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83)
本經續疏 (83)
1. 本經續疏第五卷
扁豆:味甘,微溫。主和中、下氣。葉,主霍亂、吐下不止。
扁豆,二月下種,蔓生延纏,葉大如杯,團而有尖。八月開花,其花狀如小蛾,或白或紫,有翅尾形。莢生花下,嫩時可為菜茹,霜後則收子。入藥用白花而實潔白者。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豆體橢圓,然首大尾小,輕重有殊。凡布種,必重者向下,及旣茁萌,則首轉向上。觀其出土已後,首連尾,分兩瓣,橫披下垂,可知矣。惟扁豆,則須粒粒插之,使首向上。不然,則浥爛土中,不能生發,以其體肥重,不能轉身也。
肥重之物,自應歸脾,而色白法金,則性主向下;結子多,則宜歸腎;益脾氣,而性向下及腎,謂之「和中下氣」,猶不恰當耶?然則仲景云「扁豆,寒熱者不可食」,何也?毋亦因其肥重能壅肌肉間氣,致邪不得洩歟?非也。夫扁豆,花白實白,實間藏芽處,更有一條,其形如眉,格外潔白,蓋棚引蔓,其上枝葉遇日,愈烈,愈矗立不撓,自有一種嚴肅之概,故俗謂「久避暑豆棚下,能作瘧」。
有寒熱者,不可食,蓋為此耳?然則枝葉陰森,而結實溫,又何故?夫不有蘊隆,何由嚴肅,是故陰森之氣,緊承暑後,而豆者,枝葉之種也。惟其溫,是以引蔓大。惟其引蔓大,能蔽日光,故為陰森。此其入於人身,非特益脾氣,且納使歸腎,竝可見其能由腎而布陰氣於彌際矣。
霍亂者,本應吐下,云「吐下不止」,見其外已現表,而裏仍吐下,應止,猶不止也。用其葉者,蓋使陰邪之在內為吐下者,盡蔓延敷布於外,并裏證為表證,且不畏酷烈之日也。
菉豆:味甘,寒,無毒。主丹毒,煩熱,風疹,藥石發動熱氣,奔㹠。生研,絞汁服,亦煮食,消腫,下氣,壓熱,解毒。用之,勿去皮。去皮,令人小壅,當是皮寒肉平。圓小綠者,佳。宋附
菉豆,四月下種,苗高尺許,葉小而有毛。至秋,開小花,莢如赤豆。以緊小,兩頭平,色鮮綠者,為佳。《綱目》
生則冷痢,熟則和平,食物恒性也。乃菉豆稟氣固寒,生研絞汁服,反不若煮食之下行者何?蓋菉豆,皮寒肉平,其寒本自向外,生研絞汁,其氣最全,且停頓於中,彼丹毒煩熱、風疹、藥石發動熱氣、奔㹠,固係向上、向外之火。得此汁,狙伺於外達之地,隨其熱,而化之導之。
濟剽疾以柔和,緩勁突之衝逆,似取義在肉之平,不知實賴皮之寒,配外出之火也。若煮熟,則其性寒、性平者,旣以相和而互相入矣。不與「熱隨水結而成腫,氣為熱激而上出」者,正同乎?藉其素不相入之寒與平,已得相化而和洽者,就其結與激處,以解釋之,而腫消、氣下、熱壓、毒解。
由是觀之,熟者下行,非下行也,去其相拒,而自下耳!生者外出,非外出也,順其飆發,以緩之耳!所由然者,菉豆生枝作葉於溼熱磅礡之會,開花結實於涼飆肅降之餘。其平,足以耐煩燠;其寒,足以靖浮燄。又屬穀食,其味且甘,故凡病發下中而上達外出者,可恃以開釋而化導之,假使倚物之實火,無根之虛陽,原非所能治也。
白話文:
扁豆
扁豆味道甘甜,性質稍微溫和。主要功能是調和脾胃,使氣向下運行。扁豆葉子則可以用來治療霍亂,以及嘔吐和腹瀉不止的症狀。
扁豆在農曆二月播種,藤蔓會纏繞生長,葉子大如杯子,呈現圓形但有尖端。八月開花,花朵形狀像小蛾,顏色有白色或紫色,帶有翅膀般的尾巴。豆莢生長在花朵下方,嫩的時候可以當作蔬菜食用,霜降之後就可以採收豆子。入藥使用的是開白花而且豆子潔白的品種。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都有記載。
豆子整體是橢圓形,但頭部大尾部小,重量輕重不一。一般播種時,必須讓較重的那一端朝下,當它開始發芽時,頭部就會轉向上。觀察它從土裡長出後,頭部連接尾部,分成兩瓣,橫向展開並向下垂,就能了解這個特性。只有扁豆,必須一顆一顆的插種,讓頭部向上。不然,就會在潮濕的土裡腐爛,無法生長發芽,因為它的豆身肥重,無法自行轉動。
