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44)
本經續疏 (44)
1. 本經續疏第三卷
能於精中益氣以交陽,則志之強,耳之聰,目之明,正有不期然而然者。特精盈而氣不能攝之以交於陽者,則可;精不足而有是,則無益矣。
蓬蘽:味酸、鹹,平,**無毒。**主安五藏,益精氣,長陰,令人強志,倍力,有子,**又療暴中風,身熱,大驚。**久服,輕身,不老。一名覆盆,一名陵蘽,一名陰蘽。生荊山平澤及冤句。覆盆子:味甘,平,無毒。主益氣,輕身,令髮不白。五月采。
蓬蘽用根,覆盆子用實,本係一類而有二種。一種藤蔓繁衍,莖有倒刺,逐節生葉,葉大如掌狀,類小葵,面青背白,厚而有毛。六、七月開花小白,就蔕結實,三、四十顆成簇,生則青黃,熟則紫黯,微有黑毛,狀如熟椹而扁。冬日苗葉不彫,雖枯敗而枝梗不散者,蓬蘽也。
一種蔓小於蓬蘽,亦有鈎刺,一枝五葉,葉小而面背皆青,光薄無毛,開白花,四、五月結實,亦小於蓬蘽而稀疏,生青黃,熟烏赤,亦頗同。冬月苗彫者,覆盆也。參隱居《綱目》
蓬之義為叢《山海經》〈海內經〉「元狐蓬尾」注,短而不暢《莊子》〈逍遙遊〉、《釋文》引向注,非直達者也《莊子》〈逍遙遊〉「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」注。纍,係也《漢書》〈司馬遷傳〉集注。案蘽,《爾雅疏》所引本草皆作蘽,《詩》「樛木,葛藟纍之,南有嘉魚,甘瓠纍之」《釋文》皆云作蘽。
蓬蘽猶蓬累,蓬累猶扶持《史記》〈老莊申韓列傳〉「則蓬累而行」索隱,謂其短曲相簇《圖經》云「苗短不盈尺」,牽引連屬,作互為扶持之狀也。其莖,㦸刺外銳,體質內柔。其葉,厚而有毛,凌冬光澤。其花白,其氣平,是皆有合於金之降。金降者,火必隨。故所結之實,先青黃而後紫黯,味且酸鹹,又甚有合於金曳火以歸水,水承火以滋木矣。
金降火歸,水溫木茂,上下之轉旋順常,根柢之精神牢固,不可不曰「安五臟、益精氣」矣。五藏安,精氣益,自然火凝於水而志強,水資於火而力倍,長陰有子,特餘事耳。曰「療暴中風、身熱、大驚」者,《別錄》恐人徒認為補益之品,無與於外感而言之也。蓋根固主發,如上功能,雖皆比於斂藏,然以發為藏,決不至連邪氣而胥斂之矣。
「暴中風、身熱、大驚」,則邪客於外,氣因誤治而亂於中也。譬如太陽燒鍼則驚,少陽吐下則驚,是邪已被劫而零落僅存矣。即用是,以安擾亂之氣,而不助未盡之邪,雖於龍骨、牡蠣外,別樹一幟,又何恧焉。特當析其火不歸土,陽不就陰,斯屬龍骨、牡蠣,若氣不歸精,則屬是,可耳。
至覆盆子,雖與是同類異物,然體狀之同,固不能該其吸受之異。吸受之異,卻善承其秉賦之同,則其根於發中寓藏,而子即於藏中用發。夫其體狀不異,花色、實色竝同,惟一結實於三秋,一成熟於五夏,則根之發,不能禁其子之收,而收之盡為作用於下。
白話文:
如果能從精氣中提升陽氣,使其相互交融,那麼人的意志就會堅強,聽覺會靈敏,視力會清晰,這都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。但如果精氣充足卻無法與陽氣交融,那還可以;但如果精氣不足還想這樣做,那就沒有幫助了。
