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51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51)

1. 本經續疏第四卷

矧青者,應風;黑者,應寒,是其莖;白者,應燥,是其花。舉青與黑之精英,盡宣布於色白之花而成實,故曰「能驅風寒溼」,目之以「補精益液」,烏乎可?是故,風頭寒痛者,腦間固有風,復因寒激也。風溼、周痹、四肢拘攣痛者,風寒溼著其液,窒礙其滑澤也。惡肉、死肌者,風溼著其津,腠理遂不通也。

使腦髓津液中氣,行而不滯,去而不畱,則諸患又何能不除耶?即後人所擴充,亦可以此意會悟,而無不合矣。

元薓:味苦、**鹹,**微寒,**無毒。**主腹中寒熱,積聚,女子產乳餘疾,補腎氣,令人目明,**主暴中風,傷寒,身熱,支滿,狂邪,忽忽不知人,溫瘧灑灑,血瘕,下寒血,除胷中氣,下水,止煩渴,散頸下核、癰腫、心腹痛堅癥,定五臟。久服補虛,明目,強陰,益精。**一名重臺,一名元臺,一名鹿腸,一名正馬,一名咸,一名端。生河間川谷及冤句。三月、四月采根,暴乾。惡黃芪、大棗、山茱萸,反藜蘆

元薓,二月生苗,高四、五尺,莖方而大,作節若竹。色紫者,有細毛。葉生枝間,四四相值,形似芍藥。七月開花,白色或淡紫色,花端叢刺,刺端有鈎,最堅且利。八月結子,黑色。一種,莖方而細,色青紫,葉似脂麻對生,又尖長似槐、柳,邊有鋸齒,開花青白,子黑褐,亦如其時。根都科生,一根五、七枚,生時青白,乾即紫黑。《本草述》

大寒者,固密嚴厲之寒,火氣遇之則折;微寒者,輕揚飄灑之寒,火氣遇之則化。苦,發氣者也;鹹,洩氣者也。元薓,味苦鹹而氣微寒,故能於火氣之鬱伏者,發而化之;散漫者,洩而化之。其所由然,則以其根生時青白,乾即紫黑耳。青白者,萬物成始成終之色也,乃忽發紫赤之莖,見水火之互形,寒熱之錯雜。

且其葉,衝決四出;其花,鈎棘堅利,徒具傷害之態,絕無沖和之概向。所謂「成始成終」者,竟成寒熱交戰之禍災,將不獲其終。幸而火旣西流,露已降白,鈎棘堅利之花,仍為肅降形色而結實,不赤不紫,獨得為黑,則無成有終者在此。即其根生則青白,乾則變黑者,義亦在此矣。

其在於人,青者,溫升也;白者,肅降也。溫升之氣媾於上,則為肅降之資,以歸於腎。倘上媾而不為之化,新者不化,陳者遂不能復上,陳陳相因,積聚於中。是其氣發於陰而亂於陽,出於血分而交互於氣分,故在婦人產乳之後尤多有之。惟宣其飄灑輕揚之化,則降者自降,歸者自歸。

是元薓之功,《本經》所謂「補腎氣」者,在此;《別錄》所謂「定五臟」者,亦在此矣。

盧子繇曰「元薓味苦,為已向於陽;氣寒,為未離於陰。云『補腎氣』者,是補腎氣作用之樞機,非補腎臟主藏之形質也」,劉潛江曰「元薓所療,皆本於氣之化熱,故為熱所結之氣,不限上下,不分虛實,皆可肅清矣」。夫實為邪實,除邪不能全藉元薓,則假元薓化氣之并於邪者;虛為正虛,補虛尤不可全藉元薓,則假元薓助氣之歉於正者。

白話文:

更何況,青色對應風邪,黑色對應寒邪,這說的是植物的莖;白色對應乾燥,這說的是植物的花。它汲取青色和黑色的精華,全部展現在白色的花朵上,最後結成果實,所以說它「能驅風寒濕」,並稱它「補精益液」,這難道可以嗎?因此,風頭寒痛的人,腦部本來就有風邪,又因為受到寒邪的刺激。風濕、關節痠痛、四肢拘攣疼痛的人,是風寒濕邪侵入體液,阻礙了體液的潤滑。惡肉、死肌的人,是風濕停留在體液中,導致皮膚紋理不通暢。

