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73)
本經續疏 (73)
1. 本經續疏第五卷
而下溜者,轉而上供。餒怯者,易而雄駿。斯不特漏下惡血可止,即驚癇寒熱中,且能為益其氣,強其志矣。齒為骨之餘,與角為骨之餘,則能生角者,不能轉而生齒乎?《別錄》所謂「虛勞,灑灑如瘧」,正以擴充《本經》「驚癇寒熱」之旨,不但能益氣、強志已耳。就寒熱灑灑如瘧而羸瘦者,或兼有四肢酸疼,或兼有腰脊痛,或小便不固,或精自遺洩,或溺中有血,則此灑灑如瘧者,不得徒以寒熱視之。當知其精血不充,陰陽相賊害,宜建其作強之機,益其雄壯之勢矣。
其他主治,則猶角之所能,而此更加靈耳。
羚羊角:味鹹、**苦,**寒、**微寒,無毒。**主明目,益氣,起陰,去惡血注下,辟蠱毒、惡鬼、不祥,安心氣,常不魘寐,**療傷寒、時氣、寒熱、熱在肌膚、溫風注毒伏在骨間,除邪氣、驚夢、狂越、僻謬及食噎不通。**久服,強筋骨,輕身,起陰,益氣,利丈夫。生石城山谷及華陰山。采無時。
羚羊角,中胎似木,其象「疏以直」。外廓似革,其象「勁而曲」。然直不能穿曲而上出,曲不能遮直使中止。卒至直者,愈出愈微。曲者,愈銳愈厚而後已。是直載曲以行,曲包直至竟,乃色白味鹹氣寒,出於火畜之巔,則為溫暖,間發金水清寒之化上出,而濟木火之窮矣。
木火之窮奈何?在《本經》則目不明也,心氣不安也,常魘寐也,《別錄》則邪氣、驚夢、狂越、僻謬也。蓋火出於上,必得陰濟,然後能明,猶燈之燃,終賴有膏,膏乏則燈暗,而遇風輒炧矣。起陰於至下,以交陽於極上,謂之益氣,亦何愧哉?凡陰墜陽中,能從陽化,非金水清寒之氣,隨其所在而醒之,又何能上出而與陽交。惟難挽其下溜之性,定至五液注漏而後已。
醒其陰,使隨木氣而上出,此惡血注下所以止也。陽居陽位,最易灼陰,非金水清寒之氣,隨其所在而濟之,又何能下歸而從陰化。惟難改其上炎之性,必至格拒飲食而後止。濟其陽,使化津液而下潤,此食噎不通所以止也。傷寒時氣,陰化陽之病也。溫風注毒,陽灼陰之病也。
陰化陽,而熱僅在肌膚,則起其陰,使與陽浹。陽灼陰,而熱伏在骨間,則導其氣,使出於表。不皆得相濟而相化耶?信斯言也,則羚羊角者,必將胎溫廓寒,外疏內勁而後可。今者,寒無內外之分,且偏疏內而勁外,又何說以通之耶?蓋傷寒、時氣寒熱,熱僅在肌膚,此厥陰,厥熱相循之候也。溫風注毒,熱伏在骨間,溫瘧熱隨汗發之候也。
夫以「厥深熱亦深」而言,則必熱盛寒亦盛。惟其熱中有寒,則寒中必復有熱,是緣表裏不相聯而不解。使之聯而欲其解,正用其疏內且性寒也。以汗出熱發而言,則必汗止熱亦止矣,惟其熱因汗作,汗出熱隨,是緣表裏相聯而不解。使之聯而欲其解,正用其勁外且性寒也。
白話文:
本經續疏第五卷
原本向下流散的精氣,可以轉而向上供應身體所需;原本虛弱怯懦的身體,可以變得強壯勇猛。這樣不僅能止住下漏的惡血,對於驚風、癲癇、發冷發熱等症狀,也能夠增益氣血,強化意志。牙齒是骨頭的剩餘部分,就像角也是骨頭的剩餘部分一樣。那麼,能夠長出角的物質,為什麼不能轉而長出牙齒呢?《別錄》中所說的「虛勞,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」,正是擴充了《本經》中「驚癇寒熱」的含義,它不僅能增益氣血,強化意志而已。如果遇到發冷發熱像瘧疾一樣,而且身體虛弱消瘦的人,可能同時伴有四肢酸痛、腰背疼痛、小便失禁、遺精、尿中有血等症狀,那麼這種發冷發熱像瘧疾的現象,就不能單純地把它當作是發冷發熱來看待。應當知道這是因為精血不足,陰陽互相侵害所導致的,應該建立強壯身體的機制,增強身體的陽剛之氣。
