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25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25)
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
杜若,生陰地。苗似廉薑,葉似薑而有文理,根似高良薑而細。又似旋覆花,殆欲相亂。味辛香,花黃,子赤色,大如棘子,中似荳蔻。參隱居《唐本》、《蜀本》

荳蔻,即今草荳蔻也。苗似蘆,葉似山薑、杜若輩,根似高良薑。當春,花作穗,嫩葉卷之而生。初如芙蓉,穗頭深紅色,葉漸展,花漸出而色漸淡,亦有黃白色者。實若龍眼子而銳,皮無鱗甲,中子若石榴瓣,十月采。《圖經》參《唐本》、《蜀本》

肉荳蔻,春生苗,實以荳蔻而圓小,皮紫緊薄,中肉辛辣,六月、七月采。《圖經》

白荳蔻,苗類芭蕉,葉似杜若,長八、九尺,冬夏不彫。花淺黃色,子作朵,如葡萄,初出微青,熟則變白。《拾遺》、《圖經》

詠美人香草者,古云杜若,不云荳蔻。今云荳蔻,不云杜若。《蜀本》云「杜若子如荳蔻」,則杜若者,荳蔻之根;荳蔻者,杜若之用。至草荳蔻、肉荳蔻、白荳蔻,則皆荳蔻之別種矣。其所以古今異尚者,蓋取氣為用之物,愈南愈佳。邃古以來,僻壤未通,土產之物,何由識拔,故杜若者,《別錄》謂生武陵。

後世聲教日擴,沅湘已南,遂有百粵,百粵已外,聯及島夷,故草荳蔻生於閔,肉荳蔻生於粵,而白荳蔻則自番舶來。非是者,不中藥用也。且肆志者,今甚於古;恬澹者,古勝於今。恬澹者為病,多取乎藥物之發;肆志者為病,多取乎藥物之降。根者本發,實者本降,故根之功用日泯,實之功用日著,始自人情之趨嚮,遂感騷客之雅懷。

今時杜若,無有識者;荳蔻,則人多囊貯,為爽口之需,此藥物興滅之由,即世道升降之會也。杜若,今人不用,且無有識者,而仍疏之,亦使人知諸荳蔻為杜若之類,非古人不知用也。且根之用,今時仍有高良薑。高良薑子即紅荳蔻,所謂講明杜若之用,即可以擴充高良薑之用。

至根實之異,以云乎味,則辛者,在根為升,在實為通;苦者,在根為發,在實為降;甘者,在根為緩中,在實為橫散。以云乎氣,則溫者,在根為煦,在實為疏。是故,以根而言杜若,於中,則主胷脅下氣、溫中。以胷脅下氣結而不解,多由水飲。芳香流氣之物,使飲與氣和,斯解。

以明中無從寒而化者,則不受溫,遂非杜若之所可治也。於上,則主風入腦戶、頭腫痛、多涕淚出。以涕淚,由風鼓而出。芳香流氣之物,使風不鼓津,乃解。以明上無涕淚,雖頭腫痛,則不勝升煦,亦非杜若所可治也。所以上則關風木,而中則關寒水者,以風原飄揚而上,水原順流而下。

寒主凝水,風主激水,杜若之治,則上可及巔,而下止及胷脅。自腹已下,雖有水飲與氣相結,非杜若可為力,以杜若原主升也。以實而言,則諸荳蔻之味極後,皆涼。涼者,收肅之象也。白荳蔻之味惟辛,故其治最在上,為自肺及胃,疏滯去冷之用,曰「主積冷氣、止吐逆、反胃、消穀、下氣」,皆係上焦之患。

白話文:

杜若這種植物,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。它的幼苗像廉薑,葉子像薑但有紋路,根像高良薑但比較細。它又有點像旋覆花,容易讓人搞混。杜若的味道辛辣芳香,花是黃色的,果實是紅色的,像棗子那麼大,中間像豆蔻。這些描述參考了陳藏器的《唐本草》和《蜀本草》。

