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58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58)

1. 本經續疏第四卷

此女子溼痹、死肌、不可屈伸起止行步,只源於陰中腫痛者,可以專攻其內而外自解也。凡上擾者多風,則下結者為溼;內壅者惟熱,則外溢者是風。臭之羶者,本屬風,旣已藏於根柢,則可除上冒外迸之風。味之苦者,本化燥;氣之寒者,本已熱。旣已託於體質,則可除內鬱下蔽之溼熱。

此其所致雖有兩途,然溼熱遏甚而拒風,風氣阻礙而生溼熱,在白鮮,功用原可視同一轍。此四肢不安、小兒驚癇、婦人產後餘痛之屬風,時行腹中大熱、飲水大呼欲走之屬溼熱,不妨舉一物而盡治矣。

萆薢:味苦、**甘,**平,**無毒。**主腰背痛,強骨節,風寒溼周痹,惡瘡不瘳,熱氣,傷中恚怒,陰痿,失溺,關節老血,老人五緩。一名赤節。生真定山谷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暴乾。薏苡為之使,畏葵根、大黃、茈胡、牡蠣

萆薢,作蔓生,苗葉俱青,葉作三叉,似山薯,又似綠豆葉,花有黃紅白數種,亦有無花結白子者。根黃白色,多節,三指許大。莖有刺者,根白實。無刺者,根虛輭。輭者為勝,春秋釆根,暴乾。《圖經》參《唐本》

或謂「劉潛江於萆薢,約『化陰導陽』四字為宗旨,推而廣之,誠得左右逢源之妙,不知萆薢何以為化陰導陽,而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所主,何因可以化陰導陽愈也」?予謂「能化陰者,以其或不花而實也。能導陽者,以其根多節也」。夫物之與氣,必相感化而發,又必相感化而藏。

感化之候,即其極榮之際。草木當花,非其時乎?而萆薢者,不硜硜於花,亦不硜硜於不花。即花,亦其色不一,均無礙得成歸根復命之實。味苦秉火,氣平秉金,金火相媾,其所趨向,蓋不問,可知其必在陰矣。何況節之義,為陽出於陰。陽阻於陰,而終能上出,又且迭出迭微,陰陽因得相稱。

是其象,明著於節卦,猶不可為「趨於陰而化,導於陽而伸」證耶?是故,化陰,能使陰氣化也。導陽,能使陽氣伸也。「腰背痛、骨節不強、陰痿、失溺、老人五緩」,非陰不化而陽不伸乎?「風寒溼周痹及惡瘡不瘳之熱氣,傷中、恚怒、關節老血」,非陽不伸而陰不化乎?若恃他物,則化陰者,未必能導陽。導陽者,未必能化陰。

縱兼取而竝收焉,亦已彼此各效其長,而不能一氣聯絡矣。又何以利機緘,調緩急耶?惟導陽,即以化陰。化陰,即以導陽。斯視陰陽如一氣,平偏側為太和,而止者自行,行者自利矣。

善夫潛江之言,謂萆薢為足三陰藥,而足三陰,即足三陽化原,如陽虛則陰必實,能化陰而導陽以達,詎非補陽之助乎?若陰亦不足,難遽補陽,亦惟益其陰氣,而借化陰者,以導於陽耳。更如益血,而不有此以化陰導陽,則驟補之血,不將與亢陽杆格乎?故亦須是,以轉其樞。

白話文:

這個女子患有濕痹,導致肌肉僵死,無法彎曲伸展,起立、行走都有困難,病根只因為陰部腫痛,這可以專注於治療內部病因,外部症狀自然會解除。一般來說,向上侵擾的病症多屬風邪,向下凝結的多屬濕邪;內部壅塞的多屬熱邪,向外發散的多屬風邪。氣味腥臭的,本質屬風,既然已經潛藏在根源,就可以消除向上竄犯、向外散發的風邪。味道苦澀的,本質可以乾燥濕邪;氣味寒冷的,本質已經是熱。既然病邪已經寄託在體質裡,就可以去除內部的鬱積、下部的蔽塞之濕熱。

