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61)
本經續疏 (61)
1. 本經續疏第四卷
地榆,宿根三月內生苗,初生布地,獨莖直上,高三、四尺,對分出葉。葉似榆而稍狹細長,如鋸齒狀,青色。七月開花如椹,子紫黑色。根外黑裏紅,似柳根,道家燒作灰,能爛石。《圖經》
凡物之色,赤應火而黑應水,何以火誠赤而水無色也。人之身,氣似火而血似水,何以血反赤而氣無色也。夫亦所謂「積厚流光」耳。星星之然於燈燭,涓涓之盛於桮杓桮,俗作盃,通作杯《說文》,又何嘗赤,又何嘗黑。惟其勃發燎原,回光返照,斯不勝其赤。幽元深邃,驀地無見,乃不勝其黑。
試分之挹之,猶赤固非赤,黑亦非黑。是故,無色乃色,有色乃非色也。人色之著於形體何?莫非以赤驗火,以黑驗水,至於周流之氣血,不有火盛而血益赤,火衰而血遂淡乎?是知,有色者,係火胎水中。無色者,乃水交於火。以故,氣鼓血行,血隨氣順,為生人之符。氣違血散,血窒氣壅,為病人之本。
地榆之根,黑外赤內,水火不相入,而偏際風木之極盛時,生三月。遇風木之受制時,榮七月。不似氣血之相違,乘間插入風邪,以為病。乃轉能化風氣為生氣,以開紫黑色花,遂可驗氣已入血,血已隨氣耶?夫紫黑,固水火相間之色也。婦人乳病甚多此乳字當作「生產」解,漢以前生產皆謂為乳。
曰產後者,始自《金匱要略》也,不被風者,不痓《金匱要略》曰「新產,血虛,多汗出,喜中風,故令病痓」,痓不必皆痛,故產後痓,不必盡可以地榆治。惟痓而且痛,乃地榆所專主也。以是推之,七傷、帶下病亦非風不痛巢元方曰「婦人帶下六極之病,衇浮,則腸鳴、腹滿。
衇緊,即腸中痛。衇數,則陰中癢痛、生瘡。衇弦,則陰疼掣痛。浮緊數弦,皆有風象者也」,則地榆者,不治別因之帶下,并不治七傷、帶下病之不痛者,惟能為七傷、帶下病止痛,又可見矣。
何況血去氣散,風乘虛入而為惡肉,風乘營衛之相遭而鼓蕩為汗,金瘡被風而痛不可瘳,不皆為地榆所屬耶?《別錄》之「止膿血,諸瘻惡瘡,熱瘡,產後內塞,作金瘡膏」,皆於《本經》推類言之,惟「消酒,除消渴,補絕傷」,則其義若別有在者。然氣盛而鼓風入血,何異血虛而風乘以入。
風入而更耗其血,何異風入而大耗其津液。風橫梗於氣血之間,何異氣血之不相續。則仍是血虛氣違為根本,風氣攪擾於其間,乃為病,而治之以化風氣為生氣,致氣血使調和,得巽而相入矣。
澤蘭:味苦、**甘,**微溫,**無毒。**主乳婦內衄,中風餘疾,大腹水腫,身面四肢浮腫,骨節中水,金瘡,癰腫,瘡膿,**產後金瘡內塞。**一名虎蘭,一名龍棗,一名虎蒲。生汝南諸大澤旁。三月三日采,陰乾。防己為之使
白話文:
地榆
地榆這種植物,它的根是多年生的,在農曆三月就會長出幼苗,剛長出來的時候會匍匐在地面,然後會長出直立的莖,大約有三、四尺高。葉子是相對生長的,葉子的形狀像榆樹葉,但是稍微細長一些,邊緣呈鋸齒狀,顏色是青色的。到了農曆七月會開花,花朵像桑椹一樣,果實是紫黑色的。地榆的根,外層是黑色的,裡面是紅色的,看起來像柳樹根。道家會把地榆根燒成灰,據說可以腐蝕石頭。《圖經》裡是這樣記載的。
一般來說,紅色對應著火,黑色對應著水。但是為什麼火是紅色的,而水卻沒有顏色呢?人的身體,氣像火,血像水,為什麼血反而是紅色的,而氣卻沒有顏色呢?這其實就是所謂的「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顯現出來」。就像燈燭的火苗,剛開始很微弱,並不是紅色的;水滴剛滴出來的時候,也不是黑色的。只有當火勢蔓延,光芒照耀的時候,才會呈現紅色;只有當幽深黑暗的時候,才會呈現黑色。
