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79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79)

1. 本經續疏第五卷

轉筋之下,綴以「不止」。其故何歟?夫霍亂,即是吐下。吐下,便名霍亂。但小小吐下,未必遂致轉筋。霍亂,大吐下,則中氣潰敗,血液暴亡,筋失所養,而絞旋收引焉。若僅見於手足者,猶係血液不能遠及四末。如在四末,不急施治,則由外及中,病遂危殆,故轉筋入腹則死也。

然曰「轉筋不止」,則又可見吐下止而轉筋不止,何者?上文之稱大,正所以截吐下使成句。惟「霍亂,大吐下」句與下文不屬,則不止者,僅轉筋,非吐下亦不止矣。霍亂旣止,血液當復,轉筋自應漸止,乃猶不止。始用木瓜,則以霍亂者,其源;轉筋,則其流耳。古人治病,貴求其本,故仲景於霍亂,理中、五苓、四逆加薓加豬膽汁,竝料及過經傳外,且有桂枝小和諸法,亦不為不備矣。而無用木瓜者,以本未嘗言轉筋也。

譬如應用理中、五苓時,原不必有轉筋,即有轉筋,亦當急救其本,無暇泛及其標,倘至四逆、桂枝時,又焉能必不有轉筋。有轉筋,則四逆、桂枝中,何妨加入木瓜耶?如入木瓜,所以收合血液之餘,宣布筋骸之養也。說者謂「惟酸能集津液,而梅與木瓜為尤甚」,故談梅,可以已渴。

呼木瓜名,書木瓜字,可以止轉筋。二者畢竟如何分別,不得互為用?蓋酸者,陽在陰中,蠕蠕以動之義也。但氣平者,靜而降。氣溫者,柔而行。〈生氣通天論〉曰「陽氣者,靜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,惟其養神,故主安心、下氣、除熱煩滿。惟其養筋,故主霍亂,大吐下,轉筋不止。

神者,行於血衇,血衇不咸,則為死肌;筋者,絡於骨節,骨節不利,則為溼痹,是其不得互相為用處。且梅,究得春氣多,夏氣少。木瓜,則得春氣少,夏氣多。春氣者,撮陰以榮陽。夏氣者,用陽以宣陰。撮陰以榮陽,故主自內而外出;用陽以宣陰,故主由中而旁推,此其分別矣。

柿:味甘,寒,無毒。主通鼻耳氣,腸澼,不足。火柿,主殺毒,療金瘡、火瘡,生肉,止痛輭。熟柿,解酒熱毒,止口乾,壓胃間熱。

柿高樹大,葉圓而光澤,四月開小花,黃白色,結實青綠,至八、九月乃熟。生柿置器中,紅熟者為烘柿,即火柿也。樹上自熟者,為軟柿。其核形扁,狀如木鼈子,仁而堅硬。其根甚固,謂之柿盤。《綱目》

柿,生色青而味濇,熟色紅而味甘。色青味濇,象金木之相戛擊;色紅味甘,象火土之相煎爍。木能與金戛擊,則病必在金;火乃與土煎爍,則病必在土。曰「通耳鼻氣,主腸澼、不足」,非肺與大腸病而何?曰「解酒熱毒,止口乾,壓胃間熱」,非脾與胃病而何?緣金本制木,木無所畏,乃金為熱壅而令不行;火原生土,土不受生,係溼鬱成熱,遂反畏火也。所以然者,青則宜發,而濇反收;紅則宜急,而甘反緩,是謂色與味相軋。

白話文:

關於轉筋(抽筋)的狀況,後文又提到「不止」。這是為什麼呢? 霍亂,就是指上吐下瀉。有吐有瀉,就稱為霍亂。但輕微的吐瀉,未必會導致抽筋。嚴重的霍亂,大量吐瀉,會造成身體中氣潰散衰敗,血液快速流失,筋脈失去滋養,因而產生絞痛、收縮的現象。如果抽筋只發生在手腳,還屬於血液無法到達肢體末端的狀況。如果發生在四肢末端,不及時治療,病邪就會由外向內侵犯,病情就會變得危急,所以抽筋蔓延到腹部就會死亡。

