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26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26)
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
草荳蔻,辛後有微甘,則其治在中,為脾胃間,疏滯去冷之用,曰「主溫中、心腹痛、嘔吐」,皆係中焦之患。肉荳蔻,辛中帶苦,故其治最在下,為自胃及大腸,疏滯去冷之用,曰「主溫中、治積冷、心腹脹痛、霍亂、中惡、冷疰、嘔沫、消食、止洩」,皆從中及下之患。大率三物之所長,而與眾疏滯去冷不同者,惟在味後之涼。

涼為收肅,故上中得之,則止嘔吐;中下得之,則止洩利,皆以其收肅也。疏在前而收在後,亦順氣中良劑哉!無怪乎嗜者之多也。別有草果者,因瀕湖混於草荳蔻條中,後人遂以草荳蔻主治當之,詳其味極辛,其氣猛,而臭似斑蝥,以驅脾胃寒溼鬱滯,辟嶺南瘴癘猶可,若屬以「溫中、心腹痛、嘔吐」,用不勝任,徒削人元氣,用者審之。

沙薓:味苦,微寒,**無毒。**主血積,驚氣,除寒熱,補中,益肺氣,療胷痹、心腹痛、結熱、邪氣、頭痛、皮間邪熱,安五藏,補中。久服,利人。

沙薓,二月生苗,葉如初生小葵葉,而團扁不光。八、九月,抽莖,高一、二尺。莖上之葉,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,有細齒。秋月,葉間開小紫花,長二、三分,狀如鈴鐸,五出白蕋,亦有白花者,竝結實,大如冬青。實中有細子,霜後苗枯。其根,生沙地者,長尺餘,大一虎口;黃土地者,短而小。

根莖皆有白汁。深秋釆者,白而實;春月釆者,微黃而虛小。《綱目》

氣者,物之陽;味者,物之陰。沙薓,於氣得其陰,於味得其陽苦屬火,甘屬土,所謂「質陰用陽」者。人身質陰用陽,惟脾與肺,以其體柔而動,性降而處高也。而沙薓發於早春,釆於深秋,偏膺酷暑餘化,開紫色之花,不似肺挹土氣,以供火氣之化乎?抑其任炎𭶟之逼爍,終白汁之流漓,不似中焦之化津化血,竝行不悖,無相奪倫乎?曰「補中,益肺氣」,明所以益肺氣者,由於補中也。曰「血積、驚氣、除寒熱」者,何謂?能於兩項病中,除寒熱爾。

蓋寒熱,皆由陰陽相爭。血積,則阻氣之行;氣亂,則礙血之流,多有成寒熱者。沙薓,藏白汁而開紫花,開紫花而仍藏白汁。氣亂者,按而收之,優而柔之;血積者,迎而化之,條而行之。則血與氣,遂道順而暢達,寒熱有不止者哉?此言其因也。若其狀,則《別錄》所謂者是。

夫胷痹,本氣病,然有心痛而無腹痛。胷痹而心腹俱痛,則涉於血矣。惟假氣之澤,滑血之流,血之積者,自隨氣而化,而氣之阻者,自隨血而行,此津枯血阻,氣遂不利之胷痹也。頭痛、皮間熱,本外感證,然未有不惡風惡寒者,即但熱無寒為陽明熱病,始得之,一日亦必惡寒。今頭痛、皮間熱,乃結熱邪氣所成,旣明無與於風寒,則其為氣亂而生熱,熱蒸而血沸矣。

白話文:

草荳蔻味道是辛辣之後帶有微微的甘甜,所以它的作用是在身體的中部,也就是脾胃之間,可以用來疏通停滯、去除寒冷的症狀,所以說它「主治溫中、心腹疼痛、嘔吐」,這些都是中焦(脾胃)的疾病。

肉荳蔻味道是辛辣中帶有苦味,所以它的作用主要在身體的下部,從胃到大腸,可以疏通停滯、去除寒冷的症狀,所以說它「主治溫中、治療積寒、心腹脹痛、霍亂、中惡(突然昏倒)、冷痺、嘔吐泡沫、幫助消化、止瀉」,這些都是從中焦到下焦的疾病。

