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24)
本經續疏 (24)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從紫莖以開白花,從白花而轉黃色,不似由血衇生腫腐,即腫腐致潰膿耶?人身氣血,以是而變生為死,即使草木精神,以是而變瘁為榮者,與之,此所謂「鍾生氣於病中,化病氣為生氣」者也。故其所主,不出於由寒熱而身有腫處,由腫而遂痛,由痛而肉腐,由腐而潰膿。
善夫!後人之以是治熱毒、下利膿血也。亦以血衇遇熱,而腫痛,而腐潰,而下膿血。然究其源,亦必始於寒熱乃當,則所謂寒熱身腫者,古今不易之理,未嘗稍變。謂為萬變不同,不可一轍論也,冤矣。
地膚子:味苦,寒,**無毒。**主膀胱熱,利小便,補中,益精氣,**去皮膚中熱氣,散惡瘡、疝瘕,強陰。**久服,耳目聰明,輕身,耐老,**使人潤澤。**一名地葵,一名地裂。莖葉搗絞取汁,主赤白利,洗目,去熱暗、雀盲、濇痛。苗灰主利,亦善。生荊州平澤及田野。八月、十月采實,陰乾。
地膚子,根獨條叢,每根發二、三十莖,莖有赤有黃,柔弱不勝舉。一條之上,復發多枝,葉青而細。七月開黃花,旋即結子。《圖經》參《唐本》
盧芷園曰「地膚子,味苦氣寒,得太陽寒水氣化。蓋太陽之氣,上及九天,下徹九泉,外彌膚腠。故地膚之功,上及頭而聰耳明目,下入膀胱而利水去疝,外去皮膚熱氣而令潤澤」。劉潛江曰「膀胱與腎為表裏而屬太陽。太陽者,主統陽氣,護衛一身,所謂『衛出下焦,為陰中之陽』者也。
膀胱有熱而小便不利,固病於府之陽不得宣。然其源,莫不成於藏之陰不能濟。於《本經》以『補中,益精氣』踵於『主膀胱熱,利小便』之後,遂確可知。在府之陽和,則在藏之陰清;在藏之陰清,則在府之陽宣。陰陽合同,以化為氣矣。但觀其去根不多,隨即分枝莖葉,周遭四出,層擁而上。
非其不離陰之厚,以為陽之茁者乎?原從陰之厚以宣陽,還從陽之宣以歸陰。故方書用之治淋與目疾,不一而足也」。予謂「信如此,則似地膚子之性主上行者,無如太陽本下行。衛氣之發韌也,亦下行。惟其下行極而上,少陰遂曳之復升。是利水去熱,助太陽之降;而補中益精氣,則資少陰之升之謂也」。
試覈以張隱庵「根莖升,子降」之義,則莖葉搗汁主利,治目熱暗。子主利水,兩俱諧適。於星羅碁布中引陰,以除膀胱之熱。即從絪縕化育中引氣,以承少陰之行。於以上徹耳目,外達皮毛,咸得其益,可謂補中益精氣也。不然,苦寒斷非補中之品,疏利決無益精之能,何可恃耶!
杜若:味辛,微溫,**無毒。**主胷脅下逆氣,溫中,風入腦戶,頭腫痛,多涕,淚出,**眩倒,目䀮䀮,止痛,除口臭氣。**久服,益精,明目,輕身,**令人不忘。**一名杜蘅,一名杜連,一名白連,一名白芩,一名若芝。生武陵川澤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暴乾。得辛夷、細辛良,惡柴胡、前胡。豆蔻:味辛,溫,無毒。主溫中,心腹痛,嘔吐及口臭氣。生南海。《別錄》肉豆蔻:味辛,溫,無毒。主鬼氣,溫中,治積冷、心腹脹痛、霍亂、中惡、冷疰、嘔沫、冷氣,消食,止洩,小兒乳霍。生胡國,名迦拘勒。宋附白豆蔻:味辛,大溫,無毒。主積冷氣,止吐逆,反胃,消穀,下氣。出伽古羅國,呼為多骨。七月采。宋附
白話文:
從紫色的莖開出白色的花,然後白花轉為黃色,這和因為血脈產生腫脹腐爛,接著腫爛導致潰膿的情況不同吧?人體內的氣血,會因此由生轉死,即使草木的生長,也會因此由枯轉榮,這就如同「在病中產生生機,將病氣轉化為生氣」的道理。所以它主要治療的是因為寒熱導致身體腫脹,由腫脹接著疼痛,由疼痛接著肌肉腐爛,由腐爛接著潰膿的病症。
太好了!後人把它用來治療熱毒、下痢膿血的病症。也是因為血脈遇到熱,所以腫痛,然後腐爛潰瘍,接著下痢膿血。但是追究它的根源,一定是因為寒熱引起的,這才是正確的。所謂因為寒熱導致身體腫脹,這是古今不變的道理,從未改變。認為它是千變萬化,不能用同一種方法論治,那就太冤枉它了。
