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疏證 (32)
本經疏證 (32)
1. 本經疏證第二卷
於此,見朮能治脾胃虛,不能治脾胃實也。為上為下,為實為虛,情勢不同,而旣吐且利,則一。旣吐且利,渴欲飲水,斯朮為必需。故〈霍亂篇〉治法,凡六。為方,亦六。除吐利已止,用桂枝湯和表者不論外。惟理中、五苓二方,有「渴欲得水」之文。其餘,不衇微,則厥冷,均是沉寒痼冷之候。
其所用四逆、四逆加人薓、通衇四逆加豬膽汁,多不用朮。可見旣吐且利,有屬太陰者,有屬少陰者。屬太陰者,朮在可用、可不用之列。在少陰,則無用朮之理。故於衇微、厥冷二者,最宜著眼。不可以《別錄》「霍亂,吐下不止」一語,而無所分晰也。
劉潛江曰「朮以除溼益氣為功」,然則凡溼,皆可用朮乎?曰「否」。夫溼,當分寒熱。屬於寒者,是陽鬱陰中而不升;屬於熱者,是陰困陽中而不降。陽鬱於陰,是氣之虛;陰困於陽,是氣之實。氣虛即陽虛,氣實即陽盛。是虛實皆屬氣,而氣之虛實,皆化溼也。夫溼者,地氣也。
陽鬱於陰,是地氣因天氣之鬱而不化;陰困於陽,是地氣受天氣之并而不化。皆能為溼。為溼者,皆陰。陰所以化溼者,皆本於陽不能化。故一虛一實,投治迥殊。虛者,補正以益氣,白朮、茯苓是也;實者,除邪以益氣,連、柏、梔、黃是也。夫氣者,水穀所生。液者,氣所化。
當生而生,當化而化,何溼之有?如氣虛而不能化,補其陽,而液自化;氣實而不能化,必先除其所傷之邪。故抑陽則陰化,陰化則液行,液行則溼除,溼除則氣已受益矣。是氣與溼,不能相離,而除溼益氣,亦不能相離。特益氣除邪,貴於適事為故耳。是言也,與《別錄》「益津液,煖胃,消穀,嗜食」之旨,適相脗合。
《靈樞》〈決氣篇〉「中焦受氣,變化取赤,是為血」。朮為中焦之藥,切之,有膏液而色赤。是朮,雖氣分補中除溼之劑,又確有功於血分。且治溼治血,初無二理。蓋朮能益津液者,血勝正同溼勝。而脾不能舉其職,則氣之清濁何由別。氣之清濁無所別,則津於何上騰,血於何受氣。
世之人動輒稱「白朮、黃芩安胎聖藥」,而疏其義者,不過謂「白朮健脾,黃芩洩熱」。殊不知,健脾洩熱之物,豈特白朮、黃芩。夫婦人之病,多半涉血。矧妊娠,尤賴血氣之調,方得母子均安。初妊之時,胎元未旺,吸血不多。則下焦血旺,致氣反上逆,是為惡阻。惡阻,則中焦之氣不變赤而為水,是白朮在所必需矣。
血盛能致氣盛,氣盛能生火,黃芩洩氣分之火,而不傷血者也。厥後,胎氣日充,吸血漸多,血自盤旋而下,氣亦隨之盤旋於下。胎之所吸,乃血之精者。而其餘,與氣相搏,能仍化為水,阻於腰臍之間。故妊娠至五、六月時,多有子腫之證。是白朮又為必需之劑,而無所事黃芩於其間,《別錄》所謂「利腰臍間血者」此也。
白話文:
這裡講到白朮能治療脾胃虛弱,但不能治療脾胃實證。病情的虛實上下不同,但吐和拉肚子(腹瀉)這兩種症狀卻常常一起出現。如果又吐又拉,而且口渴想喝水,這時候就非用白朮不可。像《霍亂篇》中提到的治療方法有六種,開的藥方也有六種,其中除了吐瀉停止後用桂枝湯來調理表證的不談,只有理中湯和五苓散這兩方提到「口渴想喝水」。其他的方子,若不是脈象微弱,就是手腳冰冷,都是屬於體內寒邪深重的表現。
這些寒證常用的藥方,像四逆湯、四逆加人參湯、通脈四逆加豬膽汁等,大多不使用白朮。可見又吐又拉這種情況,有屬於太陰病的,也有屬於少陰病的。屬於太陰病的,白朮可以用,也可以不用。但屬於少陰病的,就沒有使用白朮的道理了。所以對於脈微、手腳冰冷這兩種情況,最應該特別留意,不能只根據《別錄》所說的「霍亂,吐瀉不止」就一概而論,不加區分。
