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23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23)
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
」津液在脾,不輸化而上溢,自關水道不利,積久相因。陽盛者,為內熱中滿;陽虛者,為胷中痰癖。故宜以辛平,氣味不燥,復不滋者,引而利之,除而去之。水道旣通,肥甘自化。《本經》、《素問》原默相印合,無二致也。畜蘭家論溉灌之法,曰「凡水,須用雨水、河水、皮屑水、魚腥水、雞毛水、浴湯,尤善積久陳水,上生綠苔者。大忌井水、雪霜。

尤忌春雪,一滴著葉,則一葉焦枯」,觀此,則病之受清洌者,與此不相宜矣。其論位置之法,曰「不宜太高,高則衝陽;亦不可太低,低則隱風。地不必曠,曠則有日;亦不可太狹,狹則蔽氣」,觀此,則著於四畔之病,亦與此不宜矣。其論趨向之法,曰「前宜面南,後宜背北。

蓋欲通南薰,而障北吹也。右宜近林,左宜近野,欲延東日,而避西陽也」,觀此,則病之偏寒偏熱者,又與此不宜矣。惟其獨標清化,不厭肥甘;飽飫肥甘,偏培清化。可謂鍾清化於肥甘,引肥甘從清化者,非耶?此《素問》之旨也。惟其愛趨陽和,乃嫌烈日;最喜疏蕩,復惡寒風。

可謂延溫煦以化陰,引陰凝使隨陽者,非耶?此《本經》之旨也。蔣漢房曰「他草他花芳者,皆得收藏以為香。獨蘭,陳則絕無香味,故取其新鮮,以化陳腐。有貴者喜蘭,畜百千本,命僮司之。

其僮竊取花瓣露珠,積成盈甌,一夕啜之,覺沁入,徧體皆為爽然而口氣清芳者,經時歷月,因致多壽」,是其化陳為新之功,固何如乎?李瀕湖等毒口詆蘭,以為盜竊蘭名,而以孫兒菊為真蘭。不知所謂真蘭者,其功能果得與《素問》、《本經》切合如此否也。

忍冬:味甘,溫,無毒。主寒熱身腫。久服,輕身,長年,益壽。十二月采,陰乾。

忍冬,藤生,覆草木上。莖苗紫赤色,宿蔓有薄皮膜之。其嫩蔓有毛,對節生葉。葉似薛荔而青,有濇毛。三、四月開花,長寸許,一蔕兩花二瓣,一大一小,如半邊狀,長蕋。花初開者,蕋瓣俱色白,經二、三日,則變黃色。新舊相參,黃白相映,故呼金銀花。氣甚芬芳,花四月采。參《唐本》、《綱目》

李瀕湖謂「忍冬,古人稱其治風除脹,而後世不知。後世稱其消腫散毒,而昔人未言。乃知古今之理,萬變不同,不可一轍論也」。嗚呼!以寒熱身腫為瘡癰,猶之喻日形以銅槃,喻日光以燭也。以寒熱為風,以腫為脹,則扣槃得聲,捫籥得形,而謂為日矣。《金匱要略》曰「諸浮數衇,應當發熱,而反灑淅惡寒。

若有痛處,當發其癰。師曰『諸癰腫,欲知有膿無膿,以手掩腫上,熱者為有膿,不熱者為無膿』。」前則言痛而不言腫,後則言腫而不言痛,亦可謂之風痛膿脹乎?是知,言痛則腫在其中,言腫則痛在其中,互文見義,無不可者。則寒熱身腫,非癰膿而何?且古人措意命物,必有精詣。

白話文:

津液在脾臟,如果不能正常輸布轉化而向上溢出,是因為關元水道不通暢,時間久了就會互相影響。陽氣旺盛的人,會出現內熱和腹脹滿悶;陽氣虛弱的人,則會出現胸中痰液積聚的毛病。所以應該用辛味平和、氣味不燥熱也不滋膩的藥物,來引導並疏通水道,把多餘的津液排出去。一旦水道暢通,肥膩甘甜的食物也能正常消化吸收。《本經》和《素問》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,沒有什麼差別。

種植蘭花的人談到灌溉的方法,說「凡是澆花的水,必須用雨水、河水、洗米水、魚腥水、雞毛水、洗澡水,尤其最好是用放置很久、上面長出綠苔的陳水。最忌諱用井水和雪水,特別是春天的雪水,只要一滴沾到葉子上,就會導致葉子枯焦」。由此可見,對於患病是因清涼寒冷引起的,這種蘭花不宜清涼的特性是不適合的。

