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84)
本經續疏 (84)
1. 本經續疏第五卷
韭:味辛、微酸,溫,無毒。歸心,安五藏,除胃中熱利病人,可久食。子,主夢洩精溺白。根,主養髮。
《齊民要術》曰「種韭者,治畦欲極深,為其根性上跳也」,又曰「治畦,畢以升盞,合地為度,布子於圍內。注『韭內生不向外長,圍種令科成也』」。夫惟上跳,是以根養髮,而莖葉除胃中熱利為病於人。惟其內生,是以莖葉歸心而安五臟,子止夢洩精溺白。又云「一種永生」,注「韭,久也」,惟其一種永生,是以可久食矣。
雖然歸心者,未必能安五臟。能歸心安五臟者,未必能除胃中熱利病人,以臟自臟,腑自腑也。能止夢洩精者,未必能止溺白。能止溺白者,未必能止夢洩精。以溺道自溺道,精道自精道也。陶隱居曰「韭殊辛臭,雖煮食之,便出猶熏灼」,以予所知,韭非特穿胃過腸,其氣尚烈也,即其質亦不化。故《千金》治誤吞釵方,暴韭令萎,蒸熟勿切,食一束即出,是其能纏裹釵以出耳。
胃中積物,化熱成利,病人能更堅韌於釵乎?況其質在腑,其氣歸心,所謂「食氣入胃,濁氣歸心,淫精於衇,衇氣流經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衇,輸於皮毛,毛衇合精,行氣於腑,腑精神明,畱於四臟者」,是不特歸心、安五臟,本此而無臟腑之分。即後世藉以治胃脘瘀血者,亦本於此矣。
巢氏曰「小便利多者,由膀胱氣寒,胞滑故也」,腎為臟,膀胱,腎之腑,其為表裏,而俱主水腑,氣不能溫臟,故小便白而多。《金匱要略》曰「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,髮落,衇極虛芤遲」,是知陰陽本宜相稱,若陽不足,陰遂無所衛而不固,亦無精溺之分矣。〈生氣通天論〉曰「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。
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」。夫起亟,起陽也,為固,固陰也,是陰陽有交相濟之道焉。是故,陽之固在乎聚,而不在乎盛。陽之聚,在乎不散,而不在乎堅牢。觀夫韭之布子四圍而科生於中,足以見其陽之聚。其翦之,則不期而復,故不翦,亦不能格外加長,足以見其不助陽之盛。
根久盤結,則不茂,足以見其不使陽堅牢。任自熬煮,可萎縮而不可糜爛,足以見其藏精不洩,則起亟為固功用,尚不可知其故乎?
假蘇:味辛,溫,**無毒。**主寒熱,鼠瘻,瘰癧,生瘡,破結聚氣,下瘀血,除溼痹。一名鼠蓂,一名薑芥。生漢中川澤。
假蘇,即荊芥也。二月,布子生苗,辛香可茹。方莖細葉,似獨帚。葉而狹小,淡黃綠色。八月,開小花,作穗成房,房如紫蘇,房內有細子,如葶藶子狀,黃赤色,連穗收采用之。《綱目》
《諸病源候論》曰「瘰、瘻病之生,或因寒暑不調,故氣血壅結,或由飲食乖節,故毒流經衇,皆能使血衇結聚,寒熱相交,久則成膿而潰漏」,又曰「瘰、癧、瘻者,由風邪毒氣客於肌肉,隨虛處停結,如梅李棗核等大小,兩兩相連在皮間,時發寒熱,此言其因也」,《靈樞》〈寒熱篇〉曰「瘰癧、鼠瘻在於頸腋者,皆寒熱之毒氣,畱於衇而不去」,此言其處也。又曰「鼠瘻之本,皆在於臟。
白話文:
韭菜:
韭菜味道辛辣,略帶酸味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它歸屬於心經,能使五臟安定,消除胃中的熱氣,對於腹瀉的病人有幫助,可以長期食用。韭菜子主要治療夢遺、遺精和尿白濁。韭菜根主要有養髮的功效。
