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46)
本經續疏 (46)
1. 本經續疏第三卷
穀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洩澤,補益腦髓,肌膚潤澤,是為液。液屈伏於極內,津宣發於極外。故生津之物,若蔗、梨、菱、藕,其汁易出,與胡麻之液,非磨蒸擠壓,不得出者,不同也,又烏能除煩、止渴哉?雖然,參《別錄》所主而稔其有互相關會者,蓋津比於氣,液比於血,故氣行則津隨,津至則氣達;液充則血盛,血衰則液耗。然觀奪血無汗,奪汗無血,血原未嘗不能濟津之不繼。
滲灌谿谷,滑澤骨節,血又烏得不浥液之有餘。此金瘡血去濇痛者,用胡麻止痛,是引液以補血之脫也。傷寒、溫瘧大吐後,用胡麻治虛熱羸困,是引血濟津而使與液相噓吸也。二者勢雖不同,而理則一,一者何因?陰去而陽遂困也,是仍不外冠首之「傷中虛羸」句矣。若夫青蘘,自較其實輕浮而達外,藉其潤澤宣發,以滑利邪氣之痹而不行。
是可知,其風寒溼痹,必腠膚燥濇,而久駐不解者。
白冬瓜:味甘,微寒。主除小腹水脹,利小便,止渴。白瓜子:味甘,平、**寒,無毒。**主令人悅澤,好顏色,益氣,不飢。久服,輕身,耐老。主除煩滿、不樂。久服,寒中。可作面脂,令面澤。一名水芝,一名瓜子。上旣標白瓜子矣,此處何又有是句,上下必有衍文。生嵩高平澤。冬瓜仁也,八月采。
冬瓜,三月生苗,引蔓,大葉,圓而有尖,莖葉皆有刺毛。六、七月開黃花,結實大者,徑尺餘,長三、四尺,嫩時綠色有毛,老則蒼色有粉。其皮堅厚,其肉肥白,其瓤白虛如絮,可浣練衣服,其子在瓤中成列。霜後采之。《綱目》
劉潛江謂「冬瓜、苦瓠皆行水,僅有宣陽達陰之分」,予則謂「兩物已大相逕庭,兩物所治,尤不可同日語」。蓋苦瓠苦寒,冬瓜甘寒;苦瓠之肉能乾,冬瓜之肉不能乾;苦瓠用瓤子,冬瓜用肉,其意固迥別矣。苦瓠治大水、四支面目浮腫,冬瓜治小腹水脹。浮腫與水脹,固皆氣水兼病,然浮腫在外,水脹在內,且一能上及面目,一祇下在小腹,不又分隔天淵。
況一曰「下水,令人吐」,可見其水,不擇大小便而下,猶或不及,則在上者,并自吐去,是其急疾何如。一曰「利小便,止渴」,可見必化其水,小便始利,而當其化時,猶能泌其清者,上朝為津,是其宛轉若何,而可一律視之歟?蓋凡物之津潤者,類不堪久藏,惟此屆冬方釆之物,自然經歲不至浥爛,譬如醃菹乾肉,必以冬成,方得經久耳。
然用其外廓而能化在內之氣與水,何故?夫冬瓜初實,其瓤亦如一切瓜瓠,裹大津液,充滿無間,及其飽經霜露,瓤子空懸於中,其津液旣未外洩又非內耗,乃盡浥於肉中,而晝受暴煉,夕蔭露漿,已盡拔其浮濁,乃獨畱其精純,斯能久而不壞也。人身津氣在肌肉間者,非衛氣而何?衛氣者起於下焦,上行以護衛一身,剽悍急疾,晝夜五十周,不自暫駐。冬瓜者,旣挹小腹間水中之氣,行於肌肉,隨衛氣敷布,且能上止其渴矣。
白話文:
[本經續疏第三卷]
食物進入體內,氣充足,濕潤的物質會流注到骨骼,骨骼活動時會舒展或收縮,並排泄濕潤的物質,這能滋養腦髓,使肌膚潤澤,這些都稱為「液」。液體潛藏在身體的最深處,而津液則向外發散。所以,能產生津液的食物,像是甘蔗、梨子、菱角、蓮藕,它們的汁液容易取出;而像胡麻的液體,若不經過研磨、蒸煮、擠壓,就無法取出,這兩者是不同的,怎麼能用胡麻來解除煩躁、止渴呢?
