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80)
本經續疏 (80)
1. 本經續疏第五卷
相軋,則其物應消敗,乃生生之理,偏寓於相軋之中。斯病之因通而反塞,因塞而反通,應行而不行,不應行而行者,皆能使即相軋而化為相生矣。何則?有肺熱形證,自應喘促,乃偏不喘促,而塞於耳鼻;大府不通,自應腹滿,乃偏不腹滿而為腸澼,此之謂「因通反塞,因塞反通」。
酒氣流行最速,乃偏聚熱成毒而為口乾,後穀而入,先穀而溺出,則其氣應下行,乃偏自胃而上湧,此之謂「應行而不行,不應行而行」。清肺熱,而耳鼻通。壓胃熱,而口乾止。其治在彼,其效在此。
曰「化相軋為相生」,何不可也?火柿者,不由本分,以人力強青為赤,強濇為甘,斯其功用自應較狹,然所謂「療金瘡、火瘡,生肉止痛」者,仍是治肺與胃,以金瘡、火瘡必係皮毛肌肉間病也。至其蒂,孟氏《食療》謂能「主咳逆、噦氣」,其味濇而性平。仲景云「傷寒,大吐大下之極虛,復汗出者,其人外氣佛鬱,復與之水,以發其汗,因得噦,所以然者,胃中寒冷,故也」,夫已大吐、大下、大汗出矣。表氣何因,尚是怫鬱?必其吐下皆不合法,病在表而反治其內也。
當其吐下時,表病原未嘗不內入,此為極虛矣,乃病終連於表,及吐下之威已殺,則仍勃然而發於外,表氣更自怫鬱。無如醫者,但見其外之熱,不究其中之虛,復與之水,冀其汗出,孰知反增其寒。於是外之熱,欲內濟其寒而不能;內之寒,欲外逐其熱而不得,寒熱相擊,遂呃呃作聲而噦作焉。
柿之蔕,當初夏即生,旣於盛暑時,能吸酷熱之氣入柿,以化為寒,又於三秋,能吸清肅之氣入柿,以變赤。是其交通陰陽,轉旋寒熱之功,為何如?抑可知其不治但寒之噦,亦不治但熱之噦,即咳逆亦可於是而得悟其治矣。
枇杷葉:味苦,平,無毒。主卒啘不止啘,乾嘔,呃逆,下氣。
枇杷,木高丈餘,肥枝長葉,大如驢耳,背有黃毛陰密,婆娑可愛,四時不彫。盛冬,開白花。至三、四月,成實,作球生。大者如雞子,小者如龍眼。熟時,色如黃杏,微有毛皮,肉甚薄,核如茅栗,黃褐色。四月釆葉,暴乾用。《圖經》參《綱目》
劉潛江曰「冬氣閉藏,夏氣蕃秀,草木花實多應其時,惟枇杷於盛冬作花,仲夏綴實,是陽藏於陰之候,而反陽出於陰。陽出於陰之候,而反陽凝於陰,為陰盛時,能使陽舒。陰微時,能使陽畜。是其下氣,乃和陽以就陰。其止啘,乃暢陰以從陽」。予謂「間啘於中上云『卒』,而下云『不止』,是來驟而去不速也」。
枇杷開花,何妨稍遲,結實不嫌稍疾,乃竟於嚴厲閉密中,吐英揚秀,一似有所促迫而不得遲者,有卒之義焉。旣花已後,直俟六陽盡浮,一陰初姤時,實方成熟,一似有所推挽而不得疾者,有不止之義焉。卒啘不止者,陰不和陽,陽不入陰也。取其花,能陰和於陽;實,能陽入於陰,以治有氣不下,啘不止者哉?雖然,其取義在花實,而所用在葉,何也?夫花,仍有主頭風、鼻流清涕之功。實,原有止渴、下氣、利肺氣、止吐逆之效。
白話文:
事物之間相互對抗,本應導致衰敗,但生命的道理卻偏偏蘊藏在這種對抗之中。這就像疾病的原因,本來應該通暢的反而阻塞,本來應該阻塞的反而通暢,該順行的反而不順行,不該順行的反而順行,這些情況都能使相互對抗轉化為相互依存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例如,有肺熱的症狀,照理說應該會喘氣急促,卻偏偏不喘,反而堵塞在耳朵和鼻子;大便不通暢,照理說應該腹脹,卻偏偏不腹脹,反而出現痢疾,這就是所謂的「因通反塞,因塞反通」。
