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本經疏證》~ 本經續疏 (20)
本經續疏 (20)
1. 本經續疏第二卷
為惡瘡、疽、痔、溼痹,而皮膚熱焉,則蒿遂無所施技。而當導其溼,使就太陽寒水氣化,然後耗散之性,能達於皮膚,是蒿令溼熱并合而除,盧令溼熱分背而散。若目以蒿,詎不枉盧之所以為盧也。然則《本經》謂其「下乳汁」,《別錄》謂其「止遺溺」,旨適相反,何歟?夫溺以溫化而通,乳以清純而下。遺溺因乎熱,乳不下,亦因乎熱,非有二也。
惟其利水由於除熱,是以能使不應行者,歸於應行;而應行者,不得應行而不行。則漏廬者,謂為瘍證逐溼之劑,可也。
營實:味酸,溫、**微寒,無毒。**主癰疽,惡瘡,結肉,跌筋,敗瘡,熱氣,陰蝕不瘳,利關節。**久服,輕身,益氣。根,止洩利、腹痛、五藏客熱,除邪逆氣、疽、癩、諸惡瘡、金瘡、傷撻,生肉,復肌。**一名牆薇,一名牆麻,一名牛棘,一名牛勒,一名薔蘼,一名山棘。生零陵川谷及蜀郡。八月、九月采,陰乾。
營實,薔薇子也。薔薇,野生林塹間,春抽嫩蕻《唐韻》「蕻,草菜心長也」。小兒搯去皮刺,食之。旣長,則成叢似蔓,而莖硬多刺。小葉,尖薄,有細齒。四、五月開花,四出黃心,有白色、粉紅二種。結子成簇,生青熟紅。其核有白毛,如金櫻子核,八月釆之。根釆無時。《綱目》
凡草木之叢生者,非一根生多莖,則每根各生莖。未有莖多、根多,而離地之所自彙為一者,則薔薇是。是其莖之氣并於下,根之氣并於上,必有交互之理。凡草木生刺於莖者,必刺根深在莖中,莖皮連蒙刺上,縱削去之,莖必有節。未有纔剝,即刺脫。非特脫去,無傷皮之痕,即削去其皮,莖間并無刺根之跡者,亦惟薔薇是。
是其贅於外者,可使離於內;脫於外者,可使不傷其內。交互之理,蓋即寓於此矣。其理云何?曰「實主歸藏,則收功於內;根主發散,則收功於外」而已。何以言之?夫「癰疽、惡瘡、結肉、跌筋、敗瘡、熱氣、陰蝕不瘳」,病根皆在關節之外,而致關節不利,則是邪從外擾。
用能使內者安而外者自脫,非所謂病在外而使收功於內乎?「五臟客熱、邪逆氣、疽、癩,諸惡瘡、金瘡、傷撻」,病根咸在肌肉之內,而致肌肉久不斂,則是邪從內外達。能使外者斂而內者自和,非所謂病在內而使收功於外乎?不然,則洩利必隨腹痛。未有腹痛不瘳,洩利先止者。
自當曰「止腹痛、洩利」矣,而曰「止洩利、腹痛」,何哉?營實,方書用者甚罕。薔薇根皮,則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於口瘡,為必需之物。亦可見,為病發於內而甚於外,外不差,則內決無可安之理者所倚藉矣。
丹薓:味苦,微寒,**無毒。**主心腹邪氣,腸鳴幽幽如走水,寒熱積聚,破癥除瘕,止煩滿,益氣,**養血,主心腹痼疾,結氣,腰脊強,腳痹,除風邪畱熱。久服,利人。**一名郄蟬草,一名赤薓,一名木羊乳。生桐柏山川谷及泰山。五月采根,暴乾。畏鹹水,反藜蘆
白話文:
本經續疏第二卷
如果因為惡性腫瘡、癰疽、痔瘡、濕痺等疾病,導致皮膚發熱,那麼使用青蒿就無法發揮作用了。這時應該疏導體內的濕氣,使其順著太陽寒水的氣化途徑排出。這樣,青蒿的耗散特性才能到達皮膚,使得濕熱之氣一同被清除。青蒿是讓濕熱合在一起清除,而漏蘆是讓濕熱分開散去。如果只看重青蒿,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漏蘆的功效?