這病症的發生雖有兩個途徑,但濕熱過盛會阻擋風邪,風氣受阻也會產生濕熱,對於白鮮皮來說,它的功效基本上可以視為相同。像四肢不適、小兒驚癇、婦女產後餘痛等屬於風邪引起的症狀,以及發作時腹中發熱、想喝水、大聲叫喊、想奔跑等屬於濕熱引起的症狀,用萆薢這一味藥就可以全部治療。

**萆薢:味苦、**甘,**性平,**沒有毒性。**主治腰背疼痛,強壯骨節,風寒濕邪引起的周身痹痛,難以痊癒的惡瘡,熱氣,**因傷致怒,陰莖萎縮,小便失禁,關節舊傷的瘀血,老人身體虛弱遲緩。又名赤節。生長在真定山谷。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薏苡是它的輔助藥,畏懼葵根、大黃、紫胡、牡蠣。

萆薢,是蔓生的植物,莖葉都是青色,葉子像三叉,類似山藥,又像綠豆葉,花有黃色、白色、紅色等幾種,也有不開花而結白色果實的。根呈黃白色,多節,大約有三根手指粗。莖有刺的,根部白色且堅實;沒有刺的,根部虛軟。軟的比較好,春天秋天採挖根部,曬乾。《圖經》參考《唐本草》。

有人說:「劉潛江用『化陰導陽』四個字來概括萆薢的功效,並加以推廣,真是運用自如。但不知道萆薢為什麼能化陰導陽,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所說的功效,又為什麼可以化陰導陽而治病?」我認為:「它能化陰,是因為它有些不開花而結果實。它能導陽,是因為它的根部有很多節。」藥物與氣,一定會相互感應轉化而發揮作用,也一定會相互感應轉化而潛藏。

感應轉化的時機,就是它最茂盛的時候。草木開花,不正是最茂盛的時候嗎?而萆薢,既不固執於開花,也不固執於不開花。即使開花,花的顏色也各不相同,但都不妨礙它結成果實、回歸根部、延續生命。味道苦澀屬火,氣味平和屬金,金火相合,其趨勢必定是走向陰。更何況「節」的意義,是陽氣從陰中發出。陽氣受阻於陰,但最終能向上發出,而且是多次發出、逐漸微弱,陰陽才能相互協調。

它的象徵,明顯地表現在節卦中,這難道不能作為「趨於陰而轉化,導向陽而伸展」的證據嗎?因此,化陰,能使陰氣得以轉化;導陽,能使陽氣得以伸展。「腰背疼痛、骨節不強壯、陰莖萎縮、小便失禁、老人身體虛弱遲緩」,不就是陰氣不轉化、陽氣不伸展的緣故嗎?「風寒濕邪引起的周身痹痛及難以痊癒的惡瘡之熱氣、因傷致怒、關節舊傷的瘀血」,不就是陽氣不伸展、陰氣不轉化的緣故嗎?如果依賴其他藥物,能夠化陰的,未必能導陽;能夠導陽的,未必能化陰。

即使同時採用多種藥物,也只是各自發揮長處,而不能使氣機連貫通暢。又怎麼能使機關靈活、調和緩急呢?只有導陽,才能化陰;化陰,才能導陽。這樣看待陰陽,才能視為一體,使偏頗的狀態轉為協調,讓停滯的自行運轉,讓運轉的更加順利。

劉潛江的說法很好,認為萆薢是足三陰經的藥物,而足三陰經,正是足三陽經的化生之源。如果陽氣虛弱,陰氣必定充實,能化陰而導陽使其通達,難道不是補陽的輔助嗎?如果陰氣也虛弱不足,不能馬上補陽,也只能先補益陰氣,再藉助化陰的作用,來引導陽氣。再如補血,如果沒有這種化陰導陽的藥物,那麼突然補入的血,不就會與亢盛的陽氣產生衝突嗎?所以也必須用它來轉動樞機,引導陰陽協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