如果能使腦髓、津液、中氣運行順暢而不停滯,排出而不留下,那麼各種病痛又怎麼不能消除呢?後人所擴充的理論,也可以從這個思路去理解,就沒有不符合的地方了。

**元參:味苦、鹹,性微寒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腹中寒熱、積聚,婦女產後疾病,能補腎氣,使人眼睛明亮。**主要治療突然中風、傷寒、發熱、胸部脹滿、狂躁、神志不清、溫瘧發冷、血瘕、下焦寒冷、排除胸中氣滯、利水消腫、止煩渴、散頸部淋巴結腫大、癰腫、心腹疼痛堅硬的腫塊,安定五臟。長期服用可以補虛、明目、強壯陰氣、增益精氣。**又名重台,**又名元台,又名鹿腸,又名正馬,又名咸,又名端。生長在河間的溪谷和冤句。三月、四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忌與黃芪、大棗、山茱萸同用,與藜蘆相反。

元參,二月長出幼苗,高四、五尺,莖是方形而粗大,有像竹子一樣的節。莖呈紫色的,有細毛。葉子生長在枝條之間,四片相對而生,形狀像芍藥。七月開花,白色或淡紫色,花端有叢生的刺,刺端有鈎,非常堅硬銳利。八月結果,黑色。另一種,莖是方形而細小,顏色青紫色,葉子像脂麻一樣對生,又尖又長像槐樹、柳樹的葉子,邊緣有鋸齒,開青白色的花,結黑褐色的子,時間也差不多。根部都是叢生,一棵有五、七個根,生長時青白色,乾燥後就變成紫黑色。《本草述》記載

極寒的寒邪,是堅固嚴厲的寒冷,火氣遇到它就會被折損;微寒的寒邪,是輕揚飄散的寒冷,火氣遇到它就會被化解。苦味,能使氣機發散;鹹味,能使氣機下洩。元參,味苦鹹,氣微寒,所以能使被鬱伏的火氣發散而化解,也能使散漫的火氣下洩而化解。之所以能這樣,是因為它的根生長時是青白色,乾燥後就變成紫黑色。青白色,是萬物開始和結束的顏色,卻突然出現紫紅色的莖,這代表水火的互相交織,以及寒熱的錯雜。

而且它的葉子,向四方衝破而出;它的花,有鈎刺又堅硬銳利,只有傷害的形態,完全沒有沖和的跡象。所謂「成始成終」,最後卻形成了寒熱交戰的禍端,將不能善終。幸好火氣西沉,露水降臨,鈎刺堅利的花,仍然轉化為肅降的形態而結成果實,顏色不紅不紫,獨自變成黑色,這就代表有始有終了。它的根生長時是青白色,乾燥後變成黑色,道理也是在這裡。

對應到人體,青色,代表溫升;白色,代表肅降。溫升的氣機交合於上,就能為肅降提供資助,最終歸於腎。如果上部的氣機交合而不能化解,新的東西不能化解,舊的東西就不能上升,陳舊的東西相互累積,就會積聚在體內。這是氣機發於陰而亂於陽,出於血分而交錯於氣分,所以在婦女產後尤其多見。只有宣發輕揚的化解之氣,才能讓下降的氣機自然下降,該歸位的氣機自然歸位。

這就是元參的功效,《本經》所說的「補腎氣」,指的就是這個;《別錄》所說的「安定五臟」,也是指這個道理。

盧子繇說「元參味苦,說明它已經偏向陽;氣寒,說明它還未完全脫離陰。說它能『補腎氣』,是補腎氣作用的樞機,而不是補腎臟主藏的實質」,劉潛江說「元參所治療的疾病,都是基於氣的化熱,所以因為熱所導致的氣結,不論上下、不分虛實,都可以用它來清除」。實際上,邪氣盛實,單靠元參不能完全去除邪氣,需要借助元參來化解與邪氣相併的氣;正氣不足,單靠元參也不能完全補虛,需要借助元參來幫助氣機不足的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