肥重的東西,自然歸屬於脾臟;而顏色白色,依照五行屬於金,性質就主導向下運行;結出的豆子多,就適合歸屬於腎臟;它能夠補益脾氣,性質又向下以及歸於腎,所以說它「調和脾胃,使氣向下運行」,應該是恰當的說法吧?然而,張仲景說「扁豆,有寒熱症狀的人不可食用」,又是為什麼呢?難道是因為它肥重,會阻礙肌肉間的氣機,導致邪氣無法排出嗎?並非如此。扁豆,花是白色的,豆子也是白色的,豆子中間藏著芽的地方,還有一條形狀像眉毛的,特別潔白的紋路。它的藤蔓依靠棚架引導生長,上面的枝葉遇到陽光,會更加茂盛,更加挺立不屈,自然而然帶有一種嚴肅的氣概,所以民間說「在豆棚下避暑太久,會容易得瘧疾」。
有寒熱症狀的人,不可以吃扁豆,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?然而,它的枝葉茂盛陰涼,結出的豆子卻是溫性的,又是為什麼呢?如果沒有內在的蘊藏積蓄,又怎能顯現出外在的嚴肅呢?因此陰涼的氣息,緊接著暑熱之後而來;而豆子,屬於枝葉的種子。正因為它溫性,所以藤蔓長得大。正因為它的藤蔓長得大,能夠遮蔽陽光,所以就顯得陰涼。它進入人體,不僅能補益脾氣,而且能引導使之歸於腎,還可以見到它能夠由腎將陰氣散佈到全身。
所謂的霍亂,本來就應該會嘔吐和腹瀉,這裡說「嘔吐腹瀉不止」,是說病症已經表現於外,但內裡仍然嘔吐腹瀉,應該停止卻仍不止。使用扁豆葉子,是為了讓體內屬於陰邪的嘔吐腹瀉,全部向外發散,將內證轉為表證,而且不怕強烈的陽光。
綠豆
綠豆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,沒有毒性。主要功能是治療丹毒、煩熱、風疹,以及藥物或石頭引發的熱氣上衝等症狀。可以生磨成汁服用,也可以煮熟食用,具有消腫、降氣、壓制熱氣、解毒的功效。使用時,不要去除綠豆的皮。去皮,會讓人感到稍微的壅塞,應該是綠豆皮性寒,而肉性平的緣故。圓而小,顏色鮮綠的綠豆最好。《宋附》有記載。
綠豆在農曆四月播種,幼苗長到一尺多高,葉子小而有毛。到了秋天,會開小花,豆莢像紅豆。以豆子緊實、小巧、兩頭平整、顏色鮮綠的為佳。《綱目》有記載。
生吃則會導致寒性痢疾,煮熟則性質平和,這是食物的一般特性。然而,綠豆的稟性本來就寒涼,生磨成汁服用,反而不如煮熟食用後,更能向下運行的原因是什麼呢?因為綠豆皮性寒,肉性平,其寒性本來就向外散發;生磨成汁,它的氣最完整,而且停留在體內,而丹毒、煩熱、風疹、藥物或石頭引發的熱氣上衝等症狀,本來就是向上、向外發的火熱。得到綠豆汁,在體表容易散發的地方等待,隨著熱氣,引導並化解它。
用柔和的方式來緩解快速的疾病,用緩和的方式來平息急速的衝逆,似乎是取其肉的平和之性,其實是依靠綠豆皮的寒性,來配合向外散發的火熱。如果煮熟,那麼它的寒性、平性,就已經相互調和而混合在一起了。這不就和「熱氣隨著水凝結成腫塊,氣因為熱而向上衝出」的情況,是一樣的嗎?藉由綠豆原本不相容的寒性和平性,讓它們相互化解融合,就能夠從腫塊和熱氣上衝的地方來解釋,達到消腫、降氣、壓制熱氣、解毒的效果。
由此看來,煮熟的綠豆能向下運行,並不是它真的向下,而是消除了相互排斥的特性,而自然向下。生磨的綠豆能向外發散,並不是它真的向外,而是順應了熱氣的向上衝發,而緩和它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綠豆在濕熱氣息旺盛的時節生長枝葉,在涼爽秋風降臨時開花結果。它的平性,足以耐受煩躁悶熱;它的寒性,足以平息虛火。又屬於糧食,味道甘甜,所以凡是病從下中而上達外出的,可以依靠它來疏通引導,如果依靠的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實火,或無根的虛陽,就不是綠豆所能治療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