他們談到蘭花擺放的位置,說「不宜太高,太高會沖散陽氣;也不可太低,太低會藏風。地勢不必太開闊,開闊會被太陽直射;也不可太狹窄,狹窄會阻礙氣的流通」。由此可見,對於患病是因四面八方環境影響的,這種蘭花不宜周遭環境影響的特性是不適合的。

他們談到蘭花種植的方向,說「前面應該朝南,後面應該朝北,這樣就能接受南方的溫暖微風,阻擋北方的寒風。右邊應該靠近樹林,左邊應該靠近空曠的田野,這樣就能迎接東方的陽光,避開西方的夕陽」。由此可見,對於患病是因偏寒偏熱引起的,這種蘭花不宜偏寒偏熱的特性是不適合的。

只有蘭花獨特的是重視清化,不排斥肥膩甘甜;即使吃了很多肥膩甘甜的食物,仍然偏向於增強清化功能。可以說,蘭花把清化作用融合在肥甘之中,又能引導肥甘轉化為清化,不是嗎?這就是《素問》的宗旨。蘭花喜歡陽光溫和,但又害怕強烈的陽光;最喜歡疏通暢達,又討厭寒冷的風。可以說,蘭花能利用溫暖來化解陰寒,又能引導陰氣凝聚轉變為陽氣,不是嗎?這就是《本經》的宗旨。

蔣漢房說「其他草木花卉的芳香,都可以收藏起來做香料,只有蘭花,放置久了就完全沒有香味,所以要取新鮮的蘭花,才能去除陳腐之氣。有些富貴人家喜歡蘭花,種植成百上千盆,讓僕人負責管理。僕人偷偷收集蘭花花瓣上的露珠,積攢滿一小碗,在晚上喝下去,會感覺清涼沁入體內,全身都感到清爽,而且口氣清新,經過很長一段時間,因此變得長壽」。這說明蘭花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,確實非常厲害!李時珍等人胡亂詆毀蘭花,認為是盜用了蘭花的名號,反而把孫兒菊當成真正的蘭花。卻不知道他們所謂的真蘭,其功效真的能像《素問》、《本經》描述的那樣契合嗎?

忍冬(金銀花):味甘,性溫,無毒。主要治療因寒熱引起的身體腫脹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在十二月採摘,陰乾。

忍冬是藤蔓植物,攀附在其他草木上生長。莖蔓呈紫紅色,老藤有薄膜狀的皮。嫩蔓有細毛,葉子對生,形狀像薛荔,但顏色是青色的,有粗澀的細毛。三四月開花,花朵約一寸長,一朵花托長出兩朵花,花瓣一大一小,像半邊狀,有長長的雄蕊。花剛開時,雄蕊和花瓣都是白色的,過兩三天後,就變成黃色。新舊花交錯,黃白相映,所以叫做金銀花。香氣非常芬芳,花在四月採摘。可參考《唐本草》和《本草綱目》。

李時珍說「忍冬,古人說它能治療風邪和腹脹,但後世的人不知道。後世的人說它能消腫散毒,但古人沒有這樣說。由此可見,古今的道理千變萬化,不能用同一種方法來論述」。唉!把寒熱引起的身體腫脹當作瘡癰,就好像用銅盤來比喻太陽的形狀,用蠟燭來比喻太陽的光芒一樣。把寒熱當作風邪,把腫脹當作腹脹,就好像敲擊器皿能聽到聲音,撫摸管樂器能感受到形狀,卻因此認為是太陽一樣。《金匱要略》說「各種脈象浮數,本來應該發熱,反而出現發冷惡寒的情況。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,應該是長了癰瘡。醫生說『各種癰腫,想要知道有沒有化膿,可以用手按在腫脹的地方,如果感到熱,就是有膿,如果感到不熱,就是沒有膿』」。前面說疼痛而沒有說腫脹,後面說腫脹而沒有說疼痛,難道可以說是風痛膿脹嗎?要知道,說疼痛其實腫脹就在其中,說腫脹其實疼痛就在其中,這是互文見義,沒有什麼不可以的。那麼寒熱引起的身體腫脹,不是癰膿是什麼呢?況且古人命名事物,必定有其精深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