但說「轉筋不止」,又表示吐瀉已經停止,但抽筋卻沒有停止。為什麼呢?上文提到「大」,是為了強調霍亂造成嚴重吐瀉。而「霍亂,大吐下」這句話與下文沒有連貫,因此「不止」指的是轉筋,並不是吐瀉沒有停止。霍亂已經停止,血液應該恢復正常,轉筋也應該逐漸停止,但如果還是無法停止。這時候用木瓜,是因為霍亂是病因的源頭,而轉筋則是病因的表現。古人治療疾病,重視尋求病因的根本,所以張仲景治療霍亂,用理中湯、五苓散、四逆湯加上人參和豬膽汁,考慮到疾病的傳變,以及桂枝湯等諸多方法,可謂相當周全了。但沒有用到木瓜,是因為(那些方劑)並未特別針對轉筋。

例如,使用理中湯、五苓散的時候,原本就不一定會有抽筋,即使有抽筋,也應該先急著治療病因,沒有時間去處理表面的症狀。如果到了使用四逆湯、桂枝湯的時候,又怎麼能確定一定不會有抽筋呢? 如果有抽筋,那麼在四逆湯、桂枝湯中,為何不加入木瓜呢? 加入木瓜,是用來幫助血液恢復正常,並供給筋骨的營養。有人說「只有酸味能聚集津液,而梅子和木瓜尤其明顯」,所以提到梅子,就能止渴。

為什麼講到木瓜的名字、寫下木瓜這個字,就可以止抽筋呢?這兩者到底該如何區別,不能互相替代使用嗎? 酸味,是陽氣存在陰氣之中的表現,有蠕動的作用。但氣平穩的,是靜止而下降;氣溫和的,是柔和而運行。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陽氣,靜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,因為能養神,所以能使人安心、降氣、消除煩熱。因為能養筋,所以能治療霍亂、嚴重吐瀉、以及轉筋不止。

神,運行於血脈之中,血脈不調和,就會形成死肌;筋,附著於骨節之上,骨節不順暢,就會形成濕痹。這是它們不能互相替代的原因。而且,梅子吸收春天的氣息較多,夏天的氣息較少;木瓜則吸收春天的氣息較少,夏天的氣息較多。春天的氣息,是收斂陰氣來滋養陽氣;夏天的氣息,是用陽氣來宣發陰氣。收斂陰氣來滋養陽氣,所以能由內而外地發散;用陽氣來宣發陰氣,所以能由中間向四周推散,這就是它們的區別。

柿子:味道甘甜,性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疏通耳鼻氣,治療腸道疾病,以及身體虛弱。經過火烤的柿子,主要功效是殺毒,治療金瘡、火瘡,促進肌肉生長,止痛消腫。成熟的柿子,可以解酒毒,消除口乾,抑制胃部熱氣。

柿子樹高大,葉子圓潤光滑,四月開出黃白色的小花,結出的果實呈青綠色,到八、九月成熟。生的柿子放在器皿中,變紅成熟的稱為烘柿,也就是火柿。在樹上自然成熟的,稱為軟柿。柿子的核呈扁平狀,像木鱉子,果仁堅硬。《本草綱目》

柿子,生的時候顏色青澀,味道澀;成熟時顏色紅潤,味道甘甜。顏色青澀,像是金屬與木頭互相撞擊;顏色紅潤味道甘甜,像是火與土互相煎熬。木頭可以與金屬撞擊,表示疾病必定在金屬所屬的肺和大腸;火與土煎熬,表示疾病必定在土所屬的脾和胃。 說「疏通耳鼻氣,治療腸道疾病,以及身體虛弱」,不是肺和大腸的病是什麼?說「解酒毒,消除口乾,抑制胃部熱氣」,不是脾和胃的病是什麼?這是因為金本來是克制木的,木頭沒有什麼可畏懼的,但金屬因為熱氣阻塞而不能正常運行;火是產生土的,土卻不受生,是體內濕氣鬱結成熱,反而畏懼火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青色本來是主發散的,澀味卻反而收斂;紅色本來是主急促的,甜味卻反而緩和,這就是顏色和味道互相衝突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