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38)
本經續疏 (38)
1. 本經續疏第三卷
牛黃:味苦,平,**有小毒。**主驚癎,寒熱,熱盛,狂痓,除邪逐鬼,療小兒百病、諸癎熱、口不開、大人狂癲,又墮胎。久服,輕身,增年,令人不忘。生晉地平澤。於牛膽得之,陰乾百日,使自燥,無令見日月光。人薓為之使,得牡丹、菖蒲,利耳目,惡龍骨、地黃、龍膽、蜚蠊,畏牛䣛䣛,膝本字
凡牛有黃,則身上夜有光,眼如血色,時復鳴吼,恐懼人。又好照水,人以盆水承之,伺其吐出,乃喝迫之,即墮水中取得。形如雞子黃,重疊可揭拆成片,輕虛而氣香者,佳。《圖經》
方春疫癘,牛飲其毒,則結為黃;和氣流行,則牛無黃,宗忠簡之言是也《宋史》〈本傳〉澤知萊州中,使索牛黃…澤云云。然黃非為牛病者,特為牛禦病耳。是何以然?蓋疫癘之著物,必乘其瑕,而不攻其堅。故凡志意僻,則入於內;筋骨弛,則薄於外。惟牛,則穿勒內御,能順而不能僻;鞭策外加,能健而不能弛,乃口鼻卻已噓吸。
夫邪,并不得出入,其不適為何如?然以內與外相較,其性順而力健,故病駸駸欲入於內。觀其多鳴吼、恐懼人,可知也。乃以其用力最純,始終無間。健能資順,而順不愆於度;順能隨健,而健得循其常。是邪欲入,終不能入;欲出,終不能出。而順與健,早已撮其精氣之英華,鎮於中以消弭之,則黃是已。
人身之病寒熱、熱盛,外因也;驚癇狂痓,內因也。惟其志意有僻,是以外因得乘;惟其外因已乘志意,是以情智乖舛;惟旣情智乖舛,而肢體有愆常度,是以不可但攻六淫而遺內患。譬如傷寒,亦有從寒熱而熱盛,因熱盛而譫妄狂走者,然終不兼驚惕、瘛瘲、背強反張也。
夫然,則凡病如傷寒,而其來不驟,如昏讝而肢體牽縮者,牛黃之所主也。
白膠:味甘,平、**溫,無毒。**主傷中,勞絕,腰痛,羸瘦,補中,益氣,婦人血閉、無子,止痛,安胎,**療吐血、下血、崩中不止、四肢酸痛、多汗淋露、折跌傷損。**久服,輕身,延年。一名鹿角膠。生雲中。煮鹿角作之。得火良,畏大黃
鹿角寸截,外削粗皮,內去淤血,浸滌極淨,熬煉成膠。浮越囂張之氣,頑梗木強之資,一變而為清純和緩。凝聚膠固,自然其用在中。收四出浮游之精血,鍊純一無雜之元氣,於以為強固之基,施化之本也。試舉一端而言,如《本經》以之主婦人血閉,《別錄》以之療崩中不止,治閉宜通,治崩宜塞,一物耳,云何通塞竝擅?不知腎者主水,聚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,故五臟盛乃能瀉。五臟盛而不瀉,五臟不盛而瀉,五臟不盛而不瀉,皆病也。
以故,不瀉者,正所以成其瀉;瀉者,必早有不瀉者可恃。血非水屬歟?以止崩中為通月閉初基,又焉得為竝擅。若以為竝擅,則通閉與安胎,腰痛與肢疼,多汗與淋露,吐血與下血,皆不容兼有其功。總推極其兩端,以令人得所主腦耳。鹹能收集津液,甘善敷布精微,鹿角之鹹,旣成白膠,則轉而甘。
白話文:
牛黃:
味道苦,性質平和,帶有微小的毒性。主要治療驚風抽搐、發冷發熱、高熱、狂躁抽搐,驅除邪氣和鬼魅,治療小兒各種疾病、各種驚風發熱、口不能張開,以及成人癲狂。還有墮胎的作用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,使人不易忘事。產於山西平原地區。從牛膽中取得,陰乾一百天,使其自然乾燥,不要讓它見到日月光。人參是它的輔助藥,和牡丹、菖蒲一起使用可以增進耳聰目明。它忌諱龍骨、地黃、龍膽、蜚蠊,害怕牛膝。
凡是牛有牛黃的,身上夜晚會有光芒,眼睛如同血紅色,時常會鳴叫吼叫,讓人感到恐懼。而且喜歡照水,人們就用盆盛水來接它,等它吐出牛黃後,就趕緊把它抓起來,就能從水中取得。形狀像雞蛋黃,層層疊疊可以剝開成片,輕而虛鬆,氣味芬芳的,是上品。《圖經》
