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34)
本經續疏 (34)
1. 本經續疏第三卷
武進鄒澍學
上品,木五味,獸三味,蟲六味,果四味,穀二味,菜三味。
桑上寄生:味苦、**甘,**平,**無毒。**主腰痛,小兒背強,癰腫,安胎,充肌膚,堅髮齒,長鬚眉,**主金瘡,去痹,女子崩中,內傷不足,產後餘疾,下乳汁。**其實,明目,輕身,通神。一名寄屑,一名寓木,一名宛童,一名蔦。生宏農川谷。桑樹上,三月三日采莖,陰乾。
桑寄生,從桑枝節間生,葉似橘而厚輭,莖似槐枝而肥脆。三、四月開花,黃白色。六月、七月結實,黃色,如小豆。斷其莖,色深黃。擠其實,中有稠黏者為真。《圖經》
寄生必假桑之餘氣而成耶?何他樹亦有寄生,枝葉狀態如一也。凡樹皆有寄生,枝葉狀態如一,則應自有種。然未見有不寄他樹能自獨生者,此蓋猶人婉孌柔媚,而無特操,不能自立者,故《爾雅》載其別字曰「宛童」。然托身得地,亦能有所作為,故張隱庵謂為餘氣寄生之物,善治餘氣寄生之病。
若肌膚為皮肉之餘,齒為骨之餘,髮眉鬚為血之餘,胎為身之餘,而能充之、堅之、長之、安之,是亦最善體會矣。予則更有說焉,果木截接,不能兩生,此則旣有寄生,復不礙樹。蓋截接者,出於人力之勉強;寄生者,出於天地之自然。勉強者,原欲竭滋液以奉所接;自然者,僅分餘波以資所寓。
然其力出於本根,則一也。人身本根,非腎而何?以能滋贅疣之物,而主腰痛及小兒背強。是又可知,此腰痛背強,非因乎虛,非因乎痹,乃腎中滋液不敷布,以潤所當潤,資所當資,而畱於中,反礙氣之流行矣。得此婉孌柔媚之物,本專為寄豭者引其氣豭,牡豬,使潤所當潤,資所當資,豈不兩俱安善哉?然何以必欲得在桑上者?夫桑,本柔涼潤澤。
其氣,上及巔頂,旁抵四肢,觀《圖經》述桑枝,本主「上氣、眼運、肺氣、欬嗽、徧體風癢、乾燥、水氣、腳氣、風氣、四肢拘攣」,再以其上所寄生者而推之。是必尤能發其餘澤,以溉其所贅矣。托滋液而團結於上者,非目而何?其實主明目,毋容詳釋也。
杜仲:味辛、**甘,**平、**溫,無毒。**主腰脊痛,補中,益精氣,堅筋骨,強志,除陰下癢溼、小便餘瀝,**腳中酸疼,不欲踐地。**久服,輕身,耐老。一名思仙,一名思仲,一名木緜。生上虞山谷及上黨漢中。二月、五月、六月、九月采皮。惡蛇蛻皮、元薓
杜仲,木高數丈。葉如辛夷,亦類柘。其皮類厚朴,折之,內有白絲相連,江南人謂之檰。《圖經》
杜仲之治,曰「主腰脊痛」,別於因風寒溼痹而為腰脊痛也。曰「補中、益精氣、堅筋骨、強志」,以能主腰脊痛而究極言之也。蓋木皮之厚,無過於杜仲,猶人身骨肉之厚,無過於腰脊。木皮皆燥,獨杜仲中含津潤,猶腰脊之中實藏腎水。腎者,藏精而主作強,此所以得其敦厚津潤,以補其中之精,竝益其精中之氣,而痛自可已。
白話文:
本經續疏第三卷:
武進鄒澍學說:
上品藥材包含木本五種、獸類三種、蟲類六種、果類四種、穀類兩種、菜類三種。
桑上寄生:味苦甘,性平,無毒。主治腰痛、小兒背部強直、癰腫、安胎、滋養肌膚、使頭髮堅固、牙齒堅固、鬚眉濃密,主治金瘡、去除痹症、女子崩漏、內傷不足、產後餘疾、促進乳汁分泌。其果實可以明目、輕身、通神。別名寄屑、寓木、宛童、蔦。生長在弘農川谷的桑樹上,三月三日採集莖枝,陰乾。
