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32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32)
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
按《素問》〈衇要精微論〉中「診得心衇而急,此名心疝。心為牡藏,小腸為之使,故少腹當有形也」,王注「心為牡藏,其氣應陽,今衇反寒,故為疝」,則心腹疝氣、腹痛,乃陰之遏陽矣。〈痿論〉曰「肺熱葉焦,則皮毛虛弱急薄,著則生痿躄」,王注「躄,謂攣躄,足不得伸以行,肺熱則腎受熱氣,故耳」,則躄不能行,乃陽之劫陰。五加皮一物,旣能主陰遏陽,又能主陽劫陰。

劉潛江曰「腎肝氣虛,故病於溼。溼者,陰之淫氣也,陰淫則陽不化而為風。風者,陽之淫氣也,陽淫則陰愈不化,而更病於溼。至病溼,固已陰錮陽、陽蝕陰,而成溼熱矣」,〈生氣通天論〉曰「溼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。緛短,故迫促而氣詵詵上行;弛長,故懈緩而不能束骨,利機關」,則疝之與躄,皆歸一本。五加皮,氣味辛苦及溫,散其陽實之淫氣,行其滯窒之陰氣。

是其袪風淫,以宣溼者,即賴其逐溼淫,以清氣也。所以然者,根皮之黃黑,顯然水土和於下;肉之白,又顯然邪氣淨於內。而骨之鞕,不更可見「和於外,淨於內,而其中遂不得不強」乎?此行於下者也。其行於上者,莖則赤而有刺,子則青而變黑,不又顯然「下旣強而陽上行,陽旣行而邪遂解,邪旣解而陰乃復順」乎?五色分絢,五葉交加,是謂五加,覩名可思義也。曰「益氣」、曰「堅筋骨」、曰「強志意」,皆身半已上事。

曰「疽瘡、陰蝕」、曰「囊下溼、小便餘瀝」,皆身半已下事。惟五加之莖柔以似蔓故而根鞕,於上,則以柔而濟其強;於下,則以剛而勝其溼。曰「風弱、五緩、虛羸、補中、益精」,當觀其所以除邪,而後可以明其崇正矣。

蔓荊實:味苦、**辛,**微寒、**平、溫,無毒。**主筋骨間寒熱溼痹拘攣,明目,堅齒,利九竅,去白蟲、**長蟲,主風頭痛,腦鳴,目淚出,益氣。**久服,輕身,耐老,令人光澤脂緻。小荊實亦等。惡烏頭、石膏。

蔓荊,苗莖高四尺,小弱如蔓,對節生枝。初春,因舊枝而生葉,類小楝。至夏盛茂,開花作穗,淺紅色,蕋黃色、白色。花下有青萼,至秋結實斑黑,如梧子,大而輕虛,八月、九月采。《圖經》參《綱目》

筋骨間寒熱而為溼痹拘攣,其邪定聚於關節。欲去關節間寒熱與濕,一當使行,一當使散。蔓荊實蓋均有焉。柔條似蔓,就舊發新,生必對節,似經衇之周行無間,過節不停,所謂行也。開花成簇,瓣淺紅,蕋黃白,萼青,似關節之流行,屈伸洩澤筋骨,所謂散也。兩者之所以然,尤在味苦而氣微寒。

苦主發,寒主洩。耳目者,精神之簇於一處者也。齒者,形質之簇於一處者也。精神混以邪氣,則昏暗;形質混以邪氣,則動搖。行其邪,散其邪,精神形質遂復其常,故在目曰明,在齒曰堅。目與齒,即九竅之三,旣利其三,遂推夫餘,再合以《別錄》之風頭痛、腦鳴而利九竅之故,并可識矣。雖然盡蔓荊實所治之證,皆病形不病氣;舉蔓荊實之性情功用,皆在血不在氣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的〈衇要精微論〉中說:「如果診斷到心脈急促,這就叫做心疝。心屬陽臟,小腸是它的使者,所以少腹應該會有腫塊。」王冰注釋說:「心屬於陽臟,其氣應當是陽性的,現在脈象反而寒冷,所以是疝氣。」因此,心腹疝氣和腹痛,是陰氣阻礙陽氣的表現。《痿論》說:「肺部發熱導致肺葉焦枯,則皮膚毛髮會虛弱、鬆弛,接著就會產生痿軟無力的症狀。」王冰注釋說:「痿軟,指的是攣縮痿軟,腳不能伸直行走。肺部發熱,會導致腎臟也受熱氣影響,所以耳朵也會受到影響。」因此,痿軟不能行走,是陽氣侵奪陰氣的結果。五加皮這種藥物,既能治療陰氣阻礙陽氣的情況,也能治療陽氣侵奪陰氣的情況。

