心痛寒熱;溜於下,則為溺道結濇;浸淫於下體,則髀股䯒胥腫,此時正皆天南星所主矣。天南星何以能主此,則以其色白入肺,性燥劫液,使癰中水液,化以為氣,而布散焉。

正猶肺之肯受邪,俾從咳逆吐痰可愈也。然此當在未與血結之先,苟已與血結,雖亦可藉以分消氣分之結則已,不能不仗佐使之妥適矣。不然,《千金》「抵當湯-治婦人月經不利,腹中滿,時自減,竝男子膀胱滿急方」,何以於《傷寒》抵當湯,退蝱蟲而進是耶〈婦人月經不調篇〉?然則治風癲之鴆頭丸,及令霍亂永不發方,皆有是。

何也?盧芷園曰「天南星,名色性氣,合屬燥金;味苦氣溫,又得火化,為肺之用藥,與《易》稱熯萬物者,合其德,固當治風,第可平諸疾生風,不可平風生諸疾,以其體堅實細膩,非真燥,故其治諸暴強直,支痛裏急,筋縮輭戾,皆風從燥已也」。劉潛江曰「南星四月生苗,九月采根,是火之氣歸於金,取火為金用者也。

白話文:

武進鄒澍所著《本經續疏》第六卷記載:

下品藥材包含草藥十三種,木本藥物三種,獸類藥物一種,蟲類藥物兩種,蔬菜類藥物一種。

虎掌味苦,性溫而略帶寒性,有大毒。主治心痛、寒熱、氣結、積聚、伏梁(一種腹部腫塊)、傷筋、痿症(肌肉萎縮)、拘攣(肌肉僵硬)、利尿,以及治療下陰潮濕、眩暈。虎掌生長在漢中山谷和冤句地區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陰乾。蜀漆是虎掌的輔藥,忌與莽草同用。

虎掌剛長出的根莖如豆子般大小,逐漸長大後像半夏,但較扁平。生長多年的虎掌,根莖圓潤,長度可達一寸,大的甚至像雞蛋一樣大,周圍會長出二到三枚,甚至五到六枚圓芽。三月四月長出植株,高約一尺,莖單獨一根。葉片像虎爪,五到六個裂片,尖端圓鈍。

一叢虎掌常長出七到八個莖,其中一個莖會向上直立,像老鼠尾巴一樣,中間長出一片匙狀的葉子,包裹著莖,形成一個像房子的結構,側面開一個口,上下尖,裡面有花,顏色微青褐色。果實像麻子般大小,成熟後變成白色,然後自行掉落在地。一個果實長出一叢植株。九月植株枯萎,採收根部入藥。大的稱為虎掌,又名天南星;小的則稱為由跋,其實是同一種植物。《圖經》和《綱目》都有記載。

少腹脹滿,上下左右都有腫塊的病症,稱為伏梁,腫塊內裹藏膿血,位於腸胃之外。治療時,如果不小心按壓到腫塊,可能會危及性命。如果膿血向下排放,則病情會因陰氣而加重;如果膿血向上衝,則會壓迫胃脘,導致胃脘內癰。腫塊位於臍上則為逆症,位於臍下則為順症,不可輕易觸動。(出自《腹中論》)

身體髀股(大腿)都腫脹,並且繞著肚臍疼痛的病症,也稱為伏梁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風邪之氣瀰漫於大腸,並停留在肓(背部腎臟附近)處。肓的根源在於臍下,所以會繞著肚臍疼痛,不可觸動。(出自《奇病論》)

心臟部位的積聚也稱為伏梁,位於臍上,腫塊大小如手臂,向上延伸至心窩,久治不癒會讓人煩躁不安。通常在秋季庚辛日(庚申日和辛酉日)發病。腎病傳至心臟,心臟又應傳至肺臟,但肺臟因當令旺盛,不受邪氣侵襲,心臟想將邪氣返回腎臟,但腎臟又不接受,因此邪氣停留而形成積聚,難以治療。(出自《難經》)

根據以上描述,這類疾病屬於腸胃癰的範疇。病症始於腎臟,本質是水液夾雜邪氣,因心臟不能承受而導致。如果肺臟能承受,則會咳嗽、嘔吐痰液,病情就會好轉。

這不一定是由於心臟傳導所致,而是肺臟的正常功能,但如果肺臟不能承受,邪氣既無法向上排出,也無法向下排出,就會停留在腸胃之外,薰蒸水谷之氣。邪氣向上衝則引起心痛寒熱;向下流則導致溺道阻塞;浸淫下體則引起髀股腫脹。這些症狀,天南星都能夠治療。

天南星為何能治療這些病症呢?因為它的顏色潔白,入肺經,性燥而能乾燥濕氣,使癰腫中的水液轉化為氣,然後散布出去。

這就像肺臟願意接受邪氣,從而通過咳嗽和吐痰來治愈疾病一樣。但是,這必須在邪氣尚未與血液凝結之前,如果已經與血液凝結,雖然天南星也能夠幫助消散氣分中的積聚,但仍然需要依賴輔助藥物才能取得最佳療效。否則,《千金要方》中的「抵當湯」(治療婦女月經不調,腹脹,時輕時重,以及男子膀胱脹滿疼痛)為何要參考《傷寒雜病論》中的抵當湯,減少蝱蟲(寄生蟲)的數量呢?(出自《婦人月經不調篇》)同樣,治療風癲的鴆頭丸,以及治療霍亂的藥方,也有類似的道理。

為什麼呢?盧芷園說:「天南星的名稱、顏色、性質、氣味,都屬於燥金;味苦氣溫,又具有火性,是肺臟的常用藥物,與《易經》中‘熯(炙烤)萬物’的說法相符,所以能夠治療風邪。天南星只能平息因其他疾病而生的風邪,而不能平息因風邪而生的疾病。因為天南星的質地堅實細膩,並非真正的燥熱,所以它能治療各種暴強直痛、支痛、裡急、筋縮攣急等症狀,這些都是風邪已轉為燥熱的表現。」劉潛江說:「南星四月生苗,九月採根,這是火之氣歸於金,取火來作為金的用途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