酒氣運行最快,卻偏偏聚集成熱毒,導致口乾舌燥;食物吃下去,應該從大便排出,氣卻應該向下走,卻偏偏從胃向上湧,這就是所謂的「該順行而不順行,不該順行反而順行」。清理肺熱,耳朵和鼻子就通暢了;壓制胃熱,口乾舌燥就停止了。治療的部位在那裡,效果卻表現在這裡。
說「化對抗為相生」,有什麼不可以的呢?用火烤過的柿子,不是順著本性而來,而是靠人力強行把青澀變成紅色、澀味變成甘甜,這種做法的功效自然會比較狹窄,然而所謂「治療金瘡、火瘡,生肌止痛」的效果,仍然是治療肺和胃的病症,因為金瘡和火瘡一定是皮膚肌肉之間的疾病。至於柿子的蒂,孟詵的《食療》說它能「主治咳逆、呃逆」,它的味道澀而性平。張仲景說「傷寒,大吐大瀉到極度虛弱,又出汗的人,體表氣機鬱悶,再給他喝水幫助發汗,反而會引起呃逆,原因在於胃中寒冷」,已經大吐、大瀉、大汗了,體表氣機為何仍然鬱悶?一定是吐瀉的方法不對,疾病在體表反而治療體內。
當進行吐瀉時,體表的疾病原本就沒有不侵入體內的,這時身體已經極度虛弱,而疾病最終仍然會影響體表,等到吐瀉的藥力消退,疾病又會重新在體表發作,體表氣機更加鬱悶。無奈醫生只看到體表的熱象,卻不探究體內的虛弱,反而再給病人喝水,希望藉此發汗,誰知道反而加重了寒氣。於是體表的熱想往體內驅散寒氣卻做不到;體內的寒氣想向體外驅散熱氣也做不到,寒熱交戰,就發出呃呃的聲音而引發呃逆。
柿子的蒂,在初夏就開始生長,到了盛夏,能吸收酷熱的氣進入柿子,轉化為寒性;又在深秋,能吸收清肅的氣進入柿子,使柿子變紅。可見它溝通陰陽、轉化寒熱的功用有多麼強大!由此可知它不只治療單純因寒引起的呃逆,也不治療單純因熱引起的呃逆,甚至連咳嗽也能從這裡得到啟發。
枇杷葉:味苦,性平,無毒。主要治療突然發作的呃逆不止,乾嘔,呃逆,以及使氣下行。
枇杷樹,高約十多丈,枝條粗壯葉子寬大,像驢耳朵一樣,背面有黃色的絨毛茂密,枝葉婆娑,十分可愛,一年四季都不凋零。盛冬開白色小花,到了三、四月結成果實,成球形生長,大的像雞蛋,小的像龍眼。成熟時,顏色像黃杏,表面略有絨毛,果肉很薄,果核像茅栗,呈黃褐色。四月採集葉子,曬乾後使用。相關內容可參考《圖經》和《綱目》。
劉潛江說「冬季閉藏,夏季茂盛,草木的花和果實大多順應時節,只有枇杷在盛冬開花,仲夏結果,這是陽氣藏於陰中的表現,而反而陽氣出於陰中。陽氣出於陰中的表現,而反而陽氣凝聚於陰中,在陰盛時,能使陽氣舒展;在陰微時,能使陽氣蓄積。因此,它能使氣下行,是調和陽氣使之歸於陰;它能止呃逆,是暢通陰氣使之順從陽氣」。我認為,「呃逆」這兩個字中間加上「卒」字,而下面又說「不止」,意思是來得突然卻不易停止。
枇杷開花,不妨稍晚一些,結果實不嫌稍快一些,卻偏偏在嚴寒閉藏中,吐露花朵,綻放花蕊,好像受到催促而不能延遲,這有「卒」的含義;等到開花之後,直到六陽都浮現,一陰開始孕育時,果實才成熟,好像被推拉著不得不快一點,這有「不止」的含義。「卒呃不止」就是陰陽不調和,陽氣不能歸於陰。取用它的花,能使陰氣調和於陽氣;取用它的果實,能使陽氣歸於陰氣,來治療氣機不順暢、呃逆不止的症狀。雖然,它的取義在於花和果實,而所使用的卻是葉子,為什麼呢?因為花仍然有治療頭風、鼻流清涕的功效。果實則本來就有止渴、降氣、利肺氣、止嘔吐的功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