雖然如此,參照《別錄》所記載的,並仔細探究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,可以發現津液類似於氣,液體類似於血。所以,氣的運行會帶動津液的產生,津液充足則氣能暢達;液體充盈則血液旺盛,血液衰弱則液體耗損。然而觀察失血過多時不會出汗,出汗過多時不會失血,可知血液原本就能夠補充津液的不足。
體液滲透到經絡之間,潤滑關節,血液又怎麼可能不靠液體的滋養?這就像金瘡出血疼痛時,使用胡麻可以止痛,是因為藉由胡麻引導液體來補充失血的緣故。傷寒、溫病大吐後,用胡麻來治療虛熱、身體虛弱,是因為藉由胡麻引導血液來滋養津液,使它們互相協調。這兩種情況雖然不同,但道理是一樣的,都是因為陰氣虧損而導致陽氣困乏,這仍然不脫離前面所說的「傷中虛羸」的範疇。至於青蘘,它本身就比較輕浮且易達於外,藉由其潤澤宣發的特性,可以滑利邪氣,使其無法滯留。
由此可知,風寒濕痹的產生,必定是皮膚乾燥粗糙,且久久不解。
**白冬瓜:**味甘,性微寒。主要功效是消除小腹水腫,利小便,止渴。**白瓜子:**味甘,性平,或微寒,無毒。主要功效是使人容光煥發,氣色好,增強氣力,不易感到飢餓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還能消除煩悶、不快樂的情緒。長期服用,會使身體感到寒冷。可以製作面脂,使面部有光澤。它又被稱為水芝、瓜子。前面已經提過白瓜子了,這裡為何又出現相同的句子,上下文必定有重複之處。生長於嵩山的平原。冬瓜仁,於八月採收。
**冬瓜:**三月長出幼苗,藤蔓延伸,葉子大而圓帶尖,莖葉都長有刺毛。六、七月開黃花,結的果實大的直徑超過一尺,長三、四尺,嫩的時候是綠色的,有毛,老的時候是蒼白色,表面有粉狀物。它的皮堅硬厚實,果肉肥厚潔白,瓜瓤白而鬆軟像棉絮,可以洗滌衣物,種子在瓜瓤中成排排列。霜降後採收。《本草綱目》
劉潛江認為「冬瓜和苦瓠都可利水,只是在於宣發陽氣和疏通陰氣有所區別」,我認為「這兩者有很大的差異,它們所治療的疾病也大不相同」。因為苦瓠性苦寒,而冬瓜性甘寒;苦瓠的果肉能曬乾,冬瓜的果肉不能曬乾;苦瓠用瓜瓤,冬瓜用果肉,它們的用法本質上就不同。苦瓠治療大水腫、四肢和面部浮腫,冬瓜治療小腹水腫。浮腫和水腫都是氣和水同時引起的疾病,但浮腫在身體外部,水腫在身體內部,而且一個可以影響到面部,一個只在小腹,它們的區別非常明顯。
況且一個說「排出水液,令人嘔吐」,可見其排出的水液,不論大小便都排出,如果來不及排出,就會從上面吐出來,可見它藥效的急迫。一個說「利小便,止渴」,可見它必須先轉化水液,小便才會通暢,並且在轉化水液的時候,還能將清的部分輸送到上方成為津液,可知它作用的溫和。怎麼能將兩者等同視之呢?一般來說,凡是含有津液潤澤的物質,都不容易久存,只有這種在冬天採收的果實,自然可以經年不壞,就像醃製的鹹菜和肉乾,一定要在冬天製作,才能夠長時間保存。
然而用冬瓜的外皮就能夠轉化體內的水氣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冬瓜剛結果的時候,它的瓜瓤也像其他的瓜類一樣,包裹著大量的津液,充滿整個內部,等到它經歷霜露的洗禮後,瓜瓤空懸在中間,它的津液既沒有向外散失,也沒有在內部被消耗,而是全部滋潤到果肉之中,白天接受太陽的曝曬,晚上又吸收露水,已經去除了所有的浮濁之氣,只留下精純的部分,所以才能夠久存不壞。人體肌肉之間的津氣,不就是衛氣嗎?衛氣從下焦開始,向上運行以保護全身,它運行快速而強悍,晝夜運行五十周,不會有片刻的停留。冬瓜,它既能吸收小腹水中的氣,又能將其輸送到肌肉之間,跟隨著衛氣一起運行,並能止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