**地膚子:味苦,性寒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膀胱有熱,可以通利小便,補益中氣,增強精氣,**去除皮膚中的熱氣,散除惡瘡、疝氣,強壯陰氣。**長期服用,可以使聽覺和視覺敏銳,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**使皮膚潤澤。**又名地葵,**又名地裂。將莖葉搗碎擠汁,可以治療赤白痢疾,洗眼睛,去除眼睛的熱痛、夜盲症、澀痛。它的苗灰也可以利尿,效果也不錯。生長在荊州平原和野外。八月、十月採摘果實,陰乾。
地膚子的根是單獨一條,叢生,每條根長出二三十條莖,莖有紅色也有黃色,柔弱無力。一條莖上,又長出很多分枝,葉子青色而細小。七月開黃花,很快就結出果實。《圖經》參考《唐本草》。
盧芷園說:「地膚子,味苦氣寒,是得到太陽寒水之氣而化生。太陽之氣,上通九天,下達九泉,外布滿全身肌膚。所以地膚子的功效,向上可以使頭腦清醒、聽覺和視覺敏銳,向下可以進入膀胱而利尿、治療疝氣,向外可以去除皮膚中的熱氣,使皮膚潤澤」。劉潛江說:「膀胱和腎互為表裡,都屬於太陽經。太陽經主導人體的陽氣,保護全身,所謂『衛氣出自下焦,為陰中的陽氣』就是這個意思。
膀胱有熱而小便不利,固然是因為腑的陽氣不能宣發。但是它的根源,一定是由於臟的陰氣不能滋養。所以《本經》在說了『主要治療膀胱有熱,可以通利小便』之後,又接著說『補益中氣,增強精氣』,這就非常明確了。在腑的陽氣調和,那麼在臟的陰氣就清澈;在臟的陰氣清澈,那麼在腑的陽氣就能宣發。陰陽協調,就可以化為氣。只看它從根部出來不多,就馬上分出枝葉,向四周發散,層層向上。
這不正是因為它不離開陰氣的滋養,才能使陽氣茁壯生長嗎?原本是從陰氣的滋養來宣發陽氣,再從陽氣的宣發來回歸陰氣。所以醫方用它來治療淋病和眼疾,用途非常廣泛」。我認為「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地膚子的藥性似乎是主上行的,但是太陽經本來是主下行的。衛氣的發源也是向下走的。只是因為向下走到極點,少陰經才牽引它向上。所以它利水去熱,是幫助太陽經的下降;而補益中氣、增強精氣,則是資助少陰經的上升」。
用張隱庵所說「根莖升,子降」的理論來驗證,那麼莖葉搗汁可以利尿,治療眼睛熱痛昏暗。果實主要利水,兩者都非常合適。在星羅棋布中引導陰氣,去除膀胱的熱邪。又從天地精氣化育中引導氣,來承載少陰的運行。向上可以通達耳朵和眼睛,向外可以達到皮膚和毛髮,都能得到它的益處,可以說它能補益中氣、增強精氣。如果不是這樣,苦寒的藥性絕對不是補益中氣的藥,疏通利尿的藥也絕對沒有增強精力的作用,怎麼可以這樣認為呢!
**杜若:味辛,性微溫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胸脅下逆的氣,溫暖中焦,治療風邪入侵腦戶,頭部腫痛,多涕、流淚,**眩暈跌倒,眼睛昏花,止痛,去除口臭。**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精氣,使視覺敏銳,身體輕盈,**使人記憶力增強。**又名杜蘅,**又名杜連,又名白連,又名白芩,又名若芝。生長在武陵的河澤地帶和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摘根部,曬乾。和辛夷、細辛一起使用效果好,忌與柴胡、前胡同用。
**豆蔻:味辛,性溫,無毒。**主要溫暖中焦,治療心腹疼痛、嘔吐以及口臭。生長在南海。《別錄》
**肉豆蔻:味辛,性溫,無毒。**主要治療鬼邪之氣,溫暖中焦,治療積寒、心腹脹痛、霍亂、中邪、寒濕痺痛、嘔吐、冷氣,幫助消化,止瀉,治療小兒乳霍。生長在胡國,叫做迦拘勒。
**宋代附註的白豆蔻:味辛,性大溫,無毒。**主要治療積冷之氣,止吐、反胃,幫助消化,疏通氣機。產於伽古羅國,當地人稱為多骨。七月採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