桑寄生生長在桑樹枝節之間,葉片像橘葉但較厚軟,莖枝像槐樹枝但較肥脆。三、四月開花,花色黃白。六月、七月結果,果實黃色,如小豆般大小。折斷莖枝,顏色呈深黃色。擠壓果實,裡面有粘稠物質才是正品。《圖經》記載。
寄生是否依賴桑樹的餘氣而生?為什麼其他樹木上也有寄生植物,其枝葉形態都相似呢?凡是樹木都會有寄生植物,其枝葉形態都相似,則應有其自身的種子。然而,尚未見到有不寄生於其他樹木而能獨立生長的寄生植物,這就像女子溫柔嫵媚,卻缺乏特殊的才能,不能自立一樣,所以《爾雅》記載其別名為「宛童」。然而,寄生植物依附於其他植物生存,也能有所作為,所以張隱庵將其稱為依附餘氣而生的植物,善於治療因餘氣而生的疾病。
如果肌膚是皮肉的餘分,牙齒是骨骼的餘分,頭髮、眉毛、鬍鬚是血液的餘分,胎兒是身體的餘分,而桑寄生能滋養、堅固、生長、安穩這些部位,這也體現了它最善於調和的特性。我還有另外一種看法,果樹嫁接,不能同時存活兩種植物,而寄生植物則不同,它存在不會影響樹木生長。嫁接是人力強行為之,而寄生是天地自然之物。強行嫁接,是想竭盡樹木的營養供給嫁接的枝條;自然寄生,僅僅分取部分營養供給自己。
然而,它們的力量都來自根部,這是一樣的。人體的根本是腎臟。腎臟能滋養贅疣之物,而桑寄生主治腰痛和小兒背部強直。這也可以說明,這種腰痛、背部強直,不是由於虛弱,也不是由於痹症,而是腎臟的津液分佈不均,不能滋潤應當滋潤的地方,反而積聚在體內,阻礙了氣血的運行。使用這種溫柔嫵媚的藥物,本意是引導其氣血運行,使之滋潤應當滋潤的地方,豈不是兩全其美?但是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桑樹上的寄生植物呢?因為桑樹本性柔涼潤澤。
其氣向上到達頭頂,向旁到達四肢。《圖經》記載桑枝主治上氣、目疾、肺氣、咳嗽、全身風癢、乾燥、水腫、腳氣、風痺、四肢拘攣,再推及寄生於其上的桑寄生。這必定更加能發揮其潤澤之性,滋養其所依附的部位。依附於桑樹而聚集於其上的,不是眼睛嗎?其果實主治明目,不必多說。
杜仲:味辛甘,性平溫,無毒。主治腰脊疼痛、補益中氣、增強精氣、堅固筋骨、增強意志、去除陰部瘙癢潮濕、小便淋漓不盡、腳部酸痛、不想走路。長期服用,可以輕身、延年益壽。別名思仙、思仲、木棉。生長在上虞山谷及上黨、漢中的山谷中。二、五、六、九月採集樹皮。忌與蛇蛻、元胡同用。
杜仲,樹木高數丈。葉片像辛夷花,也像柘樹葉。其樹皮像厚朴,折斷後,內部有白色絲狀物相連,江南人稱之為檰。《圖經》記載。
杜仲的治療功效,說「主治腰脊疼痛」,這與因風寒濕痺引起的腰脊疼痛不同。說「補益中氣、增強精氣、堅固筋骨、增強意志」,這是從其能治療腰脊疼痛而推論出來的。因為樹皮的厚度,沒有超過杜仲的,就像人體骨肉的厚度,沒有超過腰脊的。樹皮大多乾燥,唯獨杜仲內含津液,就像腰脊內藏有腎水一樣。腎臟,藏精而主生殖功能,所以杜仲能以其敦厚滋潤的特性,補益腎精,增強腎氣,疼痛自然可以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