《本經》說漏蘆「下乳汁」,《別錄》卻說它「止遺尿」,這兩種說法正好相反,是怎麼回事呢?小便需要溫化才能順利排出,乳汁則需要清純才能分泌。遺尿是因為體內有熱,乳汁無法分泌也是因為體內有熱,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原因。
漏蘆之所以能利水,是因為它能清除體內熱邪,所以能讓不該流出的排泄物恢復正常,也能讓該排出的排泄物順利排出。所以說,漏蘆是治療腫瘍,驅除體內濕氣的藥物,這樣說是可以的。
**營實:味酸,性溫、**略微寒涼,無毒。**主要治療癰疽、惡瘡、結肉、跌打損傷導致的筋骨錯位、潰爛的瘡瘍、熱邪引起的疾病、陰部潰瘍久不癒合,還能疏通關節。**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氣力。它的根可以止瀉、緩解腹痛、清除五臟內的熱邪、消除邪逆之氣、治療癰疽、癩病、各種惡瘡、金屬外傷、跌打損傷,還能促進肌肉生長,恢復皮膚。**它的別名有牆薇、牆麻、牛棘、牛勒、薔蘼、山棘。**生長在零陵的河流山谷和蜀郡。在八、九月採摘,陰乾。
營實就是薔薇的果實。薔薇是生長在野外樹林邊的植物,春天會長出嫩芽。小孩子會摘掉嫩芽上的皮刺來吃。長大後,莖會像藤蔓一樣成叢生長,而且莖很硬,有很多刺。葉子小而尖薄,邊緣有細小的鋸齒。四、五月開花,花瓣四出,花心是黃色的,有白色和粉紅色兩種。果實成簇生長,開始是青色的,成熟後變成紅色。果核有白色絨毛,像金櫻子的核。八月採摘果實,根的採摘時間不限。《綱目》
凡是叢生的草木,不是一根生出多個莖,就是每根生出一個莖。沒有莖多、根也多,而離地的部分卻匯集到一起的情況,薔薇就是這樣。這是因為它的莖部的氣向下走,根部的氣向上走,必然有相互交替的道理。凡是莖上長刺的草木,刺的根必然深深紮在莖中,莖的表皮連著刺,即使削去表皮,莖上也會有節。沒有那種一剝皮,刺就脫落,而且脫落後不會留下傷痕,即使削掉表皮,莖上也沒有刺根痕跡的,只有薔薇是這樣。
這是說,長在外部的,可以使其離開內部;脫落在外部的,可以使其不傷內部。這種交互的道理,就體現在這裡了。這道理是什麼呢?可以說,「果實主要負責收藏,所以其功效在於內;根主要負責發散,所以其功效在於外」而已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像「癰疽、惡瘡、結肉、跌打損傷導致的筋骨錯位、潰爛的瘡瘍、熱邪引起的疾病、陰部潰瘍久不癒合」,這些疾病的病根都在關節之外,導致關節活動不利,這是邪氣從外部侵擾引起的。
使用能使內裡安定的藥物,外在的疾病自然會脫落,這不就是所謂的病在外而使藥物在內起作用嗎?像「五臟客熱、邪逆之氣、癰疽、癩病、各種惡瘡、金屬外傷、跌打損傷」,這些疾病的病根都在肌肉之內,導致肌肉久久不能收斂,這是邪氣從內向外擴散引起的。能使外在收斂,內在協調,這不就是所謂的病在內而使藥物在外起作用嗎?不然的話,腹瀉必然會伴隨腹痛。沒有腹痛還沒好,腹瀉先停止的情況。
本來應該說「止腹痛、腹瀉」,而這裡卻說「止腹瀉、腹痛」,是為什麼呢?營實這種藥,醫書中很少使用。而薔薇根皮,在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中,是治療口腔潰瘍的必需之物。由此可見,對於疾病發於內部且嚴重於外部的情況,外在的病症不消失,內部的疾病就無法安定下來,這是它所依賴的道理。
**丹參:味苦,性微寒,**無毒。**主要治療心腹邪氣、腸鳴如水流聲、寒熱交替、腫塊、癥瘕、心煩胸悶、增強氣力、**養血,還能治療心腹頑疾、氣機鬱結、腰背僵硬、腿腳麻木、驅除風邪導致的發熱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輕利。**它的別名有郄蟬草、赤參、木羊乳。**生長在桐柏山的河流山谷和泰山。五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畏懼鹹水,忌藜蘆。