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22)
本經續疏 (22)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茜草,十二月生苗,蔓延數尺,生草木上。方莖,中空有筋,外有細刺。數寸一節,每節五葉,葉如烏藥葉而糙濇,面青背綠。七、八月開花,結實如小椒大,中有細子,根紫赤色。《綱目》
桂枝附子湯、白朮附子湯、甘草附子湯,為「寒溼風痹、補中」者也。茵陳五苓散、小建中湯、小半夏湯,為「黃疸、補中」者也。奈何茜根亦能為寒溼風痹、黃疸、補中?夫惟入必有蹤,守必有界。使寒溼風外據,氣遂應之而成痹;溼熱內蘊,又招外邪而為疸。樞機悉在氣化,患害不出筋骨,則欲為之補中,誠無踰於諸方矣。
孰知能為痹者,豈但筋骨,凡膚腠、肌肉、血衇,皆能致之。即如血衇有壅,營氣遂痹而不與衛諧,衛失營歡,捍禦弛縱。如是,外有寒溼風,則得而乘之;內有溼熱,則不得而驅之。此其所謂補中,固宜有異於氣化為之者。而必以茜根之色赤、莖空者,為行其壅而通血衇矣。
雖然,此其功在行壅,則謂能通血者,有之。而《別錄》偏以之止血,主內崩下血,何耶?夫衇絡結濇,則血不四周。血不能四周,則不為內崩下血,且將何往?通其衇絡,正以使血不內崩,此最淺近易明者也。特驗證之法,主治之所以然,尚宜明晰體究耳。茜以十二月生苗,二月、三月釆根,七月、八月開花結實,是取其氣方行於莖時也。
其根紫赤,其莖緣物中空,不似血之行於衇乎?莖上有刺,不似衇之有絡乎?數寸一節,每節五葉,不似衇之有穴有會乎?葉糙濇而不光,不似血之結濇乎?能使血行於衇,且偏使結濇乾涸之所自通,停頓會聚之所不滯,是主治之所以然也。若驗證之方,則《別錄》固已言之矣,曰踒跌是也。
蓋絡衇不澤,則機關必有弛處,行動之時,遂善跌矣。然則膀胱不足,何也?〈血氣形志篇〉曰「太陽常多血少氣。夫足太陽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」,是其用,重在氣也。而其經,支別之多,穴會之多,甲於十二經。幸其灌輸相通,呼吸相濟,猶足以自立,而血且結濇焉,尚能為有餘哉?
蘭草:味辛,平,**無毒。**主利水道,殺蠱毒,辟不祥,**除胷中痰癖。**久服,益氣,輕身,不老,通神明。一名水香。生大吳池澤。四月、五月采。
蘭,喜生陰地幽谷,葉如麥虋冬而闊且韌,長及一、二尺,四時皆青。花黃綠色,中間瓣上有細紫點。根土黃色,一本數十株,大如筯頭,虯曲而耎,形似續斷,故名土續斷。其花,初冬即發,春仲乃開,畏寒惡熱,最利和風疏蕩。灌水宜令常溼,又不得沮洳。參《本草衍義》
《素問》〈奇病論〉「帝曰『有病口甘者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』?岐伯曰『此五氣之溢,名曰脾癉。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。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,此肥美之所發也。此人必數食而多肥。肥者,令人內熱;甘者,令人中滿。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』。
白話文:
茜草這種植物,在農曆十二月長出幼苗,藤蔓可以延伸好幾尺長,依附在其他草木上生長。它的莖是方形的,中間空心有筋,外表有細小的刺。每隔幾寸就有一節,每節長出五片葉子,葉子形狀像烏藥葉,但是表面粗糙澀口,正面是青色,背面是綠色。七、八月開花,結的果實像小辣椒那麼大,裡面有細小的種子,根是紫紅色的。