當春天發生瘟疫時,牛飲用了帶毒的水,就會結成牛黃;當天氣平和流暢時,牛就沒有牛黃,宗忠簡的說法是正確的。《宋史》〈本傳〉記載,澤在萊州時,奉命尋找牛黃...澤是這樣說的。然而,牛黃並不是因為牛生病而產生的,而是牛用來抵抗疾病的。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瘟疫侵襲物體時,一定會趁其虛弱,而不攻擊強壯。所以凡是意志偏邪的,就會從內部侵入;筋骨鬆弛的,就會從外部侵入。只有牛,內有筋骨約束,能順應而不能偏邪;外有鞭打督促,能健壯而不能鬆弛,只是口鼻呼吸而已。
這樣一來,邪氣就無法出入,這種不適應感會是怎樣的呢?然而,從內外相比,牛的本性順應而力量強健,所以疾病就急著想要進入體內。觀察牠經常鳴叫吼叫、恐懼人的樣子,就可以知道了。這是因為牠的力量最純粹,始終沒有間斷。健壯能夠幫助順應,而順應不會超過限度;順應能夠隨著健壯,而健壯能夠遵循常規。這樣,邪氣想進入,終究不能進入;想出來,也終究不能出來。而順應和健壯,早就凝聚了精氣的精華,鎮守在身體中心來消除疾病,這就是牛黃。
人體的疾病,如發冷發熱、高熱,是外在因素引起的;驚風抽搐、狂躁抽搐,是內在因素引起的。因為意志偏邪,所以外在因素才能趁虛而入;又因為外在因素已經侵入意志,所以情緒和理智就會錯亂;又因為情緒和理智錯亂,肢體就會出現不正常的狀況,所以不能只治療外在的風寒暑濕等,而忽略了內在的問題。例如傷寒,也會從發冷發熱發展到高熱,因高熱而說胡話、狂奔亂跑,但始終不會伴隨驚恐、抽搐、背部僵硬反張等症狀。
因此,凡是像傷寒,但發病不突然,像昏迷胡言亂語且肢體收縮的,都是牛黃主要治療的病症。
白膠: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溫潤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因勞累過度造成的虛損、腰痛、身體消瘦,可以補養身體中氣,增強體力,治療婦女月經閉止、不孕,還能止痛、安胎,治療吐血、下血、月經崩漏不止、四肢酸痛、多汗淋漓、跌打損傷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又名鹿角膠。產於雲中地區。用鹿角熬製而成。得到火的輔助效果更好,忌諱大黃。
鹿角切成小段,刮去外面的粗皮,去除裡面的瘀血,浸泡清洗乾淨,然後熬製成膠。把浮躁囂張的氣息,頑固僵硬的物質,轉變成清純和緩的性質。凝聚成膠狀,它的作用自然在於調和。收集四處發散的精血,煉成純一無雜的元氣,用它來作為強壯身體的基礎,施展造化的根本。舉一個例子來說,《本經》用它來治療婦女月經閉止,《別錄》用它來治療月經崩漏不止,治療閉止宜用疏通,治療崩漏宜用收澀,明明是一種藥物,為什麼能同時兼具疏通和收澀的作用呢?這是因為腎臟主管水液,匯集五臟六腑的精華並儲藏起來,所以五臟強盛才能正常排洩。五臟強盛而不排洩,五臟不強盛卻排洩,五臟不強盛也不排洩,都是疾病的表現。
因此,不排洩的,正是為了促成排洩;排洩的,必定有先前不排洩的狀況可以依賴。血液不是也屬於水液嗎?以止住崩漏作為疏通月經閉止的初級階段,又怎麼能說是同時兼具兩種作用呢。如果認為是同時兼具,那麼疏通月經閉止和安胎、腰痛和肢體疼痛、多汗和淋漓、吐血和下血,都不能同時兼有其功效。總之,是推到這兩種作用的極端,來讓人明白它所主要的作用罷了。咸味能收集津液,甘味能很好地散布精微,鹿角的咸味,在製成白膠後,就轉變為甘味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