總的來說,這三種藥材的特長,和一般疏通停滯、去除寒冷的藥物不同之處,就在於它們味道之後所帶來的涼意。

這種涼意有收斂的作用,所以,在上焦和中焦可以止嘔吐;在中焦和下焦可以止瀉,都是因為這種收斂的特性。先疏通再收斂,也是順應氣機的良藥!難怪很多人喜歡用它們。

另外還有草果,因為李時珍把它和草荳蔻搞混了,後人就把它當成草荳蔻來用,其實它的味道極為辛辣,氣味很猛烈,而且氣味像斑蝥,可以用來驅除脾胃的寒濕鬱積,對於嶺南地區的瘴氣可能有效,但如果說用它來「溫中、治療心腹疼痛、嘔吐」,就太勉強了,反而會損耗人的元氣,用藥的人要仔細考慮。

沙參味道是苦的,性質微寒,沒有毒性。它主要可以治療血積、驚恐、去除寒熱、補益中焦、補益肺氣,還可以治療胸痺(胸悶)、心腹疼痛、結熱(熱邪鬱積)、邪氣、頭痛、皮膚間的邪熱,可以安定五臟、補益中焦。長期服用,對人有益。

沙參在二月生出嫩苗,葉子像剛長出的幼小葵花葉,圓扁而沒有光澤。八、九月的時候,會抽出莖,高一、二尺。莖上的葉子,則尖長像枸杞葉但比較小,有細小的鋸齒。秋天的時候,葉子間會開出紫色的小花,長二、三分,形狀像鈴鐺,有五個白色的花蕊,也有開白色花的,都會結出果實,大小像冬青。果實裡面有細小的種子,霜降之後,苗就枯萎了。它的根,長在沙地裡的,長一尺多,有一個虎口這麼大;長在黃土地的,則比較短而且小。

根和莖都有白色的汁液。深秋採收的,顏色是白色而且飽滿;春天採收的,則稍微偏黃而且空虛較小。《本草綱目》是這麼記載的。

氣,是物質的陽性;味,是物質的陰性。沙參,在氣的方面得到它的陰性,在味的方面得到它的陽性,苦味屬火,甘味屬土,這就是所謂「本質屬陰但作用屬陽」的道理。人體的本質屬陰,但作用屬陽,只有脾和肺,因為它們的本質是柔和的,但作用是動的,屬性是下降的但位置卻在上面。沙參在早春生長,在深秋採收,承受了盛夏的餘熱,開出紫色的花,這不就像是肺吸取大地的精華,來供應火氣的轉化嗎?或是說,它承受著炎熱的逼迫,卻始終流淌著白色的汁液,這不就像是中焦轉化津液和血液,同時進行而不互相妨礙嗎?說它「補中、益肺氣」,是說它之所以能夠補益肺氣,是因為它能夠補益中焦。說它「治療血積、驚恐、去除寒熱」,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它能夠在這兩類疾病中,去除寒熱而已。

因為寒熱,都是因為陰陽互相爭鬥造成的。血積,就會阻礙氣的運行;氣亂,就會妨礙血的流動,很多時候就會形成寒熱的症狀。沙參,蘊藏著白色的汁液,卻開出紫色的花,開出紫色的花卻仍然蘊藏著白色的汁液。對於氣亂的,可以用收斂的方法讓它安定下來,用柔和的方法使它恢復平穩;對於血積的,可以用疏通的方法來化解它,使它順暢運行。這樣,血和氣就能夠順暢地運行,寒熱自然就會停止,這就是說明了它的病因。至於它治療的症狀,《別錄》所說的就是了。

胸痺,本來是氣的病,但是有心痛卻沒有腹痛。胸痺如果連心腹都痛,那就和血有關了。只能夠借助氣的滋潤,使血的流動順暢,血的淤積,自然會隨著氣的運行而化解,而氣的阻滯,自然會隨著血的運行而暢通,這說的就是津液枯竭、血脈阻滯、氣運行不暢的胸痺。頭痛、皮膚間的熱,本來是外感證,但是沒有不畏風怕冷的,即使只有熱而沒有寒,也是陽明熱病,剛開始也是會有畏寒的。現在說的頭痛、皮膚間的熱,是熱邪鬱積造成的,既然沒有受到風寒影響,那麼就是因為氣亂而生熱,熱氣蒸騰,導致血液沸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