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82)
本經續疏 (82)
1. 本經續疏第五卷
爰以八升之水,取其清五升,煮取止一升半,旣令其八之三,隨濁而棄,復令其十之七,隨火而化,僅取其十六之三,以為劑,則皆清濁別白,陰陽相入之餘,又與心輸氣平之剷壘湮溝何異?不可謂「決瀆壅塞,經絡大通,陰陽和得」者耶?雖然,合半夏而論,因未嘗不有理,但論秫米,則僅以其生成之時,竟謂其「通陽而不遏陽」。凡物以生以成,合是時者亦多,何足遽信其能?夫食以養陰,說在《禮經》。
食氣入胃,隨即淫精,淫氣入衇入筋,載在《素問》,則其氣之入陰,有非他物,急足爭先,能及其速者,且凡糯皆溫,而此則微寒,協乎穤之黏,而齊乎稉之涼;同於稉之暢,而異於糯之壅。稉者,入於陰而行於陽。糯,則行於陽而滯夫陰。試思飯與酒之於人,可知已。而秫者,作飯則同稉,釀酒亦同穤,是其從暢,而不從壅。
和陽而更益陰,亦又何疑?即其植蒔,不異稉穤,而收穫偏遲,且不零落,尤可見其堅帖夫陰,而待陽之至矣。寒熱者,陰陽相爭也。大腸不利者,陰陽相拒也。觀《千金》治瘧三方治瘧間發、夜發,乃梔子湯、恆山湯。及食鴨肉成病方,則其所謂「止寒熱,利大腸」者,可知矣。
糵米:味甘、苦,無毒。主寒中,下氣,除熱。《別錄》麥糵:主溫中,下氣,開胃,止霍亂,除煩,消痰,破癥結,催生落胎。宋附穬麥糵:溫中,消食,和中。《別錄》
盧子繇曰「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,曰五穀,皆可區萌達糵也」。糵者,生不以時,人力可為,是從止而動,由終而始矣。經云「五穀為養,各有所入」,則糵者,亦當各從其類。蓋五穀,本具水火土金木五行,升出中降入五氣,故宣五穀味,開發上焦,與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事同而理異。木火金水,當建土為本。
土者,行之長也。升出降入,當標中為樞。中者,氣之機也。其所以為本為樞,主宰陽出陰入者,人身中黃之生氣也。中黃之生氣出,則穀味宣,宣則開發上焦,薰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。中黃之生氣入,則穀味成,成則淫氣於五臟而五臟安,散精於五形而五形駐。斯腑精神明,畱於四臟,氣歸權衡,權衡以平,氣口成寸矣。
然中黃生氣,固為正氣之主,亦須行氣均平,始得承生氣之出以出,生氣之入以入,以互為關鍵。設正氣稍有廢弛,則亦為之少息,是必察何臟之有歉,何行之失和,而以專司之穀糵,養之充之,即以成其所自始,亦即以成其所自終也。如麥實有莩甲,為肝穀。黍莠善舒散,為心穀。
稷長五穀,為脾穀。稻粒如秋霜,為肺穀。菽實莩甲堅,為腎穀。五穀為五臟養,則五糵為形氣充,充之養之,正承中黃生氣,以出以入耳。然則,穀糵功力,豈獨快脾健胃,消食化積而已乎?
白話文:
用八升水,取清澈的五升,煮到剩下一升半,使其達到原來的八分之三,把雜質去掉,再讓其水分蒸發到原來的十分之七,最終只取到原來的十六分之三作為藥劑。這樣做就能夠清楚地分辨清濁,使陰陽之氣相互融合,這和疏通心臟輸送氣血的通道,消除堆積的障礙有什麼不同呢?難道不能說是「疏通阻塞,使經絡暢通,陰陽調和」嗎?