《齊民要術》中說:「種韭菜,要將畦土挖得很深,因為韭菜的根性會向上跳躍。」又說:「整治畦土時,要用升、盞來測量,與土地水平,在圍起來的範圍內撒種子。註解說:『韭菜向內生長而不向外,圍起來種才能成叢。』」正因為根會向上跳躍,所以韭菜根能養髮,而莖葉能去除胃中的熱氣,治療腹瀉的毛病。正因為韭菜向內生長,所以莖葉能歸屬於心經,使五臟安定,韭菜子能止住夢遺、遺精和尿白濁。還有一種說法是「種一次就永遠能生長」,註解說:「韭菜,長久也。」正因為種一次就能永遠生長,所以可以長期食用。
雖然說歸屬於心經,未必就能使五臟安定;能歸屬於心經,使五臟安定的,未必就能去除胃中的熱氣,治療腹瀉的毛病,因為臟腑各自有其功能。能止住夢遺的,未必能止住尿白濁;能止住尿白濁的,未必能止住夢遺,因為排尿和精液的通道是不同的。陶弘景說:「韭菜味道非常辛辣,即使煮熟了吃,出來的氣味仍然像火燒一樣。」據我所知,韭菜不僅能穿過胃和腸道,它的氣味還非常強烈,而且韭菜的本質也不容易消化。所以《千金方》中治療誤吞髮釵的方法,是用快速萎縮的韭菜,蒸熟後不要切斷,吃一束就能把髮釵帶出來,這說明它能纏裹住髮釵,使其排出。
胃中積聚的東西,會化熱變成腹瀉,病人能比髮釵還堅韌嗎?況且韭菜的物質在腑,而氣歸於心,所謂「食物之氣進入胃,濁氣歸於心,精氣輸送到血脈,血脈之氣流經全身經絡,經絡之氣歸於肺,肺朝向全身血脈,再輸送到皮膚毛髮,毛髮的血管與精氣結合,使氣在腑中運行,腑的精神明亮,最後留在四臟」,這不僅僅是歸心、安定五臟,而是基於此,沒有臟腑的區別。即使後世用來治療胃脘瘀血,也是基於這個道理。
巢元方說:「小便次數多,是因為膀胱氣寒,膀胱滑溜的緣故。」腎是臟,膀胱是腎的腑,它們互為表裡,都主導水液的運行,氣不能溫暖腎臟,所以小便才會白濁且量多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遺精的人,小腹會繃緊,陰莖頭會發冷,眼睛會眩暈,頭髮會脫落,脈象極為虛弱。」這說明陰陽本來應該相互協調,如果陽氣不足,陰氣就會失去保護而不穩固,也就沒有精液和尿液的區別了。《黃帝內經·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陰氣,是收藏精氣,使之能發動的根本。陽氣,是衛護體外,使之固守的根本。」發動是陽的作用,固守是陰的作用,陰陽之間有相互協濟的道理。因此,陽氣的固守在於聚合,而不在於強盛。陽氣的聚合,在於不散失,而不在於堅固。觀察韭菜的種子散佈在四周,而植株在中間叢生,足以看出陽氣的聚合。把它剪掉,它會自己重新長出來,如果不剪,也不會格外長高,足以看出它不會助長陽氣的強盛。
韭菜根長期盤結,則不會茂盛,足以看出它不會使陽氣過於堅牢。任其熬煮,可以萎縮而不會糜爛,足以看出它能藏精而不外洩,那麼它能使陽氣發動和固守的作用,難道還不能理解嗎?
假蘇(荊芥):
荊芥味道辛辣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寒熱病症、鼠瘻、瘰癧、瘡瘍,能破除結聚的氣,化解瘀血,去除濕痹。別名鼠蓂,又名薑芥。生長在漢中地區的川澤地帶。
假蘇,就是荊芥。二月,撒種後長出幼苗,辛香可以食用。莖呈方形,葉子細長,像獨帚。葉子狹小,呈淡黃綠色。八月,開出小花,成穗成房,房如紫蘇,房內有細小的種子,像葶藶子一樣,呈黃紅色,連穗收割採用。《本草綱目》
《諸病源候論》說:「瘰癧、瘻的產生,有的因為寒暑不調,導致氣血壅塞;有的因為飲食不節制,導致毒素流經血脈,都會使血脈結聚,寒熱交替,時間久了就會化膿潰爛。」又說:「瘰癧、瘻的產生,是風邪毒氣侵入肌肉,停留在虛弱的地方,結成大小像梅子、李子、棗核一樣的腫塊,兩兩相連在皮膚之間,時而發作寒熱,這是說它們的病因。」《黃帝內經·靈樞》〈寒熱篇〉說:「瘰癧、鼠瘻長在頸部和腋下的,都是寒熱的毒氣,停留在血脈中而不散去」,這是說它們的發病部位。又說:「鼠瘻的根本原因,都在於臟腑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