如果我們把它們分開來觀察,會發現紅色並非真的紅色,黑色也並非真的黑色。所以說,沒有顏色才是顏色本來的樣子,有顏色反而不是它本來的樣子。人的膚色為什麼會呈現出來呢?這應該是通過紅色來驗證火,通過黑色來驗證水。至於體內循環的氣血,是不是因為火盛,血液就會更紅,而火衰,血液就會變淡呢?由此可知,有顏色的東西,是火在水中孕育產生的;沒有顏色的東西,則是水和火交融而成的。所以,氣推動血運行,血順著氣流動,這是人活著的表現。如果氣不順暢,血就會散亂;如果血阻塞,氣就會壅滯,這就是人生病的原因。
地榆的根,外層是黑色的,裡面是紅色的,這代表水和火沒有互相侵入,而偏偏在風木旺盛的時候,也就是農曆三月生長。遇到風木被克制的時候,也就是農曆七月開花。這和氣血之間的互相違背不同,氣血不應該趁著空隙讓風邪侵入導致疾病。地榆反而能夠將風氣轉化為生氣,並且開出紫黑色的花,這就可以驗證氣已經進入血中,血也已經順著氣在運行了嗎?紫黑色本來就是水火交融的顏色。婦女的乳房疾病非常多。這裡的「乳」字應該解釋為「生產」,因為在漢代以前,生產都稱為「乳」。
所謂的產後疾病,最早是從《金匱要略》開始提到的,如果產後沒有被風邪侵襲,就不會患上「痓」病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產後因為血虛,容易出汗,所以容易中風,導致患上『痓』病。」痓病不一定都會疼痛,所以產後患上痓病,不一定都可以用地榆來治療。只有那些患上痓病而且伴隨疼痛的,才是地榆主要治療的範圍。由此推論,七傷、帶下病也並非都是風邪引起的,而且並非所有的帶下病都伴隨疼痛。巢元方說:「婦女患帶下病,有六種極端的病症,脈象浮,則腸鳴腹脹;脈象緊,則腸中疼痛;脈象數,則陰部癢痛、生瘡;脈象弦,則陰部疼痛且有牽扯感。脈象浮、緊、數、弦,都帶有風邪的徵兆。」所以說,地榆並不是治療其他原因引起的帶下病,也不是治療不痛的七傷、帶下病,它只能治療七傷、帶下病所引起的疼痛,這也是可以看出來的。
更何況,如果血氣虛弱散失,風邪趁虛而入,就會形成惡肉;風邪侵犯到營衛之氣,就會鼓動而形成汗;金瘡傷口被風吹到就會疼痛難忍,這些不都是地榆所治療的範圍嗎?《別錄》中記載地榆「能止膿血,治療各種瘻瘡惡瘡、熱瘡,產後體內堵塞,可以做成金瘡膏」,這些都是根據《本經》推演出來的。只有「消酒、解除消渴、補充外傷」,這方面的作用似乎另有含義。但是,氣盛而鼓動風邪入血,和血虛而風邪趁虛而入,有什麼不同呢?風邪侵入,會更加消耗血液,和風邪侵入,大量消耗津液,有什麼不同呢?風邪阻礙在氣血之間,和氣血不相連貫,又有什麼不同呢?所以根本原因還是血虛氣弱,風邪在其中攪擾,才會導致疾病。治療的方法就是將風氣轉化為生氣,使氣血調和,最終讓它們融合在一起。
澤蘭
澤蘭,味道是苦的,也帶有甘甜味,藥性稍微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可以治療婦女產後體內的出血、中風後遺症、腹部積水、身體和四肢浮腫、骨節積水、金瘡、癰腫、瘡膿,以及產後金瘡體內堵塞。澤蘭又叫做虎蘭、龍棗、虎蒲。生長在汝南等地的沼澤旁邊。在農曆三月三日採摘,陰乾。防己可以作為澤蘭的輔助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