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澍

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21)

回本書目錄

本經續疏 (21)
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
丹薓,二月生苗,高一尺許。莖方有稜,青色,一枝五葉。葉相對如野蘇、薄荷,背尖皺且有毛。三月至九月,開小花成穗,如蛾,紫色,中有細子。根大者,如指,皮丹肉紫,長尺餘,一苗數根。參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

「腸鳴幽幽如走水,寒熱積聚,癥瘕,煩滿」,不必盡由心腹邪氣,而冠以心腹邪氣者,見諸證若不由心腹邪氣,則不得用丹薓也。心腹邪氣不僅為「腸鳴幽幽如走水、寒熱積聚、癥瘕、煩滿」,而首揭「心腹邪氣」者,見諸證外,若更有他病,縱係乎心腹邪氣,亦不得用丹薓也。然則《別錄》所載諸證,若心腹痼疾、結氣、風邪、畱熱,固與《本經》相應而相發明矣。

惟養血及腰脊強、腳痹,豈亦可係於心腹邪氣耶?係乎心腹邪氣者,尚除腸鳴幽幽如走水、寒熱積聚、癥瘕、煩滿外,不得用丹薓。況不係心腹邪氣,烏乎可用?殊不知「養血、主腰脊強、腳痹」,正所以發明「腸鳴幽幽如走水、寒熱積聚、癥瘕、煩滿」,係心腹邪氣所為耳。何以言之?夫腹而冠以心,則非胷中、腹中之謂;邪氣而揭以心腹,則非表邪、裏邪之謂。

心者,主運量血衇。腹者,主容受水穀。血衇者,水穀精微之所由敷布。水穀者,血衇運量之所以資藉。不正之氣,結於兩處,所資旣滯,運量遂不靈。而極滑利、道遠之所,先受其殃。強者強,痹者痹矣。故惟腰脊強、腳痹,而不發熱、不痠疼,方可以知病在血衇而係乎心,故有煩;惟心煩而不發熱、不痠疼,方有以知病在水穀之氣滯,而係乎腹,故有滿。旣煩且滿,則氣之環周不休者,將盡為之痹。

而尋其治,遂不得不求之於能養血者矣。丹薓之養血,在取其色;丹薓之色,外丹而內紫。紫者,赤黑相兼,水火竝形之色也。水火竝形而和,原係太和之象。惟其內雖紫而外則丹,丹不能入,紫不能出。則紫為寒熱、積聚,丹為致生氣於寒熱積聚之象。惟能致生氣於寒熱積聚中,故逢春半而苗莖勃發。

數根而共一苗,一苗而發多枝,一枝而標五葉。葉必相對,且皺而有文有毛。是其內引肝脾所統、所藏之血,一歸心之運量,敷布於兩兩相對之經衇,且外及乎皮毛。尤可貴者,三月開花,九月乃已。他物之發揚底蘊,無有過於此者。惟其如是,方有合乎!血旣盛而華遂不易衰,則其能使在內之血,方與熱為水穀之氣所搏,激而為聲,凝而成塊者,無不血復為流動之血,熱化為溫煦之氣,而敷布周浹。

豈復有腸鳴幽幽如走水之寒熱積聚與癥瘕、煩滿之患哉?曰益氣者,正詡其流動溫煦之功,否則味苦氣寒,安能益氣。

茜根:味苦,寒,**無毒。**主寒溼風痹,黃疸,補中,止血,內崩,下血,膀胱不足,踒跌,蠱毒。久服,益精氣,輕身。可以染絳。一名地血,一名茹藘,一名茅蒐,一名倩。生喬山川谷。二月、三月采根,暴乾。畏鼠姑

白話文:

丹參,二月長出幼苗,大約一尺高。莖是方形的,有稜角,青色,一根莖上有五片葉子。葉子是相對生長的,像野蘇、薄荷,背面尖而有皺褶和細毛。三月到九月開出小花,花穗像蛾,是紫色的,裡面有細小的種子。根大的像手指,皮是紅色的,肉是紫色的,長度超過一尺,一株幼苗有好幾根根。這些內容可以參考《圖經》、《綱目》的記載。