雖然如此,如果和半夏一起討論,它的功效確實有道理。但如果單獨討論糯米,只因為它生長的時候,就說它「通陽而不抑制陽氣」,凡是東西生長成熟的時節有很多,何必急著相信它有這種功效?食物用來滋養陰氣,這在《禮經》中有記載。
食物的精氣進入胃部,隨即會產生精微物質,精氣進入血脈和肌肉,這在《素問》中有說明。可見精氣進入陰的過程並非其他物質可以取代,也沒有東西能比它更快。而且,糯米性溫,而這種米則稍微偏寒,它和糯米一樣有黏性,卻和粳米一樣偏涼。它和粳米的通暢相似,卻和糯米的滯礙不同。粳米,是入陰而行於陽的;糯米,則是行於陽而滯礙於陰的。想想飯和酒對人體的影響,就明白了。而這種米,做飯和粳米一樣,釀酒又和糯米一樣,可見它是屬於通暢,而不屬於滯礙的。
它能調和陽氣,又能增益陰氣,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?它種植的時候和粳米糯米沒有什麼不同,但收穫的時間卻比較晚,而且不容易掉落,更可見它能牢固地貼附於陰氣,等待陽氣的到來。寒和熱,是陰陽之氣在互相爭鬥。大腸不順暢,是陰陽之氣在互相排斥。看看《千金方》治療瘧疾的三個方子,都是治療瘧疾間歇發作或夜晚發作的,包括梔子湯、恆山湯,以及因為吃鴨肉而生病的方子,就知道它所說的「止寒熱,利大腸」是有道理的。
麥芽:味甘、苦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溫中止寒,使氣下降,消除熱邪。《別錄》記載麥芽:主要功效是溫中,使氣下降,開胃,止霍亂,消除煩躁,化痰,破除癥瘕結塊,催生墮胎。宋朝附加說明:穬麥芽:溫中,消食,調和中焦。《別錄》
盧子繇說:「稻、黍、稷、麥、菽,稱作五穀,都可以發芽形成麥芽。」麥芽的產生並非依照時節,而是可以透過人力促成,這是從靜止轉為動態,由終點回到起點。經典說:「五穀用來滋養人體,各有其歸屬。」那麼麥芽也應該按照其所屬的穀物來分類。因為五穀本身就具有水、火、土、金、木五行的屬性,可以上升或下降而產生五種氣,所以宣發五穀的滋味,開發上焦,與上焦開發,宣發五穀滋味,兩者的作用相同,但道理不同。木火金水,應該以土為根本。
土,是運動變化的根本。上升和下降,應以中焦為樞紐。中焦,是氣機運行的關鍵。之所以能夠成為根本和樞紐,主宰陽氣的上升和陰氣的下降,是因為人體中焦的生氣。中焦的生氣發出,穀物的精微就能夠宣發,宣發就能夠開發上焦,滋養肌膚,充沛身體,使毛髮潤澤,就像霧露的滋潤一樣。中焦的生氣進入,穀物的精微就能夠形成,形成就能夠將精氣輸送到五臟,使五臟安和,散佈精華到四肢百骸,使形體強健。這樣,臟腑精神清明,精華留藏於四臟,氣血歸於平衡,平衡後,脈象就能夠平和,這就是所謂的「氣口成寸」的道理。
然而,中焦的生氣,雖然是正氣之主,也必須要行氣均勻平和,才能夠承載生氣的上升和下降,使二者之間相互制約。如果正氣稍有衰弱,運行也會跟著減緩。所以必須要觀察哪一個臟器有虧虛,哪一種五行之氣失調,然後用專門的穀物麥芽,來滋養和充實它,使其恢復到初始的狀態,也使其能夠完成最終的變化。例如,麥實有堅硬的外殼,屬於肝的穀物。黍的枝葉善於舒展,屬於心的穀物。稷是五穀之長,屬於脾的穀物。稻米像秋霜一樣潔白,屬於肺的穀物。豆類的種子外殼堅硬,屬於腎的穀物。五穀是五臟的營養來源,那麼五穀的麥芽則可以充實形體和氣血,充實和滋養,正是承載中焦生氣,使其上升和下降的途徑。如此說來,穀物麥芽的功效,難道僅僅是健脾開胃,消食化積而已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