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69)
本經續疏 (69)
1. 本經續疏第五卷
武進鄒澍學
中品,木五味,獸五味,蟲三味,果三味,穀五味,菜四味。
桑耳:味甘,有毒。黑者,主女子漏下赤白汁,血病,癥瘕,積聚,陰痛,陰陽按:當作傷,寒熱,無子,**療月水不調。其黃熟陳白者,止久洩,益氣,不飢。其金色者,治癖飲,積聚,腹痛,金瘡。一名桑菌,一名木麥。**五木耳,名檽,益氣,不飢,輕身,強志。生犍為山谷。六月多雨時采,即暴乾。
木耳,生朽木上,無莖葉,竝無根株,帖生於樹,體似薄革,形彎曲,如人耳之邊。其良毒,悉隨木之性。今僅有黑者,其黃、白、金諸色,絕無有也。參《綱目》
朽木之氣,上結為諸菌,其液上結為木耳,猶枿松之氣,下淪為茯苓,其脂下淪為琥珀也。琥珀,利水消瘀,其性下通。則木耳,止漏除癥,其性上出。夫血生於氣,氣生於穀,而血注於經。凡多血之經,皆主下行,惟衝任起於下流極處,而主上行。血至於是,賴衝以容之,任以妊之,挹引而入,儲蓄經月,二衇旣滿,乃得下出,故曰「血海」。言為眾流所歸,應期以生潮汐也。
然肺以朝諸衇,心以攝諸衇,朝之而不能布政令,歸之而不能定約束,則衝失其容,任失其妊,遂不上朝,不歸往矣。於是不由政令之氣,不遵約束之血,如巵無當而系系延延,不竭不爽,名曰「漏下赤白汁」。以見與整月乃行之經,稠黏不斷之帶,均有異也。桑耳者,取其肅降綢繆之氣化,以入肺而布政令,更取其挹液變色之形質,以入心而定約束。
政令旣均,約束不愆,則諸衇諧暢和調,非特不上稟而下滲漏者可已,即不滲漏而結成癥瘕,釀成積聚者,亦可通。以女子帶下癥聚,固竝屬任衇為病也。陰痛、陰傷而成寒熱,亦由氣火挾血下注而不上承,致氣血爭道,陰陽交戰耳。要而言之,結為耳者,木之液也。致液為耳者,木之氣也。
不結於別時,而獨生於盛夏多雨時者,大地間生氣,收藏發越,由微至者,無一息暫停。即使枯木朽株,偶賸精英,不致徒歸泯沒,乃復隨氣賦形,因色達用。其入於人身,有感斯通,故雖枯槁之餘,氣不盛,不能致液,液不靈,不能變色,皆以時令之發越,雨露之濡潤,媾合以成形,溯源以成色。黃者,入脾以止洩;金者,入肺以除飲,且竝有益氣不饑之功焉。
非氣之盛,液即隨之以布耶?特市肆所售,恐非釆自桑者。即不皆釆自桑,亦終有益氣不飢之功矣。
檳榔:味辛,溫,無毒。主消穀,逐水,除痰癖,殺三蟲、伏尸,療寸白。生南海。
檳榔,木大如桄榔,高五、七尺,正直無枝。皮似青桐,節如桂枝,葉生木巔,大如楯頭,又似芭蕉。其實作房,從葉中出,旁有刺,若棘針,重疊其下,一房數百實,狀如雞子,皆有皮殼。春生夏熟,肉滿殼中,色正白,肉易爛,不耐數日,以灰煮熟,熏焙令乾,始可久畱。《圖經》
白話文:
本經續疏第五卷
武進鄒澍學說:中品藥材包含木本五種、獸類五種、蟲類三種、果類三種、穀類五種、菜類四種。
桑耳:味甘,有毒。黑色的桑耳,主治婦女白帶、赤帶、血症、癥瘕、積聚、陰部疼痛、陰虛陽亢(按:應為陰傷)、寒熱、不孕,以及治療月經不調。黃熟陳舊發白的桑耳,可以止瀉、益氣、消除飢餓感。金黃色的桑耳,可以治療癖飲、積聚、腹痛、金瘡。桑耳又名桑菌、木麥。五種木耳,名為檽,具有益氣、消除飢餓感、輕身、增強意志的作用。桑耳生長在山谷之中。六月雨季採摘,採摘後立即曬乾。