豆蔻,就是現在說的草豆蔻。它的幼苗像蘆葦,葉子像山薑、杜若之類,根像高良薑。春天時,會開穗狀花,嫩葉包裹著花苞生長出來。剛開始像芙蓉花,花穗是深紅色的,葉子慢慢展開,花也漸漸開出來,顏色會變淡,也有黃白色。果實像龍眼,比較尖,外皮沒有鱗甲,裡面的果肉像石榴瓣。在十月採摘。這些描述參考了《圖經》、《唐本草》和《蜀本草》。

肉豆蔻,春天長出幼苗,果實像豆蔻但比較小而圓,外皮是紫色的,緊實而薄,裡面的果肉辛辣,在六、七月採摘。《圖經》有相關描述。

白豆蔻,幼苗像芭蕉,葉子像杜若,長到八、九尺高,冬天夏天都不會凋零。花是淺黃色的,果實一串串的,像葡萄,剛長出來時是淺青色,成熟後會變白色。《拾遺》和《圖經》有相關描述。

古代詩人描寫美人和香草,都說是杜若,而不是豆蔻。現在卻說豆蔻,而不提杜若。《蜀本草》說「杜若的果實像豆蔻」,可見杜若指的是豆蔻的根,豆蔻指的是杜若的果實。至於草豆蔻、肉豆蔻、白豆蔻,都是豆蔻的不同種類而已。之所以古今稱呼不同,是因為人們認為,取其氣味為用的東西,越是南方產的越好。遠古時代,偏遠地區交通不便,當地的特產無法被認識,所以《別錄》中說杜若生長在武陵。

後來文化傳播越來越廣泛,從沅水、湘水以南,到百越地區,百越以外又連接到海外島嶼,所以草豆蔻產於福建,肉豆蔻產於廣東,而白豆蔻則從外國船隻運來。不是這些地方產的,就沒有藥用價值。而且放縱慾望的人,現在比古代多;安靜淡泊的人,古代比現在多。安靜淡泊的人得病,多用藥物來發散;放縱慾望的人得病,多用藥物來下降。根是發散的,果實是下降的,所以根的藥用價值逐漸被忽略,果實的藥用價值越來越顯著,這源於人們的趨勢,也影響了詩人的雅興。

現在的杜若,沒有人認識它;豆蔻,則很多人隨身攜帶,作為清爽口氣的需要,這就是藥物興衰的原因,也反映了世道的變化。杜若,現在人們不用,而且沒人認識,但這裡還是要提到它,是為了讓大家知道各種豆蔻都是杜若的同類,並非古人不知道用杜若。而且根的藥用,現在仍有高良薑。高良薑的果實就是紅豆蔻。闡述清楚杜若的藥用,也可以推廣高良薑的應用。

至於根和果實的區別,從味道來說,辛辣的,在根是上升的,在果實是通暢的;苦味的,在根是發散的,在果實是下降的;甘味的,在根是緩解中焦的,在果實是橫向散開的。從氣味來說,溫熱的,在根是溫煦的,在果實是疏通的。所以,如果從根來說杜若,在中焦方面,主要治理胸脅的氣往下走、溫暖中焦。如果胸脅氣滯結不通,多半是水飲引起的。用芳香流動氣的藥物,使水飲與氣調和,就能解除病症。

如果中焦沒有因為寒冷而引起的病症,就不適合溫補,就不是杜若可以治療的。在上焦方面,主要治療風邪侵入腦部、頭部腫痛、多涕淚的情況。因為涕淚是風邪鼓動出來的。用芳香流動氣的藥物,讓風邪不能鼓動津液,就能解除病症。如果上焦沒有涕淚,即使頭部腫痛,也不適合用升散溫煦的藥物,也不是杜若可以治療的。之所以說上焦關乎風木,中焦關乎寒水,是因為風本來就飄向上,水本來就往下流。

寒邪會凝結水液,風邪會激盪水液。杜若的治療,向上可以到達頭頂,向下只能到達胸脅。腹部以下的病症,即使有水飲與氣相結,也不是杜若能起作用的,因為杜若本來就主升。如果從果實來說,各種豆蔻的味道都是最後才顯現出來,都偏涼。涼,是收斂肅降的象徵。白豆蔻的味道只是辛辣,所以它的治療作用主要在上焦,從肺到胃,用於疏通氣滯、去除寒冷,可以用於「治療積寒、止吐逆、反胃、消化食物、下降氣機」,這些都屬於上焦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