劉潛江說:「白朮的功效是去除濕氣、補益氣。」那是不是只要有濕氣,就都可以用白朮呢?答案是「不」。濕氣要分寒濕和熱濕兩種。屬於寒濕的,是陽氣被陰氣壓制而無法上升;屬於熱濕的,是陰氣困在陽氣之中而無法下降。陽氣被陰氣壓制,是氣虛的表現;陰氣困在陽氣之中,是氣實的表現。氣虛就是陽虛,氣實就是陽盛。虛證和實證都和氣有關,而氣的虛實,都會導致濕氣產生。濕氣是屬於地氣。
陽氣被陰氣壓制,是因為地氣受到天氣的阻礙而無法運行;陰氣困在陽氣之中,是地氣受到天氣的侵擾而無法運行。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濕氣產生,而造成濕氣的都屬於陰。陰氣之所以會形成濕氣,根本原因都在於陽氣無法正常發揮作用。因此,虛證和實證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。虛證要補養正氣、增強氣的運行,可以用白朮、茯苓;實證要去除邪氣、增強氣的運行,可以用黃連、黃柏、梔子、黃芩。氣是由飲食中的水穀所產生,津液是由氣所化生。
當產生就產生,當轉化就轉化,怎麼會有濕氣呢?如果氣虛而無法轉化津液,就要補足陽氣,津液自然就能轉化;如果氣實而無法轉化津液,就必須先去除損傷身體的邪氣。所以,抑制陽氣就能使陰氣轉化,陰氣轉化了,津液就能運行,津液運行了,濕氣就能去除,濕氣去除了,氣也就受益了。氣和濕氣是分不開的,去除濕氣和補益氣也是不能分開的。只是補益氣和去除邪氣,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。這樣的說法,和《別錄》中記載的「增益津液,溫養脾胃,幫助消化,讓人想吃東西」的功效是相符合的。
《靈樞》〈決氣篇〉中說:「中焦接受水穀之氣,轉化成紅色,這就是血。」白朮是作用於中焦的藥物,切開後,有油脂液體且呈現紅色。因此,白朮雖然是補氣、去除濕氣的藥物,但確實對血液也有功效。而且,治療濕氣和治療血液,道理是相通的。白朮能增益津液,這和血旺盛的道理相同,也就是說,當濕氣旺盛時,脾臟就不能發揮它的作用,這樣一來,氣的清濁就無法分辨。氣的清濁無法分辨,津液又如何上升,血又如何接受氣的供應呢?
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說「白朮、黃芩是安胎的聖藥」,但卻不了解其中的道理,只知道「白朮健脾,黃芩洩熱」。但實際上,健脾洩熱的藥物,又豈止白朮和黃芩呢?婦女的疾病,大多和血液有關,更何況是懷孕,尤其需要靠氣血的調和,才能確保母子平安。懷孕初期,胎兒還沒發育完全,吸收的血液不多,導致下焦的血液旺盛,反而讓氣向上逆行,這就是妊娠嘔吐。妊娠嘔吐,會讓中焦的氣無法化為血,而變成水,這時就必須要使用白朮。
血液旺盛能導致氣旺盛,氣旺盛能產生火,黃芩可以洩氣分的火,卻不損傷血液。之後,胎兒一天天發育,吸收的血液也越來越多,血液自然會往下流動,氣也跟著往下流動。胎兒所吸收的是血液的精華,而剩下的血液和氣結合,還是會轉化成水,阻礙在腰部和肚臍之間,所以懷孕到五、六個月的時候,大多會有水腫的現象。這時又必須要使用白朮,黃芩就不需要了。《別錄》所說的「能疏通腰部和肚臍之間的血液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