劉潛江說:「腎和肝的氣虛,所以容易生病於濕。濕邪是陰氣過盛的表現,陰氣過盛就會導致陽氣無法正常運化,進而產生風邪。風邪是陽氣過盛的表現,陽氣過盛則會導致陰氣更加無法運化,而更加容易生病於濕邪。到了出現濕邪的時候,就已經是陰氣束縛陽氣,陽氣侵蝕陰氣,最終形成濕熱的狀況。」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「如果濕熱之邪不能去除,那麼大筋就會攣縮變短,小筋就會鬆弛伸長。攣縮變短,所以會感到肌肉緊迫而氣息急促上衝;鬆弛伸長,所以會感到肢體懈怠無力,不能束縛骨骼,活動關節不利。」因此,疝氣和痿軟的病因,最終都歸於同一根本。五加皮的氣味是辛苦而且溫熱的,能夠疏散陽氣過盛的邪氣,並推動停滯的陰氣。

它之所以能祛除風邪,宣散濕氣,就是因為它能驅逐濕邪,清淨氣機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五加皮根部的皮是黃黑色的,這明顯代表水土在下部和諧;肉是白色的,又明顯代表邪氣已經在內部清除乾淨。而骨骼堅硬,不更可以看見它的「在外和諧,在內清淨,所以它裡面必定強壯」嗎?這是它作用於下部的表現。它作用於上部的表現,莖是紅色的而且有刺,果實是青色後來變黑的,不又明顯代表「下部強壯,所以陽氣上升,陽氣上升,所以邪氣就會被解除,邪氣解除,陰氣就恢復正常」嗎?五種顏色交相輝映,五片葉子交錯相加,這就叫做五加,看到名字就可以思考它的含義。說它「益氣」、「強筋骨」、「強壯意志」,都是指身體上半部分的作用。

說它治療「癰疽瘡瘍、陰部潰爛」、「陰囊潮濕、小便滴瀝」,都是指身體下半部分的作用。五加的莖柔韌如同蔓藤,所以根部堅硬,在上部,用柔和來幫助強壯,在下部,用剛強來克服濕邪。說它「治療風邪虛弱、五臟功能緩慢、身體虛弱、補益中焦、增強精氣」,應當觀察它去除邪氣的過程,然後才能明白它扶正固本的道理。

**蔓荊子:味苦、**辛,**稍微寒涼、**平和、溫熱,沒有毒性。**主要治療筋骨之間寒熱引起的濕痹拘攣,能使視力清晰,堅固牙齒,疏通九竅,去除蛔蟲、**蟯蟲,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頭痛,腦鳴,眼睛流淚,能增強氣力。**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**使皮膚變得光滑細緻。小蔓荊子的功效也相同。忌與烏頭、石膏同用。

蔓荊,幼苗和莖高約四尺,細弱如蔓藤,枝條對生。初春時,會從舊枝上長出新葉,葉子類似小楝樹的葉子。到了夏天,枝葉茂盛,開花像穗狀,顏色淺紅色,花蕊是黃色或白色的。花下面有青色的萼片,到了秋天會結出斑黑色的果實,像梧桐子一樣,大而輕虛,八九月可以採收。《圖經》參考《本草綱目》

筋骨之間的寒熱導致濕痹拘攣,這種邪氣一定會聚集在關節處。想要去除關節間的寒熱和濕邪,一要使其運行,二要使其疏散。蔓荊子大概兼具這兩種功效。它柔韌的枝條像蔓藤一樣,從舊枝條上發出新枝條,生長時必然是對稱的,就像經脈運行一樣無間斷,過節不停留,這就是所謂的「行」。開花時花朵簇生,花瓣淺紅色,花蕊黃白色,萼片青色,就像關節的運行一樣,屈伸開合,疏洩筋骨,這就是所謂的「散」。這兩者的原因,尤其在於它味苦而氣味微寒。

苦味主發散,寒性主洩降。耳朵和眼睛,是精神聚集的地方。牙齒,是形體物質聚集的地方。精神如果被邪氣干擾,就會昏暗不清;形體如果被邪氣干擾,就會動搖不穩。推動邪氣運行,疏散邪氣,精神和形體就能恢復正常,所以在眼睛方面就會視力清晰,在牙齒方面就會堅固。眼睛和牙齒,就是九竅中的三個,既然能疏通這三個竅,就可以推論出其他竅也能疏通,再加上《別錄》中記載它治療風邪引起的頭痛、腦鳴的功效,就可以明白它能疏通九竅的原因了。雖然蔓荊子所治療的症狀都是疾病表現而非疾病本質,但是蔓荊子的藥性與功效,都是在血分而非氣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