「腸鳴聲幽幽像流水聲,有時發冷有時發熱,體內積聚腫塊,心煩悶脹」,這些症狀不一定都是因為心腹邪氣引起的。之所以把這些症狀歸於心腹邪氣,是因為如果這些症狀不是因為心腹邪氣引起的,那麼就不適合使用丹參。心腹邪氣引起的症狀不只有「腸鳴聲幽幽像流水聲、發冷發熱、體內積聚腫塊、心煩悶脹」,如果主要針對「心腹邪氣」來說,看到這些症狀之外,如果還有其他的疾病,即使和心腹邪氣有關,也不能使用丹參。然而,《別錄》中記載的症狀,像心腹頑疾、氣結、風邪、餘熱等,確實和《本經》的記載相呼應,可以互相印證。

但是,丹參養血以及治療腰背僵硬、腿腳麻木,難道也和心腹邪氣有關嗎?如果確定這些症狀是因為心腹邪氣引起的,並且除了「腸鳴聲幽幽像流水聲、發冷發熱、體內積聚腫塊、心煩悶脹」之外,沒有其他疾病,才可以使用丹參。如果這些症狀不是心腹邪氣引起的,又怎麼能使用丹參呢?但實際上,「養血、治療腰背僵硬、腿腳麻木」正是為了說明「腸鳴聲幽幽像流水聲、發冷發熱、體內積聚腫塊、心煩悶脹」這些症狀都是心腹邪氣引起的。為什麼這樣說呢?因為「腹」字前面加上「心」字,就不是單純的胸腔或腹腔;「邪氣」前面加上「心腹」,就不是表面的或內部的邪氣。

「心」的主要功能是運送和調節血液;「腹」的主要功能是容納和消化水穀。血液是水穀精微物質輸布的管道,而水穀是血液運行時所需要的物質基礎。不正之氣如果積聚在這兩個地方,導致水穀精微不能順利輸送,血液的運行也會不順暢。那些最容易滑動、距離較遠的地方,就會先受到影響,於是出現僵硬或麻木的症狀。因此,只有腰背僵硬、腿腳麻木,而沒有發熱、痠痛的情況,才能判斷病症是出在血液運行不暢,並且和心有關,所以會出現心煩;只有心煩而沒有發熱、痠痛,才能判斷是水穀之氣積滯,並且和腹有關,所以會出現腹脹。既然既心煩又腹脹,那麼全身氣機的正常運行就會受到阻礙,最終導致麻木。

要治療這種情況,就必須從能夠養血的藥物入手。丹參的養血作用,主要取決於它的顏色;丹參的顏色,外表是紅色,裡面是紫色。紫色是紅色和黑色混合的顏色,代表著水火兩種形態的結合。水火相合,代表著陰陽調和。然而,丹參雖然內裡是紫色,外表卻是紅色,紅色無法進入內部,紫色無法顯露在外,這代表紫色是寒熱、積聚的象徵,紅色則代表能夠在寒熱積聚中產生生氣。正因為能夠在寒熱積聚中產生生氣,所以丹參在春天中段時,莖葉才會茂盛地生長。

多根共生一株,一株又發出許多枝條,一枝又有五片葉子。葉子一定是相對生長的,而且有皺褶、紋路和細毛。這說明丹參能夠將肝脾所主導、所儲藏的血液,集中起來歸心臟運送,輸布到相對的經脈,甚至到達皮膚毛髮。更可貴的是,丹參三月開花,直到九月才結束。其他植物的生長潛力,沒有比它更強的了。正因為如此,丹參才能夠符合要求!血液充足,花就不容易凋謝,所以它能夠使體內因熱氣與水穀之氣搏擊而產生響聲,凝結成塊的血液,重新恢復流動,使熱氣化為溫煦之氣,輸布到全身。

這樣一來,怎麼還會有腸鳴聲幽幽像流水聲、發冷發熱、體內積聚腫塊、心煩悶脹的病症呢?說丹參能「益氣」,正是稱讚它具有促進氣血運行、溫養身體的功效。否則,丹參味苦性寒,又怎麼可能益氣呢?

**茜草根:味苦,性寒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寒濕引起的風痹、黃疸,能補中氣,**止血,治療內崩、下血,膀胱虛弱,跌打損傷,蠱毒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精氣,使身體輕盈。可以用来染成绛色。又名地血、茹藘、茅蒐、倩。生長在喬山的溪谷中。二月、三月採挖根部,晒乾。忌與鼠姑同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