**蓬蘽:味道酸、鹹,性平,**無毒。**主要能安定五臟,增益精氣,滋養陰氣,使人意志堅強,力氣倍增,容易生育,**還可以治療突然中風、身體發熱、驚恐。**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**它還有別名叫做覆盆,又名陵蘽,也叫陰蘽。生長在荊山的平地和沼澤以及冤句這個地方。覆盆子:味道甘甜,性平,無毒。主要能增益氣血,使身體輕盈,讓頭髮不變白。在五月採摘。
蓬蘽用的是根,覆盆子用的是果實,本來屬於同一類卻有兩種。其中一種藤蔓生長茂盛,莖上有倒刺,每節都長葉子,葉子像手掌一樣大,形狀像小葵花,正面青色背面白色,厚實而且有毛。六七月開白色小花,花托結實,三四十顆聚集成簇,生的時候是青黃色,熟了就變成紫黑色,表面有細小的黑毛,形狀像成熟的桑葚但是扁平。冬天枝葉不凋零,雖然枯敗但是枝梗不散開的是蓬蘽。
另一種藤蔓比蓬蘽小,也有鉤刺,一枝長五片葉子,葉子比較小,正面背面都是青色,光滑而且薄沒有毛,開白花,四五月結實,也比蓬蘽小而且稀疏,生的時候是青黃色,熟了變成烏紅色,和蓬蘽也很像。冬天枝葉凋零的是覆盆。這些可以參考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的記載。
蓬的意思是叢聚。《山海經》〈海內經〉「元狐蓬尾」的注釋說,蓬是短而不暢通的。《莊子》〈逍遙遊〉、《釋文》引用向秀的注釋,說蓬不是直達的。《莊子》〈逍遙遊〉「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」的注釋。纍,是連繫的意思。《漢書》〈司馬遷傳〉的集注。根據考證,蘽,《爾雅疏》引用的本草書都寫作蘽,《詩經》說「樛木,葛藟纍之,南有嘉魚,甘瓠纍之」的《釋文》也都寫作蘽。
蓬蘽就像蓬累,蓬累就像相互扶持。《史記》〈老莊申韓列傳〉說「則蓬累而行」,索隱的解釋是說它短曲相簇。《圖經》說「苗短不盈尺」,就是牽引連屬,呈現出互相扶持的樣子。它的莖,刺外尖銳,但本身體質是柔和的。它的葉子,厚而有毛,冬天還能保持光澤。它的花是白色的,它的氣味平和,這些都符合金氣下降的特性。金氣下降,火氣必定跟隨。所以它結的果實,先是青黃色,然後變成紫黑色,味道是酸鹹的,這也符合金氣牽引火氣回歸水,水承載火氣滋養木的特性。
金氣下降,火氣歸於水,水溫潤而使木茂盛,上下運行順暢,根基的精神就牢固,這可以稱得上是「安定五臟,增益精氣」了。五臟安定,精氣增益,自然而然火氣凝聚於水而使意志堅強,水資助火氣而使力氣倍增,滋長陰氣使容易生育,都只是附帶的效果。說它能「治療突然中風、身體發熱、驚恐」,《別錄》是擔心人們只把它當成補益的藥物,而忽略它在外感方面的作用。因為根固而能發散,如上面所說的功能,雖然都類似於收斂,但因為它是從發散來收斂,所以不會連帶邪氣一起收斂。
「突然中風、身體發熱、驚恐」,是因為邪氣侵襲體外,氣因為錯誤的治療而紊亂。比如太陽經受熱針刺激就會驚恐,少陽經吐瀉也會驚恐,這都是邪氣已經被去除而只剩下一點點了。這時用蓬蘽,可以安定紊亂的氣,而不會助長殘留的邪氣,這與龍骨、牡蠣不同,也無可厚非。只是要分辨清楚,如果屬於火不歸土,陽不歸陰的情況,那應該用龍骨、牡蠣,如果屬於氣不歸精的情況,那用蓬蘽就可以。
至於覆盆子,雖然和蓬蘽屬於同類但物質不同,但它們的形狀相同,就不能包括它們吸取物質的不同之處。吸取物質不同,卻又善於承繼它們秉性相同之處,那就是它們的根在發散中蘊藏,而果實則在蘊藏中發散。它們的形狀沒有差別,花色、果實顏色也相同,只是覆盆子在秋季結果,在夏季成熟,這就說明根的發散不能阻止果實的收斂,而收斂是為了向下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