其他治療功效,就像角本身所能發揮的作用一樣,而此處(指羚羊角)更加靈驗。
**羚羊角:味鹹、**苦,**性寒、**微寒,無毒。**主要功效是明目、益氣、提升陰氣、去除下注的惡血,辟除蠱毒、邪祟、不祥之氣,安定心神,使人睡得安穩,不被噩夢驚擾。**可以治療傷寒、時疫、發冷發熱、熱在肌膚、溫熱毒邪潛伏在骨頭裡等病症。**還能清除邪氣、驚夢、癲狂、行為怪異以及食物梗阻等症狀。**長期服用,能夠強壯筋骨,使身體輕盈,**提升陰氣,增益氣血,對男性有益。生長在石城山谷和華陰山一帶。採集沒有時間限制。
羚羊角,內部的胎質像木頭,它的形狀是「疏鬆而直」。外表的輪廓像皮革,它的形狀是「堅韌而彎曲」。然而,直的部分不能穿過彎曲的部分向上伸出,彎曲的部分也不能遮擋直的部分使它停止生長。最終,直的部分越長越細微,彎曲的部分越長越尖銳厚實才停止。這是因為直的部分承載著彎曲的部分生長,彎曲的部分包覆著直的部分直到完成。羚羊角顏色白、味道鹹、氣味寒冷,從火性動物的頭頂長出,因此帶有溫暖的屬性,間雜著金水清涼寒冷的變化向上發散,從而補救木火的不足。
木火的不足是什麼呢?在《本經》中指的是眼睛看不清楚、心神不安、經常做噩夢;在《別錄》中指的是邪氣、驚夢、癲狂、行為怪異。因為火向上發散,必須得到陰氣的滋養才能明亮,就像燈火燃燒,最終要依賴燈油,燈油不足,燈火就會昏暗,而且遇到風就容易熄滅。從最底層提升陰氣,使其與最上方的陽氣交合,稱之為益氣,這有什麼可羞愧的呢?凡是陰氣下墜陷入陽氣之中,能夠從陽氣轉化的,如果沒有金水清涼寒冷的氣息,根據其所在之處將其喚醒,又怎麼能向上發散與陽氣交合呢?只是難以挽回它向下流散的本性,必定會導致五種液體下漏不止。
喚醒陰氣,使其跟隨木氣向上發散,這就是止住惡血下注的原因。陽氣居於陽位,最容易灼傷陰氣,如果沒有金水清涼寒冷的氣息,根據其所在之處來滋養它,又怎麼能向下回歸,從陰氣轉化呢?只是難以改變它向上炎熱的本性,必定會導致拒絕飲食才停止。滋養陽氣,使其化生津液向下潤澤,這就是止住食物梗阻的原因。傷寒時疫,是陰氣轉化為陽氣的疾病;溫熱毒邪,是陽氣灼傷陰氣的疾病。
陰氣轉化為陽氣,熱僅僅在肌膚,那麼就提升陰氣,使其與陽氣交合。陽氣灼傷陰氣,熱潛伏在骨頭裡,那麼就引導氣機,使其發散到體表。這不都是能夠相互滋養,相互轉化嗎?如果相信這些話,那麼羚羊角必定是內部胎質溫和,外部輪廓寒冷,外表疏鬆內部堅韌才對。現在,寒氣沒有內外之分,而且偏於內部疏鬆而外部堅韌,又怎麼能解釋得通呢?傷寒、時疫、發冷發熱,熱僅僅在肌膚,這是厥陰經,厥熱相互循環的症狀。溫熱毒邪,熱潛伏在骨頭裡,是溫瘧病熱隨汗發的症狀。
如果從「厥深熱亦深」來說,那麼必定是熱盛寒也盛。只是因為熱中有寒,那麼寒中必定又會有熱,這是因為表裡不相聯繫而不理解。要使其聯繫而理解,正是要利用其內部疏鬆且性寒的特性。如果從汗出熱發來說,那麼必定是汗止熱也止。只是因為熱因汗而生,汗出熱隨,這是因為表裡相聯繫而不理解。要使其聯繫而理解,正是要利用其外部堅韌且性寒的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