木耳生長在腐朽的木頭上,沒有莖葉,也沒有根,緊貼在樹上生長,形體像薄革,彎曲,像人的耳朵邊緣。其藥效和毒性都取決於木材的特性。現在只有黑色的木耳,黃色、白色、金黃色的木耳已經絕跡了。參閱《本草綱目》。
腐朽木材的精氣,向上凝結形成各種菌類,其汁液向上凝結形成木耳,就像枿松的精氣向下沉降形成茯苓,其油脂向下沉降形成琥珀一樣。琥珀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,其性向下通利。那麼木耳具有止漏除癥的作用,其性向上行。血液的產生依賴於氣,氣的產生依賴於穀物,而血液則運行於經脈之中。凡是血液較多的經脈,都向下運行,只有衝脈和任脈起源於下焦,卻向上運行。血液到達衝任二脈,依靠衝脈容納,任脈孕育,吸納並向上輸送,貯存一個月,等到經血充滿,才會排出體外,所以叫做「血海」。意思是它是眾多經脈血液匯集之處,按時潮汐般地運行。
但是,肺臟主管全身經脈的氣血運行,心臟主管全身經脈的氣血調節,如果肺臟不能有效地調度氣血,心臟不能有效地約束氣血,那麼衝脈就失去容納血液的功能,任脈就失去孕育血液的功能,於是血液就不能向上輸送,也不能按時排出。這樣,就會導致血液不受調控,像沒有約束一樣,不停地向下流淌,這就是「漏下赤白汁」。由此可見,它與按時排出的經血,以及粘稠不斷的帶下,是完全不同的。桑耳之所以能治療這些疾病,是因為它能調節下降凝聚的氣機,讓肺氣布政施令,又能調節經血的運行,讓心臟約束氣血的運行。
如果氣血調度有序,約束得當,那麼各個經脈就能協調暢通,不僅能停止下滲漏的現象,即使已經形成的癥瘕、積聚,也能得到疏通。婦女的帶下、癥瘕,都屬於任脈和衝脈的疾病。陰部疼痛、陰傷導致的寒熱,也是因為氣火挾帶血液下注而不向上輸送,導致氣血衝撞,陰陽失衡。總之,形成木耳的是木材的汁液,而讓汁液形成木耳的是木材的精氣。
木耳之所以不在其他季節生長,而只在盛夏多雨季節生長,是因為大地間的生機,收藏和發越,從微小到宏大,沒有片刻停止。即使是枯木朽株,偶爾也殘留一些精華,不會白白消失,而會隨著氣機變化而形成形體,根據顏色而发挥不同的功效。它進入人體後,就能起到感應和疏通的作用,所以即使是枯萎的木頭,因為氣盛不足,不能產生汁液,汁液不足,就不能變色,但由於季節的變化和雨露的滋潤,都能使木耳形成形體和顏色。黃色的木耳,進入脾經可以止瀉;金黃色的木耳,進入肺經可以除飲,而且都有益氣、消除飢餓感的作用。
如果不是因為氣機旺盛,汁液又怎麼能順利地分布呢?只是市面上銷售的木耳,恐怕不是都採自桑樹。即使不是都採自桑樹,也仍然具有益氣、消除飢餓感的作用。
檳榔:味辛,性溫,無毒。主治消食積、利水、除痰癖、殺蟲、治屍邪,治療寸白(一種皮膚病)。生長在南海。
檳榔,樹木像桄榔一樣大,高五到七尺,筆直沒有分枝。樹皮像青桐,節像桂枝,葉子長在樹頂,像盾牌一樣大,也像芭蕉葉。果實成串,從葉子中長出,旁邊有刺,像棘針,一串果實有幾百個,形狀像雞蛋,都有果皮。春天發芽,夏天成熟,果肉飽滿,顏色潔白,果肉容易腐爛,放不了幾天,要用灰水煮熟,然後烘乾,才能保存久一些。《圖經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