桂枝附子湯、白朮附子湯、甘草附子湯,這些方子是針對「寒濕引起的風痹,以及補中氣」的。茵陳五苓散、小建中湯、小半夏湯,這些方子是針對「黃疸,以及補中氣」的。那麼,為什麼茜草根也能治療寒濕引起的風痹、黃疸、補中氣呢?要知道,任何藥物的作用都一定有它的道理,它的功效範圍也有限制。當寒濕侵襲體表,氣血會跟著受到影響而產生痹症;體內有濕熱,又會招來外邪而導致黃疸。這些病症的關鍵都在於氣機的變化,病變的部位也不會超出筋骨的範圍,所以要補中氣,確實沒有比上面那些方子更好的了。
但是,要知道引起痹症的原因,不只是筋骨的問題,凡是皮膚、肌肉、血管等,都有可能導致痹症。例如血管阻塞,營氣就會阻塞不通,無法與衛氣協調,衛氣失去了營氣的滋養,防禦能力就會鬆懈。這樣一來,如果外有寒濕風邪侵入,就會趁虛而入;內有濕熱,就無法被驅除。這種情況下所說的補中,當然要與那些單純調理氣機的方法有所不同。茜草根之所以能夠發揮作用,是因為它顏色是紅色的,莖是空心的,可以疏通行氣血的阻塞。
雖然,茜草根的主要功效是疏通氣血,可以說它能通血,但是《別錄》卻說它能止血,治療婦女的崩漏下血,這是為什麼呢?要知道,如果血管堵塞不通暢,血液就無法正常循環。血液無法正常循環,就可能會導致內崩下血,血都跑到哪裡去了?疏通血管,正是為了使血不內崩,這是最簡單易懂的道理。不過,具體如何驗證它的療效,以及為什麼能這樣治療,還需要更深入的探討。茜草在農曆十二月長出幼苗,二、三月採根,七、八月開花結果,這正是它氣機在莖中運行的時候。
茜草的根是紫紅色的,莖是依附其他東西生長而且中空的,這不就像血液在血管中運行嗎?莖上有刺,不就像血管上的網絡嗎?每隔幾寸就有一節,每節長五片葉子,不就像血管上有穴位和交會處嗎?葉子粗糙澀口不光滑,不就像血液凝滯不暢嗎?它能使血液在血管中運行,尤其是能夠疏通那些凝滯堵塞的地方,讓停滯的血液不再淤積,這就是它能治療這些疾病的道理。至於如何驗證它的療效,《別錄》中已經說過了,那就是治療跌打損傷。
因為血管不通暢,肌肉關節的活動就會有鬆弛的地方,所以在行動的時候,容易跌倒。那麼,為什麼說它也能治療膀胱的問題呢?《血氣形志篇》中說:「太陽經脈通常是血多氣少。足太陽膀胱經是主管水液代謝的官,儲藏著津液,通過氣化作用將其排出。」可見膀胱的作用,關鍵在於氣。膀胱經分支多,穴位也多,是十二經脈之首。幸好它能互相灌輸,呼吸相濟,尚且足以自立,但是如果血脈淤滯,還能有餘力嗎?
**蘭草:味辛,性平,**無毒。**主要功能是利尿,殺滅蠱毒,辟除邪氣,**消除胸中的痰癖。**長期服用,可以補益氣,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通達神明。**又名水香。**生長在吳地的大池沼邊。四月、五月採摘。
蘭草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山谷中,葉子像麥門冬但是更寬且韌,長到一、二尺,一年四季都是青綠色。花是黃綠色的,中間的花瓣上有細小的紫色斑點。根是土黃色的,一株有幾十根,像筷子頭那麼粗,彎曲柔軟,形狀像續斷,所以又叫土續斷。它的花在初冬就開始萌發,春中才開放,怕冷怕熱,最喜歡和煦的風。澆水時要保持濕潤,但是又不能太潮濕。可參考《本草衍義》的說法。
《素問·奇病論》中,黃帝問:「有人患了口中發甜的病,這是什麼病?為什麼會得這個病?」岐伯回答說:「這是五氣過盛,叫做脾癉。五味進入口中後,會藏在胃裡,然後由脾來運化吸收其中的精氣。津液歸脾所管,所以會讓人覺得口中發甜,這是因為吃了太多肥膩食物所導致的。這樣的人必然會經常吃很多肥膩的食物。肥膩的食物,會讓人體內生熱;甜味,會讓人腹部脹滿。所以體內氣機過盛,就會轉變成消渴病。可以用蘭草來治療,它可以清除體內陳舊的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